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米直径的锥形毛移动和转移纳米线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051613A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711094075.0

    申请日:2017-1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米直径的锥形毛移动和转移纳米线的方法,纳米线的直径为60‑150nm,锥形毛的直径为1‑100μm,尖端曲率半径为0.8‑3μm,长度为4‑10mm;去掉透射电镜用的铜网上的塑料薄膜,留下铜网,孔的直径为50‑100μm;用超声后的铜网在超声分散纳米线的丙酮液体中捞取纳米线;将分布有纳米线的铜网和锥形毛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光学显微镜的移动平台上,实现锥形毛的毫米和微米级移动,从而实现对纳米线的移动和转移操作。用锥形毛尖端蘸取一小滴导电银胶,分别滴在纳米线的两端,滴落后的导电银胶的半径为4‑8μm。本发明用两个光学显微镜的移动平台,实现锥形毛移动和转移纳米线的方法。

    一种大构件三坐标-应变联合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38238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610648645.5

    申请日:2016-08-0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程力学专业的应变测量领域,提出一种大构件三坐标‑应变联合测量方法。该方法先得到静态应变仪端口T与应变测量值E的对应关系、线端标识码M与电阻应变仪测量端口T的对应关系、应变测点A与线端标识码M的对应关系和测点三坐标G与应变测点A的对应关系;再将得到的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得到测点综合信息数据库;最后利用测点综合信息数据库得到待测区域的应力应变测量预测值。本发明可以实时单点调用和多点区域插值,能够应用在导弹、重型运载火箭壳体大构件实验测量现场,构建应变测点综合信息数据库,实时掌握结构特定位置处应变测量值的变化情况,进而在测量现场实现数据的交互呈现与处理。

    车身前脸造型参数化模型的全自动提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57984A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710529163.2

    申请日:2017-07-03

    Inventor: 李宝军 王博 董颖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前脸造型参数化模型的全自动提取方法。在重建参数化模型过程中,能够判定不同部件的结构特征,对应两种不同模板重建出参数化模型。通过车身区域轮廓线点集自身匹配的方法提取车身前视图的对称轴,利用图像分割的结点及最优路径的计算,结合模板关键点位置约束、特征线形状约束、模型全局约束,利用动态规划的方法优化特征曲线与图像特征点的覆盖率重建出参数化模型。对给定车身图像,可以全自动重建其对应的参数化模型,并能够对不同结构特征的各个部件进行提取。通过分析车身前视图的结构特征,能够采用统一的算法对不同车型的参数化模型进行提取。

    一种改进型非火工点式分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711860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610083192.6

    申请日:2016-0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型非火工点式分离装置,其包括分别设置于待分离体接触端两端,用于将待分离体相互连接为一体式结构的分离端及捕获端;所述分离端设置于待分离体接触端任意一端,所述分离端包括分离端连接框、失电电磁铁、外壳、外转盘、扭簧、内转盘、滚柱、分离螺母以及螺栓;所述捕获端通过所述捕获端连接框设置于待分离体接触端另一端。本发明使用失电电磁铁作为控制装置,反应灵敏,使用扭簧作为驱动源,相比于形状记忆合金,不需加热,反应速度快,产生的驱动力大且使得分离装置更容易克服零件间存在的摩擦力且以外转盘旋转的方式实现解锁,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降低了解锁所需的驱动力矩,使所需的扭簧刚度更低。

    一种梯度分布式加筋筒壳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956784A

    公开(公告)日:2017-07-18

    申请号:CN201710101671.0

    申请日:2017-02-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1/22 B64G1/4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中主承力薄壁构件设计领域,提供一种梯度分布式加筋筒壳结构,本发明在筒壳刚度突变等易损区域,通过合理布置梯度分布式加筋,使得结构整体刚度分布更均匀,有效抑制刚度突变等易损区域局部失稳变形的扩展,并减少应力集中破坏现象的发生,最终提高筒壳结构的承载能力;其中,梯度分布式加筋的数目,尺寸与布局信息根据筒壳结构的直径、高度和厚度确定。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刚度突变筒壳结构的补强效率,且工艺简便可大规模量生产。

    一种二级箱间段结构优化设计与强度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50045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101932.0

    申请日:2016-12-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4 G06F17/5018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二级箱间段结构优化设计与强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1)对二级箱间段结构的原始设计强度校核,通过拓扑优化的手段重新设计上接头结构形式,使得该区域应力水平降低;2)基于OptiStruct的上接头拓扑优化设计,得到上接头拓扑优化模型;3)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建立箱间段叉子单元及相邻火箭壳体的联合模型,校核二者互为真实边界后的二级箱间段上接头结构强度,该区域应力水平降低。本发明采用有限元方法,融合工程经验,基于拓扑优化技术进行联合强度分析以及局部结构优化,大幅提高分析精度,取得减重、优化、承力高等更优性能;本发明得到的箱间段结构一次性通过地面静力试验考核,结构承载力明显提高。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防爆罐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58585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510717676.7

    申请日:2015-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杂纤维复合材料防爆罐设计方法,通过防爆罐力学性能确定方法和基于抗冲击性能的纤维混杂比确定方法,获得混杂纤维复合材料防爆容器罐,其特征在于:通过TNT爆炸时的入射超压、反射超压与动力系数,采用等效静载荷法,得出爆炸时对防爆罐的冲击载荷;利用网格理论,结合防爆罐直筒段和封头段,计算出纤维所受应力,得到缠绕纤维厚度;引入纤维吸能评价纤维层面的抗冲击性能,得到等效防爆罐结构层面的抗冲击性能评判标准;通过控制防爆罐质量和弹性模量,选取最大抗冲击性能时的纤维配比作为最佳混杂比。本发明通过抗冲击性能评判标准及混杂纤维防爆罐最佳混杂比确定方法,从而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防爆罐设计与制造提出了有力依据。

    一种波浪分布放射式的贮箱短壳

    公开(公告)号:CN106528928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871818.X

    申请日:2016-10-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86 G06F2217/7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航天贮箱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波浪分布放射式的贮箱短壳,该贮箱短壳由四块弧形短壳壁板焊接而成。波浪型基座中部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得到中间凹陷、两侧凸起的结构,两侧为常规的弧形基座。放射斜肋的横截面积远大于壁板蒙皮的横截面积。集中力作用在放射斜肋的中部,扩散范围为集中力中心线±30°,各放射肋在集中力作用方向的分力相等。梯形过渡环肋位于放射斜肋和均匀网格的过渡区域。均匀网格位于放射肋区域两侧,用于进一步均匀化结构应力,并抵抗轴压载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波浪型基座优化集中力传递路径,结构效率提高;放射斜肋的扩散效率高,达到35.2%;传力路径优化能适应千吨级的集中载荷,降低集中力作用区域的应力。

    一种面向数字摄影获得的薄壁壳实测三维形貌点云数据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72283A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610714898.8

    申请日:2016-08-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结构主承力构件设计领域,提供一种面向数字摄影获得的薄壁壳实测三维形貌点云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薄壁壳三维形貌测量过程中,通过多次测量获取薄壁壳的完整的三维形貌点云数据,采用坐标变换方法对三维形貌点云数据进行坐标变换;2)将第一步坐标变换后得到的三维形貌点云数据采用滤波方法进行滤波处理;3)薄壁壳三维形貌点云数据的精简处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针对数字摄影技术特点,保留薄壁壳结构几何缺陷特征,提高曲率求解效率,实现薄壁壳实测三维空间坐标点云数据的高效处理,进一步提高网格加筋柱壳结构分析预测效率,有望成为航空航天领域中三维形貌测量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