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1302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762244.3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南昌大学 , 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金属丝电爆炸电极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结构应用于爆炸钻孔,包括膨胀本体和金属线圈,膨胀本体包括膨胀层;金属线圈设置在膨胀层的外侧,金属线圈电性连接有电极线。本发明膨胀本体对金属线圈进行支撑的同时,膨胀本体在进入爆炸钻孔时,将金属线圈带入到膨胀钻孔中,避免金属线圈卡在爆炸钻孔中,更容易将金属线圈整体放入到爆炸钻孔中。本发明膨胀本体中的膨胀层膨胀后,膨胀本体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膨胀本体推动金属线圈运动,减小金属线圈与爆炸钻孔内壁之间的距离,缩短金属线圈电爆炸的衰减距离,减小冲击波衰减,有利于提升金属丝电爆炸破岩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517497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384408.3
申请日:2021-04-09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10/637 , H01M10/48 , H01M10/659 , H01M10/42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材料和微通道耦合的锂电池热管理系统和方法,包括电池箱、隔板、相变材料芯体、锂电池和盖板,所述电池箱内部设有隔板,电池箱与隔板纵向穿孔形成微通道,所述隔板将电池箱内部分隔成多个电池单元,每个电池单元内设有一块相变材料芯体;所述相变材料芯体上设有电池孔,所述相变材料芯体及其内部的多块锂电池共同构成一个电池组,多个电池组通过其顶部的盖板封闭在电池箱内。本发明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箱起到结构增强和维形作用,微通道内部的冷却液从环境吸收热量和向环境传导释放热量,并且能够解决因相变材料芯体高温变软不易固定的问题;微通道内液体可以实现温度控制的同时,有效保证电池组温度分布的一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517490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506511.0
申请日:2021-05-10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7 , H01M10/6554 , H01M50/524 , H01M50/249 , H01M50/26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锂电池的散热模组,包括电池组上盖板、散热铝板、柱形锂电池组、电池组下承板和多根热管,所述电池组上盖板设置于柱形锂电池组顶部,所述电池组下承板设置于柱形锂电池组底部,所述柱形锂电池组由若干锂电池呈矩形排列而成,中间通过两块散热铝板分隔为三个散热区域,所述散热铝板内设有两条冷却流道,两条冷却流道间留有可供热管穿过的空隙,所述热管为“L”型扁状热管,所述热管一端穿过电池组下承板插入到散热铝板两冷却流道的空隙内,另一端与电池组下承板底部平贴。本发明具有泵功耗小、占用空间小,冷却性能强的特点,能够有效的保障电池处于合适的温度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314786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546965.0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10/6568 , H01M10/613 , H01M10/643 , H01M10/6556 , H01M10/6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涡产生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散热装置,包括涡产生器液冷装置及其上方的锂电池组,所述涡产生器液冷装置包括液冷盒、涡产生器、隔板和液冷盒顶盖,所述液冷盒两对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隔板设置于液冷盒内部的中心轴线上,隔板两侧设有相同数量的涡产生器,所述液冷盒顶盖上开有多排电池显位孔,每个电池显位孔内对应安放有一个锂电池。本发明装置利用冷却液经过涡产生器上的冲孔产生的中心射流,冲散涡产生器矩形翼背后的回流区域,大幅减弱冷却液回流强度,不仅可以增强散热效果,还可以减小冷却液流动阻力,在实现高效散热的同时,确保了电池组内各锂电池温度的一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736325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110095216.0
申请日:2021-01-25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552 , H01M10/0525 , H01M10/6554 , H01M10/6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内置热管散热结构,包括锂电池和设置在锂电池电芯空隙内的热管,该锂电池由电池外壳、电池外壳内部的电芯以及电池外壳顶部的电池顶盖组成,所述电芯由带状的正负极和隔膜材料卷绕而成,所述热管设置在卷绕后电芯中心所形成的空隙内,热管与电池外壳底部之间设置有绝缘导热垫片构成所述锂电池内置热管散热结构。本发明充分利用卷绕后电芯中心所形成的空隙,在其中放置热管,既能起到传统电芯设置空心针的固定作用,又能将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电池两端,进而散发到电池外部,在不改变电池模组整体体积的情况下,提升了电池的散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366406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502669.2
申请日:2020-12-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50/213 , H01M50/24 , H01M50/249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3 , H01M10/6552 , H01M10/617 , H01M10/6567 , B60L58/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热管和液冷耦合散热的车用圆柱形锂电池模块,包括锂电池组、散热铝板、散热铝管、电池下承板和电池上盖板。每两排电池通过两块铝板固定住,铝板与电池之间通过绝缘的导热硅胶垫隔离开,电池的下承板与上盖板设有电池装插孔固定电池;热管上端等距的贴在散热铝板上,下端穿过下承板的限位孔与散热铝管接触;对电池包模块整体进行灌胶处理,采用有机硅发泡材料其减震性、阻燃性性能很强。既可以保持整体电池的稳定性,又能够有效阻止单体电池因故障而发生事故的时候对其它电池造成影响,此外采用空调循环冷却式液冷系统与加热系统能够很好的对电池模块进行热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3517498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506515.9
申请日:2021-05-10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10/6567 , H01M10/0568 , H01M10/617 , H01M10/613 , H01M10/0525 , H01M50/2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冷的锂电池冷却模组,包括两条涡状管冷却通道和锂电池组,所述锂电池组包括多个独立的锂电池,所述涡状管冷却通道分为第一、第二涡状管冷却通道,所述第一、第二涡状管冷却通道由冷却模组中心呈螺旋型向外环绕形成盘管结构的冷却模组,所述锂电池组固定在该冷却模组上实现对锂电池底部的冷却散热。本发明结构简单,冷却通道设计为方形可以增大冷却液与涡状管上表面的接触面积,换热效率高;两条涡状管通道内冷却液的流向相反,能够使电池间的温度更均匀,提高电池组的工作效率;各锂电池间的空隙用密封胶填满,在增强电池组减震能力的同时,还能隔离损坏的电池单体,防止其内容物侵蚀其他电池,提升了整个模组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215810411U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21217247.0
申请日:2021-06-02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冲孔的矩形翼涡产生器式圆管管式换热器,包括翅片以及圆管,所述翅片上设有用于贯穿翅片的圆孔,所述圆管通过圆孔将每层翅片进行串连起来,所述翅片通过冲压形成矩形翼涡产生器和矩形孔,所述矩形翼涡产生器位于靠近翅片上流体流入方向一侧,所述矩形孔位于远离翅片上流体流入方向一侧,所述矩形翼涡产生器的正中心位置设有冲孔,所述冲孔可以产生中心射流;所述圆管上每层翅片都与相邻层翅片保持等间距,且相邻层翅片上的矩形翼涡产生器之间存在间隙;本在没有增加生产工序的情况下,提升了换热效率;因为散热效率高,所以同等散热需求的情况下,换热器体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缩小,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214797547U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20724812.6
申请日:2021-04-09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10/637 , H01M10/48 , H01M10/659 , H01M10/42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相变材料和微通道耦合的锂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箱、隔板、相变材料芯体、锂电池和盖板,所述电池箱内部设有隔板,电池箱与隔板纵向穿孔形成微通道,所述隔板将电池箱内部分隔成多个电池单元,每个电池单元内设有一块相变材料芯体;所述相变材料芯体上设有电池孔,所述相变材料芯体及其内部的多块锂电池共同构成一个电池组,多个电池组通过其顶部的盖板封闭在电池箱内。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箱起到结构增强和维形作用,微通道内部的冷却液从环境吸收热量和向环境传导释放热量,并且能够解决因相变材料芯体高温变软不易固定的问题;微通道内液体可以实现温度控制的同时,有效保证电池组温度分布的一致性。
-
公开(公告)号:CN213752881U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23072327.X
申请日:2020-12-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50/213 , H01M50/24 , H01M50/249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3 , H01M10/6552 , H01M10/617 , H01M10/6567 , B60L58/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热管和液冷耦合散热的车用圆柱形锂电池模块,包括锂电池组、散热铝板、散热铝管、电池下承板和电池上盖板。每两排电池通过两块铝板固定住,铝板与电池之间通过绝缘的导热硅胶垫隔离开,电池的下承板与上盖板设有电池装插孔固定电池;热管上端等距的贴在散热铝板上,下端穿过下承板的限位孔与散热铝管接触;对电池包模块整体进行灌胶处理,采用有机硅发泡材料其减震性、阻燃性性能很强。既可以保持整体电池的稳定性,又能够有效阻止单体电池因故障而发生事故的时候对其它电池造成影响,此外采用空调循环冷却式液冷系统与加热系统能够很好的对电池模块进行热管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