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墙体框架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341689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210996037.9

    申请日:2022-08-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生土墙体框架,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框架内通过多种填充方式填充有生土,所述框架包括:翼板A、钢制空心构件、钢制连接件和翼板B;所述翼板A和翼板B分别分布在上下位置与钢制空心构件通过钢制连接件连接,使所述翼板A和翼板B与所述钢制空心构件形成90°夹角。本发明的生土框架墙体,通过增强生土墙整体框架强度和改进墙体内部结构,提高了墙体结构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了房屋建造质量;另外,与现有墙体构造相比,本发明的生土墙体的暖通设备适应性提高,以解决现有技术在生产上效率低下,个性化定制能力弱,在结构上整体稳定性差,扛风抗水能力弱,导致生土墙体的应用面狭窄的问题。

    一种3D打印秸秆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72124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211183405.4

    申请日:2022-09-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3D打印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3D打印秸秆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3D打印秸秆混凝土材料按照质量份数由硅酸盐水泥30‑35份、河砂20‑25份、粉煤灰10‑15份、纳米粘土10‑15份、橡胶粉10‑15份、改性玻璃纤维8‑12份、秸秆纤维5‑8份以及聚羧酸减水剂1‑2份、速凝剂1‑2份组成。本发明利用秸秆替代部分胶凝材料与其他纤维,降低了整体的材料成本,且能够有效的进行秸秆的废物利用,绿色环保,同时添加秸秆纤维得到的打印材料保温、隔热性能好。本发明通过硅酸盐水泥、河砂、粉煤灰、纳米粘土、橡胶粉、改性玻璃纤维、秸秆纤维的配合有效提高了打印材料的流变性、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

    一种立方体可展单元及其构成的空间可展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1827344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468480.8

    申请日:2024-04-18

    Abstract: 一种立方体可展单元及其构成的空间可展机构,它涉及机构学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空间可展机构存在驱动复杂,不易控制,质量重,稳定性低,空间折展比小,制造困难并且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的立方体可展单元完全展开时,驱动机构位于空间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上,驱动机构所在平面的空间正方体的四个顶点上分别设有第二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和第三连接块,其余四个顶点上分别设有四个第一连接块;驱动机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块和第五连接块铰接;空间正方体中平行布置的四条棱上分别设有与对应连接块铰接的四个第一连杆机构,其余八条棱上分别设有与对应的连接块铰接的八个第二连杆机构。本发明用于提高空间可展机构的折展比。

    生土墙体框架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341689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996037.9

    申请日:2022-08-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生土墙体框架,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框架内通过多种填充方式填充有生土,所述框架包括:翼板A、钢制空心构件、钢制连接件和翼板B;所述翼板A和翼板B分别分布在上下位置与钢制空心构件通过钢制连接件连接,使所述翼板A和翼板B与所述钢制空心构件形成90°夹角。本发明的生土框架墙体,通过增强生土墙整体框架强度和改进墙体内部结构,提高了墙体结构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了房屋建造质量;另外,与现有墙体构造相比,本发明的生土墙体的暖通设备适应性提高,以解决现有技术在生产上效率低下,个性化定制能力弱,在结构上整体稳定性差,扛风抗水能力弱,导致生土墙体的应用面狭窄的问题。

    一种可移动式空间可展结构模块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8728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468483.1

    申请日:2024-04-18

    Abstract: 一种可移动式空间可展结构模块,它涉及土木工程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建筑设施存在难以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且现场施工不够便捷,重复利用率低,以及难以实现空间可展结构整体移动的问题。本发明的立柱与立柱之间设有并排布置的两个立面可展结构,两个立面可展结构之间固定连接,立面可展结构底端可沿长度方向移动实现立面可展结构的折叠与展开;横梁与横梁之间设有并排布置的两个顶部可展结构,两个顶部可展结构之间固定连接,顶部可展结构右端可沿长度方向移动实现顶部可展结构的折叠与展开。本发明用于实现空间可展结构的灵活可变、建造便捷、可重复利用和可整体移动,可以应用于城市设计与更新过程,提供可移动空间模块。

    一种3D打印秸秆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7212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83405.4

    申请日:2022-09-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3D打印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3D打印秸秆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3D打印秸秆混凝土材料按照质量份数由硅酸盐水泥30‑35份、河砂20‑25份、粉煤灰10‑15份、纳米粘土10‑15份、橡胶粉10‑15份、改性玻璃纤维8‑12份、秸秆纤维5‑8份以及聚羧酸减水剂1‑2份、速凝剂1‑2份组成。本发明利用秸秆替代部分胶凝材料与其他纤维,降低了整体的材料成本,且能够有效的进行秸秆的废物利用,绿色环保,同时添加秸秆纤维得到的打印材料保温、隔热性能好。本发明通过硅酸盐水泥、河砂、粉煤灰、纳米粘土、橡胶粉、改性玻璃纤维、秸秆纤维的配合有效提高了打印材料的流变性、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