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514316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367277.3
申请日:2020-04-30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IPC: A61K49/14 , A61K49/12 , A61K49/18 , A61K47/62 , A61K47/69 , A61K47/64 , A61K47/42 , A61K45/00 , A61P25/08 , B82Y5/00 , B82Y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炎症靶向及微环境响应性纳米系统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分子影像学技术领域;纳米系统包括靶向功能分子、纳米载体、核心晶体;靶向功能分子为CD163靶向结合短肽,短肽通过共价连接的方式与纳米粒表面的聚乙二醇相连;核心晶体以生物矿化的方式包载在纳米载体内。该纳米系统静脉注射后,通过靶向CD163阳性巨噬细胞在癫痫灶富集,与H+和H2O2发生反应使癫痫灶的磁共振T1信号增强成像,准确、直观的显示特发性/隐源性癫痫灶,有助于临床提高治疗精确性、安全性;还可以催化清除癫痫灶的活性氧物质减轻具有氧化应激,产生氧气改善局部乏氧微环境,保护癫痫区的神经元活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090302A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810090029.1
申请日:2018-01-3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45/00 , A61K31/436 , A61K9/06 , A61P37/06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锚定纳米药物载体的水凝胶体系及其在制备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用途,属生物技术领域,涉及干细胞移植和局部免疫抑制剂缓释,具体涉及一种减少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免疫排斥反应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及其用途,该递药系统通过锚定纳米药物载体于水凝胶内部,实现局部缓释免疫抑制药物,降低局部免疫排斥反应、提高水凝胶内干细胞的存活,从而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的效果。本发明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针对干细胞移植的干预策略,该策略包括在水凝胶上锚定纳米药物载体,增加纳米药物在干细胞移植的局部的滞留时间,并减弱纳米药物在局部的扩散流失,从而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局部长期缓释。
-
公开(公告)号:CN103622915B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申请号:CN201210306978.1
申请日:2012-08-24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脑胶质瘤的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递药系统包括靶向功能分子,药物和纳米载体,所述的靶向功能分子为来源于白介素13的短肽,药物为小分子抗脑胶质瘤药物,纳米载体为表面聚乙二醇修饰的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泡囊、聚合物胶束、固体脂质纳米粒,所述药物以包裹或共价连接的方式包载在纳米载体内所述短肽通过共价连接的方式与纳米粒表面的聚乙二醇相连。该递药系统可通过脑胶质瘤细胞表面白介素13受体α2的介导作用,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摄取,提高化疗药物的抗脑胶质瘤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252582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97097.2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9/51 , A61K47/46 , A61K47/24 , A61K47/28 , A61K35/761 , A61P35/00 , A61P35/04 , B82Y5/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红细胞膜杂合pH脂质体包被溶瘤病毒制剂的制备及应用,属生物技术领域。制备时由全血中分离红细胞,提取红细胞膜,按表面积比,红细胞膜:人工脂质膜=1:(8‑32),将人工脂膜水化后加入红细胞膜,混匀,室温下水化获得红细胞膜杂合pH敏感性脂质体水溶液,按溶质质量与病毒粒子数比,红细胞膜杂合脂质体:溶瘤病毒粒子=0.3:109,单位mg:VP,将二者混匀后,冰浴超声处理挤出获得红细胞膜杂合pH脂质体包被溶瘤病毒制剂。该制剂中红细胞膜杂合pH敏感性脂质体能够有效掩蔽溶瘤病毒表面的抗原,延长溶瘤病毒在外周血中的循环时间,提高溶瘤病毒的抗皮下瘤和转移瘤疗效。
-
公开(公告)号:CN105497922B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410499261.2
申请日:2014-09-25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IPC: A61K49/12 , A61K49/14 , A61K49/18 , A61K49/00 , A61K47/04 , A61K47/42 , A61K47/64 , A61K9/51 , A61P2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脑癫痫灶的靶向纳米磁共振对比剂及其制备与应用,所述磁共振对比剂包括靶向功能分子,荧光标记物和纳米载体;所述的靶向功能分子为针对癫痫灶区高表达的P‑糖蛋白具有高亲和力的短肽;所述荧光标记物以共价连接的方式包载在纳米载体内,短肽通过共价连接的方式与纳米粒表面的聚乙二醇相连。该对比剂可通过静脉注射,使得短肽与癫痫灶区高表达的P‑糖蛋白结合,促进纳米载体在癫痫灶聚集,MRI T2加权显像病灶区呈显著低信号,从而能够准确、直观显示特发性/隐源性癫痫灶,有助于临床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评价抗癫痫治疗方式的疗效、评估癫痫患者的预后。
-
公开(公告)号:CN104013977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48305.4
申请日:2014-06-06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微血栓检测的纤维蛋白靶向多模态纳米颗粒及其应用。所述的多模态纳米颗粒包括磁共振探针、近红外荧光探针、荧光染料、表面修饰分子和纤维蛋白靶向分子,所述磁共振探针为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所述近红外荧光探针为IR783;所述荧光染料为罗丹明;所述表面修饰分子为聚乙二醇;所述纤维蛋白靶向分子为归巢肽。本发明的多模态纳米颗粒联合了磁共振探针和近红外荧光探针,能够实现血栓的多模态同步无创检测,同时保证检测的空间分辨率和敏感性,且纳米颗粒上分布有高密度的CREKA,进一步保证了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尤其适用于体积小、分布弥散的微血栓检测,同时纳米颗粒上连接有荧光染料,便于离体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5252582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210997097.2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9/51 , A61K47/46 , A61K47/24 , A61K47/28 , A61K35/761 , A61P35/00 , A61P35/04 , B82Y5/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红细胞膜杂合pH脂质体包被溶瘤病毒制剂的制备及应用,属生物技术领域。制备时由全血中分离红细胞,提取红细胞膜,按表面积比,红细胞膜:人工脂质膜=1:(8‑32),将人工脂膜水化后加入红细胞膜,混匀,室温下水化获得红细胞膜杂合pH敏感性脂质体水溶液,按溶质质量与病毒粒子数比,红细胞膜杂合脂质体:溶瘤病毒粒子=0.3:109,单位mg:VP,将二者混匀后,冰浴超声处理挤出获得红细胞膜杂合pH脂质体包被溶瘤病毒制剂。该制剂中红细胞膜杂合pH敏感性脂质体能够有效掩蔽溶瘤病毒表面的抗原,延长溶瘤病毒在外周血中的循环时间,提高溶瘤病毒的抗皮下瘤和转移瘤疗效。
-
公开(公告)号:CN111870705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687493.6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脑胶质瘤微环境响应性的纳米材料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包括60份纳米载体、0.3~4份二氧化锰、1.2~3.6份原卟啉;白蛋白作为仿生载体,MnO2纳米晶作为MRI造影剂以生物矿化的方式负载在白蛋白空腔内,原卟啉作为治疗剂,通过酰胺反应包载于白蛋白空腔中;白蛋白纳米粒中二氧化锰纳米晶的负载量为0.5~6.7wt%,原卟啉的负载量2~6wt%。该纳米材料经静脉注射后,能够精准、特异性的显示原位胶质瘤病灶,有助于辅助临床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同时产生氧气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在超声激发下原卟啉产生活性氧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
公开(公告)号:CN111374945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811610714.9
申请日:2018-12-2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涉及靶向递药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仿血小板脂质体递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所述的递药系统由血小板膜与传统脂质体挤压过膜融合制成。该递药系统兼具血小板在天然靶向以及脂质体在体内长循环两方面的优势,经体外粘附实验证实,所述仿血小板脂质体具有类似纯血小板囊泡对胶原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粘附能力;体外靶向性实验证明,所述仿血小板脂质体具备近似纯血小板囊泡对肿瘤细胞的良好靶向性;药动学实验证实,所述仿血小板脂质体具有接近传统脂质体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体内靶向性实验证实,所述血小板脂质体具有显著高于传统脂质体及纯血小板囊泡对残余瘤及转移瘤的靶向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214439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811415086.9
申请日:2018-11-2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技术领域,涉及细菌抗毒素治疗药物,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细菌成孔毒素吸附性能的纳米药物系统及其用途,所述的纳米药物系统采用挤压过膜法,高压均质法或微射流法将红细胞膜和磷脂膜融合制成红细胞膜杂合脂质体,进一步制成抗细菌感染药物,该纳米药物,通过将细菌成孔毒素吸附于其表面,中和毒素的毒性实现细菌抗毒素治疗,从而提高抗细菌感染治疗尤其是耐药细菌感染的效果。本发明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针对抗细菌感染的新的干预策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