-
公开(公告)号:CN119375225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770042.3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1N21/84 , G01N15/0205 , G01N15/14 , G01N3/08 , G01N3/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厚板搅拌摩擦焊缝的非均匀本构参数表征方法。该表征方法包括:针对焊缝横截面开展金相观测试验,根据金相观测试验观测到的晶粒尺寸及形貌来将整个焊缝实体划分成数个微观特征区;针对焊缝横截面开展显微硬度测试,获取得到焊缝沿水平与厚度方向的显微硬度分布;针对焊缝整体开展单轴拉伸试验,获取焊缝整体的拉伸力‑位移数据;针对焊缝中的所有微观特征区,依据力平衡原理来建立焊缝整体的应力约束方程;根据每一微观特征区内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求解焊缝区域的应力约束方程,获取各个微观特征区的应力表达式和非均匀本构参数。本发明的表征方法能够实现焊缝非均匀力学性能的精确表征。
-
公开(公告)号:CN11915899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479480.4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B21D37/16
Abstract: 一种铝合金复杂薄壁构件超低温‑温热复合成形方法,将预先经固溶处理的铝合金过饱和固溶体进行超低温预冷处理后,通过模具进行超低温预成形,再加热保温后快速转运以进行温成形,最后经短时人工时效处理获得铝合金薄壁零件。本发明利用高强铝合金在超低温下延伸率和硬化能力同时提高的双增效应,通过超低温预成形,实现高强铝合金复杂薄壁构件大部分特征的成形。相比较直接温成形或热成形,可以改善最终零件的壁厚均匀性。在高强铝合金复杂薄壁构件在超低温预成形后继续进行温成形,可以解决超低温成形回弹大的问题,同时温成形过程只有少量极难成形区域的变形,能够避免零件温热成形时的过度减薄问题。超低温预成形后高强铝合金晶内产生的大量位错有利于后续时效析出过程,通过温成形和短时人工时效的多级时效热处理能够离散晶界沉淀相分布,最终兼顾零件强度和抗腐蚀等服役性能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80779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446093.5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薄壁构件超低温增塑与残余应力一体化调控方法,包括:对铝合金薄壁构件进行固溶和淬火处理,再浸泡于超低温冷却介质中,待其完全冷却至超低温介质温度后转移至模具上进行第一次预成形,卸载后取出,在超低温下保温短暂时间后,快速取出并置于高温介质中加热进行第一次冷热循环,待其完全加热至高温液体介质温度继续保温短暂时间,随后取出并室温水冷或空冷处理,重复一至两次超低温冷却、成形和冷热循环,完成薄壁构件的成形和残余应力消除。本发明利用铝合金超低温双增效应实现成形性和强度的同时改善,以及利用超低温—高温热循环加载有效降低零件残余应力,最大程度地保存超低温成形微观组织,提升零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441632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680415.8
申请日:2021-06-1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B21D37/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铝合金薄壁构件高效超低温成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通过预时效工艺定制铝合金板;步骤2:将定制的铝合金板置于冷却介质中浸泡5min~15min;步骤3:将浸泡后的铝合金板转移至模具上进行成形,得到铝合金薄壁构件;步骤4:将成形后的铝合金薄壁构件进行处理,最终获得目标零件。本发明通过预时效工艺合理定制铝合金初始组织,利用其超低温增塑特性满足成形性,利用预析出第二相和超低温变形位错结合后续烤漆工艺或二级人工时效实现快速强化,保证高强度和快节拍。
-
公开(公告)号:CN11978344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828194.4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2 , G06F111/10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等效载荷的焊接结构焊接变形预测方法。该焊接变形预测方法包括:针对对象焊接结构,构建小尺寸焊接结构的研究对象有限元模型;针对研究对象有限元模型,开展热弹塑性仿真,以提取研究对象有限元模型中焊缝稳态区域横截面的固有应变数据;计算得出焊缝的横向等效分布弯矩和纵向等效集中弯矩;将横向等效分布弯矩和纵向等效集中弯矩施加至对象焊接结构,基于板变形理论建立针对对象焊接结构的模型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本发明的焊接变形预测方法,其中根据小尺寸焊接结构热弹塑性仿真获取对象焊接结构焊缝区域的横向等效分布弯矩与纵向等效集中弯矩,实现焊接变形的解析求解,从而大大提高了焊接结构的焊接变形预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688712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211070088.5
申请日:2022-09-02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大结构刚度非均匀缩聚的装配偏差分析方法,包括步骤:S1:将超大结构划分为塑性区域和超大含筋弹性区;S2:构建适用于超大结构装配偏差网状集中分布特性的超大结构刚度非均匀缩聚模型;S3:建立以焊缝区域及其界面描述的超大结构整体刚度模型;S4:考虑焊装过程焊接变形影响,引入焊接应力场,根据塑性区域装配前后变形协调关系建立焊装偏差分析模型;求解超大结构焊装偏差,实现超大含筋结构装配偏差预测与分析。本发明的一种超大结构刚度非均匀缩聚的装配偏差分析方法,以实现整体柔性局部刚性超大结构的装配偏差预测及分析,为超大结构装配偏差补偿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提高产品装配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519381A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810208428.3
申请日:2018-03-14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1N21/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表面制斑测试方法,目的在于寻找更为有效的稳定的应变测量的实现方案,其包括:获取板料测试区域尺寸;根据板料测试区域尺寸以及DIC测试设备的相机参数确认面片参数,并根据面片参数确认散斑参数;基于散斑参数采用可调节喷枪将预置的调制墨水均匀的喷在已经喷射了一层白色底漆的板料测试区域上;通过DIC测试设备或者力学性能测试实验设备对带有散斑的板料测试试样进行标准的力学性能测试,得到力学性能参数及变形过程应变场。本发明通过可调节喷枪将预置的调制墨水均匀的喷在已经喷射了一层白色底漆的板料测试区域上进而得到可控的不同尺寸的散斑,提高测试结果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7514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04424.1
申请日:2024-10-26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超低温冲压成形过程中板材摩擦系数的测试装置及方法,包括:板条拉伸模块、法向加载模块、板条控温模块、模具测温模块和导向模块,待测板条的两端分别与板条拉伸模块相连,法向加载模块设置于板条拉伸模块上并水平位于待测板条两侧用于对板条压力的施加,板条控温模块设置于板条拉伸模块上并位于法向加载模块下方用于控制摩擦测试的温度,模具测温模块设置于板条拉伸模块中检测模具压块的初始温度,导向模块设置于板条拉伸模块上并与待测板条相接触以实现板条运动在竖直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14741913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210222876.5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响应面模型的射流盘刚柔耦合装配分析方法,包括步骤:S1:基于射流盘的装配过程整理装配工艺参数;S2:选定与工作性能相关的关键特征尺寸参数;S3:基于射流盘的装配模型的复杂度和装配模型的输入输出变量数目,选择响应面性能函数作为拟合目标;S4:建立响应曲面试验组;S5:进行射流盘的装配实验;S6:响应面模型的迭代求解;S7:预测装配后射流盘的装配体的工作性能。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响应面模型的射流盘刚柔耦合装配分析方法,在不同的装配工艺参数条件下,分析射流盘薄板零件在装配过程中的尺寸参数变化,实现装配性能的预测,优选工艺参数,减少制造成本、提高射流盘的一次生产合格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246235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445450.5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1/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电池翼地面微重力展收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柔性电池翼展收装置的各零件参数和驱动参数;根据所述参数建立柔性电池翼展收装置中柔性件与刚性件的子模型;根据柔性电池翼展收装置中各零件的装配关系确定变形协调条件;根据所述子模型和变形协调条件建立柔性电池翼展收装置的多柔体动力学模型;基于所述多柔体动力学模型进行展收动力学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柔性电池翼在展收过程中的变形程度,并根据分析结果预测柔性电池翼展收装置的动力学特性;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可以准确描述不同尺寸参数和驱动参数下的电池翼展收运动特性以及内应变情况,可以揭示展收装置的结构、载荷参数与动力学特性的关联规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