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747699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410767525.8
申请日:2014-12-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5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417 , F16H57/0413 , F16H57/0416 , F28D1/04 , F28F27/02 , Y10T74/19242
Abstract: 提供一种润滑油的热交换装置,其用于进行在车辆用的变速器内循环的润滑油的冷却,能够进行润滑油的高效的润滑,由此,能够通过润滑油对冷却对象进行更可靠的冷却。在用于进行在车辆用的变速器(4)内循环的润滑油的冷却装置(100)中,具有:第1油循环回路(10),其使用于对变速器(4)的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C1、C2)进行润滑的离合器油进行循环;第2油循环回路(20),其使用于对变速器(4)的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C1、C2)以外的机构进行润滑的齿轮油进行循环;冷却水循环回路(30),其使用于冷却发动机(2)以及电机(3)的冷却水进行循环;第1热交换器(13-1),其用于在第1润滑油与第2润滑油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2热交换器(13-2),其用于在第1润滑油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02197243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0980141830.3
申请日:2009-11-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61/0009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子部件的安装结构具备:上部体(10),其具有油路形成面(11),该油路形成面(11)形成有用于划分出油路(3)的槽部(12)和电子部件装配用的凹部(13);油压开关(41),其装配于上部体(10)的凹部(13);以及下部体(30),其具有油路形成面(31),该油路形成面(31)形成有用于划分出油路(3)的槽部(32)。通过将油路形成面(11)与油路形成面(31)夹着分隔板(5)而接合,在装配于凹部(13)的油压开关(41)的开关面(42)面对油路(3)的状态下,将该油压开关(41)夹持安装于上部体(10)和下部体(30)之间。由于无需用于将油压开关(41)安装于控制单元(1)的另外的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控制单元(1)的轻量化和部件数量的削减。
-
公开(公告)号:CN104913035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098647.7
申请日:2015-03-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5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435 , F16H57/0417 , F16H57/0421 , F16H57/0442 , F16H57/0445 , Y10T74/19219 , Y10T74/19991 , F16H57/04 , F16H57/0413 , F16H57/04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润滑系统,其具备:油泵,其与变速器的输出轴联动地被驱动;第1油路,其用于向变速器的润滑系统供应从该油泵排出的油;和第2油路,其为了向热交换器引导来自该油泵的油,而相对于第1油路并列设置。并且具备第1阀,其在第2油路中插入于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并在第1设定压下打开,使来自所述油泵的油向所述第2油路导通。在未达到第1设定压的低车速区域中,仅向第1油路专门供应油,可以确保对润滑系统供应必要的油。在超过第1设定压的高车速区域中,向第2油路供应油,进行必要的油冷却。
-
公开(公告)号:CN101858346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10164016.8
申请日:2010-04-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日高祐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4/16 , F04B9/02 , F04C2/14 , F04C2/18 , F04C11/001 , F04C14/06 , F04C15/0057 , F04C2270/56 , F16D31/04 , F16D67/00 , F16H39/36
Abstract: 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容易调节排出流量的齿轮泵。该齿轮泵具备:第一泵(20),其具有在驱动轴(11)的驱动下旋转的第一驱动齿轮(21)和设置成能够与旋转轴(12)同轴旋转的第一从动齿轮(22);以及第二泵(30),其具有能够与旋转轴同轴旋转的第二驱动齿轮(31)和能够与驱动轴同轴旋转的第二从动齿轮(32),旋转轴根据第一泵的排出压力沿轴向移动,由此使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驱动齿轮在旋转方向卡合或脱离。当第一泵的排出压力高时,第一从动齿轮的旋转无法传递给第二驱动齿轮,仅第一泵工作;当第一泵的排出压力在预定压力以下时,第一从动齿轮的旋转传递给第二驱动齿轮,第一泵和第二泵双方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961102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242553.8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日高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具备:作为车辆的行驶驱动源的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变速器,其具有被输入转矩的输入轴、使输入轴的旋转变速的变速机构以及收容输入轴和变速机构的变速器壳体;旋转轴,其在变速器壳体的外部,与输入轴在同轴上以轴线为中心延伸,并与输入轴连结;第一动力传递部,其将第一电动机的转矩传递至旋转轴;以及第二动力传递部,其将第二电动机的转矩传递至旋转轴。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以旋转轴作为对称轴配置于大致对称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0718997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910617780.7
申请日:2019-07-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日高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将马达与逆变器一体化的结构中,能够抑制结构的复杂化且能够抑制马达与逆变器之间的传热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具备马达、控制单元及分隔构件。控制单元具备与马达进行电力的授受的逆变器和收容逆变器的外壳。分隔构件配置于马达与逆变器之间。分隔构件具备:第一热传导构件;第二热传导构件,其配置在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侧,并且与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以及第三热传导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的厚度方向的第二侧,并且与所述第一热传导构件相比热传导率低。第一热传导构件与外壳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05202161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510236280.0
申请日:2015-05-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5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D13/74 , F16D2300/0214 , F16D2300/26 , F16H57/027 , F16H57/0409 , F16H57/0423 , F16H57/0424 , F16H57/0473 , F16H2057/02043 , Y10T74/21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体的润滑结构,其能够防止或抑制具有鼓出部的阻挡部中的润滑油的阻力增加。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变速机构(1),其具有摩擦离合器(2);壳体(3),其覆盖变速机构;以及阻挡部(8),其覆盖摩擦离合器。壳体由第1部分壳体(16)和第2部分壳体(17)构成。阻挡部由第1部分阻挡部(9)和第2部分阻挡部(10)构成。摩擦离合器被支撑部(11)支撑于壳体上。在第1部分阻挡部上以从阻挡部的外周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方式设有鼓出部(13)。在鼓出部上设有贯通第1部分阻挡部且供螺栓(12)通过的贯通孔(13a)。在第2部分阻挡部上设有突出部(14),该突出部填补由于鼓出部而在第1部分阻挡部产生的凹陷。
-
公开(公告)号:CN104747699B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410767525.8
申请日:2014-12-1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5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57/0417 , F16H57/0413 , F16H57/0416 , F28D1/04 , F28F27/02 , Y10T74/19242
Abstract: 提供一种润滑油的热交换装置,其用于进行在车辆用的变速器内循环的润滑油的冷却,能够进行润滑油的高效的润滑,由此,能够通过润滑油对冷却对象进行更可靠的冷却。在用于进行在车辆用的变速器(4)内循环的润滑油的冷却的冷却装置(100)中,具有:第1油循环回路(10),其使用于对变速器(4)的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C1、C2)进行润滑的离合器油进行循环;第2油循环回路(20),其使用于对变速器(4)的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C1、C2)以外的机构进行润滑的齿轮油进行循环;冷却水循环回路(30),其使用于冷却发动机(2)以及电机(3)的冷却水进行循环;第1热交换器(13‑1),其用于在第1润滑油与第2润滑油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2热交换器(13‑2),其用于在第1润滑油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10890813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0836384.3
申请日:2019-09-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2K11/33 , H02K3/50 , H02M7/5387 , H02P27/06 , B60K6/40
Abstract: 能抑制结构大型化或结构所需费用增大的驱动单元,其具备分别与第一及第二马达的各定子绕组连接的第一及第二马达侧连接器(16b、17b)、电力转换装置(14)、在第一汇流排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及第二汇流排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固定的第一及第二装置侧连接器(16a、17a)、以及装置壳体及马达壳体。各马达侧连接器(16b、17b)及各装置侧连接器(16a、17a)由在相互的对接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3)上收缩的收缩部(86c)电连接。各马达侧连接器(16b、17b)具备马达侧保持构件(91)、以及固定于马达壳体的搭载台(73)且将马达侧保持构件(91)支承为相对于搭载台(73)能够位移的支承构件(93)。
-
公开(公告)号:CN110736364A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910638933.6
申请日:2019-07-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日高祐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搭载部,其搭载被热交换体;以及流通部,其形成有供热介质流通的多个流路,所述多个流路包括第一流路,在该第一流路中,随着向沿着所述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第一方向行进,在与所述搭载部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部侧以及第二端部侧,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流路宽度发生变化,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一端部侧的所述流路宽度以随着向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减小的趋势变化,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二端部侧的所述流路宽度以随着向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增大的趋势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