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665344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010655368.7
申请日:2020-07-09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G01N3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坍落度与扩展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扩展度测量塔尺、两个坍落度测量尺、两个底座、坍落度辅助杆,所述两个坍落度测量尺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底板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扩展度测量塔尺的两端连接,坍落度测量尺呈竖直状,第一扩展度测量塔尺呈水平状。本发明设置的扩展度测量塔尺、坍落度测量尺可分别准确测量坍落度与扩展度,操作简单,单人即可独立完成测量,针对不同坍落度、扩展度的料浆均能实现精确测量,测量范围广,并且本发明装置的伸缩结构,方便设备存放、移动,为坍落度与扩展度测量提供新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7513448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96532.4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云南迪庆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 昆明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拆卸的气动注浆监测储浆装置及使用方法,属于气动注浆领域。气动注浆成本低、操作简单,但是现有技术的气动注浆存在注浆压力监测不准确,不能实时获知注浆流量等缺陷。本装置包括:能够检测重量的底座;通过限位结构固定于底座上且顶部敞口的罐体;以及,通过可拆结构密封连接在罐体的顶盖。罐体的上部设置有进气阀,罐体的下部设置有出浆阀;顶盖上设置有入浆漏斗和气压计。本装置结合本使用方法能够实时且精确的测量注浆参数,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参数控制与记录,且操作人员得到的注浆数据更准确,相关操作结果更可靠,为操作人员操作设备、实施工作、数据记录等提供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657386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32712.7
申请日:2023-05-12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活性铜冶炼渣复合胶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胶凝材料技术领域。所述低活性铜冶炼渣复合胶凝材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原料:原料A和外加剂;所述原料A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原料:铜冶炼渣73~86%、水泥熟料5~10%、熟石灰4~12%、碱性激发剂2~6%、石膏粉3~9%;所述外加剂包括减水剂和铝酸盐;外加剂的质量为原料A质量的0.1~0.5%。本发明以磨细铜冶炼渣为基础,辅以不同掺合料,利用辅料的化学成分与铜冶炼渣中活性成分反应,激发其活性生成胶凝性水化产物,通过对复合胶凝材料原料配比优化,获得最优配比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4959719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819807.2
申请日:2022-07-13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钢材表面清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材用环保型中性酸洗液,包括以下组分:植酸、羟基乙叉二膦酸、葡萄糖酸钠、柠檬酸、七水合硫酸锌、聚乙二醇、硫脲、水和PH值调节剂。本发明还公开了钢材用环保型中性酸洗液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得的钢材用环保型中性酸洗液不含重金属及污染性物质,中性条件下使用,可有效洗去钢材表面的各种氧化物及在表面形成防护膜以提高钢材的耐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984503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323962.7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缝式锚杆拉拔仪及其拉拔方法,属于矿业工程技术领域。该管缝式锚杆拉拔仪包括千斤顶、支架构件、主轴、承力座、滑动座、拉力轴、支撑轴、顶座和抓环,千斤顶固定设置在支架构件的顶端,千斤顶的底端同轴固定设置有主轴,承力座套设在主轴上;千斤顶、主轴和承力座形成锚杆拉拔构件;滑动座套设在主轴上且滑动座位于承力座的下方,承力座通过承力杆与滑动座连接;滑动座的侧面通过旋转座设置有拉力轴,抓环固定设置在拉力轴的底端;顶座固定设置在主轴底端,支撑轴的A端头设置在顶座的侧面,支撑轴的B端头与拉力轴铰接。本发明通过移动滑动座使拉力轴端头的抓环实现向主轴中心线靠近和远离,以测试中匹配不同直径的管缝式锚杆。
-
公开(公告)号:CN11290125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058744.9
申请日:2021-01-16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填采场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包括采空区模拟箱、充填系统、控温系统、加湿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向采空区模拟箱注入搅拌好的料浆,注入一定高度后停止排放,待充填体固化后,打开手持式三维扫面仪对充填体坡面形状进行扫描并在控制器端实时输出坡面形状的重构模型,研究料浆的流动规律及堆积形态,通过排水系统排出水的质量计算料浆的泌水率及沉缩率。待采空区充满后,打开控温加湿系统根据实际采场内部温度及湿度对采空区内部充填体进行养护,养护一段时间后,拆除模拟箱,对其内部充填体进行开钻取芯,测量其强度分布。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重现现场充填的整个过程,以便对整个矿山充填工艺进行改进。
-
公开(公告)号:CN106884658B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710135468.5
申请日:2017-03-09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场人工底部结构构筑方法,属于矿业工程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下向式进路充填方法分层开采形成人工底部结构,回采分层分为3层,由上向下依次回采。分层高度在2~4m,宽度在3~5m。本发明所述方法在确保人工底部结构稳定的同时,将底部结构所占的矿石置换出来,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与传统底部结构构筑工艺相比具有工序简单、安全高效、矿石回收率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129440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612339.7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17/11 , G06F111/1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隧道火灾温度场预测与安全区域划分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隧道火灾的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基于所述标准化数据建立隧道火灾的燃烧方程;根据所述燃烧方程构建隧道火灾的燃烧模型;利用所述标准化数据对所述燃烧模型进行训练;依据训练后的所述燃烧模型对隧道火灾的温度场进行预测,并图像化预测结果用于划分安全区域。本发明基于物理约束的神经网络构建隧道火灾的燃烧模型,根据不同的隧道火灾条件选择最契合的燃烧模型,对隧道火灾的温度场进行实时预测,并将预测结果可视化,有效提升对隧道火灾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依据可视化结果划分安全区域,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500909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65143.0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nventor: 刘恒麟 , 房雪明 , 李根 , 张洪亮 , 孙伟 , 袁成飞 , 王悦 , 龚亚萍 , 周士钰 , 梁保维 , 钟灿明 , 粟芊芊 , 曾源 , 罗新辉 , 邹佳佳 , 赵麟 , 郭延辉 , 田浩飞 , 张一博 , 李敬生
IPC: G01N3/10 , G01N3/12 , G01N3/24 , G01N3/00 , G01N33/24 , G01N3/06 , G01N1/42 , G01N1/31 , G01N1/44 , G09B9/00 , F21S8/00 , F21V21/34 , F21V21/15 , F21V21/30 , F16M11/04 , F16M11/18 , H04N23/50 , H04N23/60 , H04N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高原冻土地质环境下的构造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箱,实验箱的内部放置有土壤,实验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低温系统,实验箱远离低温系统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雾化喷淋装置,实验箱的顶部转动安装有太阳光照系统,上述方案,能够实现模拟在高原高寒冻土地质环境下的各类构造物理模型实验,能够模拟在不同上述条件(冻土形成过程中、冻土形成后、冻土融化过程中、冻土融化过程后)下地质体当受到不同程度扰动而发生的变化,通过设置太阳光照系统,实现对四季太阳照射的倾斜角度进行模拟,以还原太阳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光照轨迹,通过控制摄像头,和三维激光扫描仪,上传到云服务器进行储存,从而便于后期的整理和查阅。
-
公开(公告)号:CN118332294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757204.3
申请日:2024-06-13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耦合加权网络的矿山井下泥石流风险解析方法,涉及矿山安全风险防控相关领域,该方法包括:对矿山井下泥石流风险解析指标模型进行风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构建多层次结构网络模型;将多层次结构网络模型映射到贝叶斯网络中,构建贝叶斯网络结构分析模型;根据风险因素耦合程度构建节点间连接权重,并根据节点间连接权重执行贝叶斯网络结构分析模型的耦合加权,获得耦合加权贝叶斯网络结构分析模型;根据耦合加权贝叶斯网络结构分析模型进行诊断推理,获得矿山井下泥石流风险解析结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矿山井下泥石流风险因素关系复杂,导致关键风险因素和关键致灾路径难以确定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