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单元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94766A

    公开(公告)日:2010-08-04

    申请号:CN201010104380.5

    申请日:2010-01-27

    Inventor: 堀尾裕磨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单元,包括热电模块和热交换器。热电模块包括上电极、下电极、插置在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的多个热电元件,其中,包括具有高导热性的铝或铝合金的热交换器经由绝缘层附接到上电极和/或下电极,邻接到绝缘层的热交换器的表面粗糙度小于4.7μm且大于0.1μm。这防止在绝缘层中形成裂纹和裂缝,这由此改善与热交换器的粘结。由此。在热交换单元中可以由于热电模块和热交换器之间降低的热阻而表现出很高的吸热/散热性能和很高的可靠性。

    热交换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40366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910128030.X

    申请日:2009-03-17

    Inventor: 堀尾裕磨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5/30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装置,其包括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与热耗散电极和热吸收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相连地布置,在热耗散电极和热吸收电极之间多个热电元件经由绝缘树脂层串联连接,该绝缘树脂层由掺杂有具有高热传导性的填充物的环氧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构成,而没有基板的干涉。热交换器相当于多个波纹状鳍片,这些波纹状鳍片由多个连结区域和多个非连结区域构成,所述多个连结区域连结到所述热耗散电极和热吸收电极中的一个,所述多个非连结区域从形成在相邻地排列在一起的所述连结区域之间的多个间隙向外突出,其中,连结区域和非连结区域交替地排列。由此,可以通过减小热阻和热应力获得高可靠性,同时获得最大热吸收系数(Qmax)。

    热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426120A

    公开(公告)日:2003-06-25

    申请号:CN02159571.2

    申请日:2002-12-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5/16 H01L35/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电材料,其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包括:液体淬火(S4);初始凝固(S6)如热压或挤出;以及顶锻法(S7)。尽管在热压/挤出过程中,晶粒的C-平面平行于施加的力的方向,而a-轴随机地取向;但是,通过顶锻,可以使a-轴沿预定方向(57)取向。这使得电阻率得以提高,同时不降低品质因素。

    热电模块装置和用于其中的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1599525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910146005.4

    申请日:2009-06-05

    Inventor: 堀尾裕磨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5/32 H01L35/30

    Abstract: 一种热电模块装置(10)从热侧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冷侧;该热电模块装置构造有在热侧上的散热部件(11)、在冷侧上的散热部件(16)和热电元件串联结构(PLT),该热电元件串联结构(PLT)由不同传导类型的半导体元件(14)的对、吸热金属电极(15)和放热金属电极(13)形成;由于装配孔(11e)和不漏蒸气的壁,散热部件(11/16)的整个主表面不用于吸热金属电极(15)和放热金属电极(13),从而被金属电极(13/15)占据的区域(13a/15a)与可利用区域的比以及未用于金属电极(13/15)的区域与整个主表面的比不小于50%和不大于2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