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铬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25406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804525.5

    申请日:2022-07-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铬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合金材料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合金原料进行熔炼后浇铸,得到铸锭;所述浇铸为水冷铜模浇铸;(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铸锭依次进行热轧、固溶处理、淬火、冷轧、时效处理和终轧,得到铜铬合金;所述铜铬合金中铬的质量含量大于5%。本发明在铜铬合金熔炼后采用水冷铜模浇铸,其冷却速度较快,可有效减少或者消除宏观偏析现象,使晶粒细化,获得较好的铸态组织,在经后续处理后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导电性。实施例的结果显示,本发明制备的铜铬合金的抗拉强度为610MPa,导电率为54.8%IACS。

    一种冷喷涂工艺制备Cu-Fe合金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23693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1911250252.9

    申请日:2019-12-09

    Abstract: 一种冷喷涂工艺制备Cu‑Fe合金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1)将气雾化近球形电解铜粉和水雾化枝晶状高纯铁粉混合,干燥后制得Cu‑Fe合金混合粉末;(2)采用冷喷涂工艺,在铜基板上制备Cu‑Fe合金涂层;(3)去除铜基板,用丙酮进行超声清洗,形成Cu‑Fe合金块材。本发明方法在Cu‑Fe合金制备过程中不发生熔融过程,不会产生Fe原子固溶于Cu中的现象,保证了铜基体的纯净度;本发明制备的Cu‑Fe合金板材或块材,工艺简单、快速,组织致密、均匀,孔隙率低,厚度可控,无热辐射、无环境污染,可根据需求实现复杂形状零件的3D打印成形。

    一种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

    公开(公告)号:CN102839314B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210374998.2

    申请日:2012-10-08

    Abstract: 一种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所述碳控制技包括(1)配碳量计算:根据公式计算配碳量;其中Ct为总配碳量,CWC为碳化钨中实际碳含量与目标碳含量之间的差量,CReO为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所消耗的碳量,A是0.8~1.2的常数;(2)在烧结过程中,控制出现液相前或在1000~1200℃时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度不高于8Pa。本发明碳控制在配料和烧结步骤完成,基本上不改变原硬质合金制造工艺和设备;本发明碳控制技术的通用性强;本发明碳控制技术的效果良好,可解决稀土氧化物应用于硬质合金中的脱碳问题,明显提高稀土硬质合金产品的综合性能。本发明适用于稀土硬质合金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一种高速钢复合热轧轧辊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08617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210577206.1

    申请日:2012-12-27

    Abstract: 一种高速钢复合热轧轧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采用电渣空心抽锭方法先制作再生高速钢复合轧辊辊环,利用中频炉或电弧炉将成本低的球墨铸铁或普碳钢熔化,以浇铸方式制造轧辊辊芯,同时将轧辊外环与轧辊辊芯浇铸熔合在一起,从而制备工作辊环为高速钢,芯材为球墨铸铁或普碳钢的复合的热轧轧辊。本发明方法所制备的高速钢复合轧辊特点是外层厚度均匀;组织细小致密;芯部材料的采用球墨铸铁或普碳钢。在轧辊辊环制作中利用稀土处理与电渣精炼的双重作用全面提高轧辊工作面质量,使用寿命长;辊身及辊芯采用的是球墨铸铁或普碳钢综合成本低。本发明适用于高速钢复合热轧轧辊的制造生产,能够在冶金、再生资源行业广泛应用。

    一种稀土铜铁合金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549253B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010635411.3

    申请日:2020-07-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稀土铜铁合金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有色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稀土铜铁合金,按照质量百分比计,包括0.25~0.5%的稀土元素,8~20%的Fe和余量的Cu。本发明在Cu‑Fe合金中加入稀土元素,能够起到净化合金、细化晶粒、促进Fe相析出的作用,提高Cu‑Fe合金的导电性能;合金中铁元素含量多,铜的用量少,降低生产成本;稀土元素的用量较多,能够减少铁元素对于合金导电性能的影响。实施例的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稀土铜铁合金的电导率达到56%IACS以上,抗拉强度达到768MPa以上,延伸率达到2.9%以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