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4935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771827.2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25 , G06F30/23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变相蓄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纳米流体增强仿肺槽血管翅片相变蓄热系统的仿真方法;首先建立仿肺槽血管翅片相变蓄热强化传热系统的三维的物理模型,对三维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调整仿真模型的参数,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优化后的仿真分析平台选用不同纳米流体对TES进行强化传热研究,并分析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纳米颗粒种类和传热流体(HTF)温度以及初始速度对TES液相分布、温度分布、熔化特性及动能消耗的影响。最终,通过将动能、TES蓄热量和熔化时间进行三目标优化,得出目标函数和最优值,为工质为纳米流体下的TES多目标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909189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532858.7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吸附式压缩储能系统,包括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内循环流动有工作流体;储能器;热压缩部件;第二换热器;膨胀机,膨胀机连接有发电机;预冷器,预冷器转化工作流体状态至热压缩部件;其中,工作流体依次流经热压缩部件、储能器、第二换热器、膨胀机、预冷器并流回至热压缩部件。热压缩部件通过吸收工业余热提供的热量,进行热压缩过程,从而将系统中的工质转化为低温高压的流体储存在储能器中;而当处于用电高峰期时打开储能器,并通过第二换热器吸收再生能源所释放的热量加热上述的工作流体,以使上述的工作流体对膨胀机做功,从而使得发电机发电,实现了能量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224036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377853.7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N25/18 , G01N25/20 , G01N21/359 ,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纳米储热流体传热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视化震荡防结垢纳米储热流体传热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可控加热器、震荡喷嘴、蓝宝石高压可视管、顶部冷凝器、加注泵、工质容器和测试加热管,由于测试加热管和震荡喷嘴均为可更换构件,通过更换震荡喷嘴和测试加热管,可研究各种管型、各种纳米混合工质的传热传质特性,并且通过震荡喷嘴的设置可避免纳米颗粒的沉积,从而测量不同结构、不通流速下,震荡作用对纳米颗粒的沉积的延缓作用,通过本装置,可对添加有纳米吸附储能材料的多组分混合工质,展开实时准确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314551A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710638745.4
申请日:2017-07-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nventor: 李期斌
IPC: F24H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H9/20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水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水流侦测实现远程调节的热水器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热水器系统具有进水管道、出水管道、调节动作侦测组件、执行单元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调节动作侦测组件通讯,执行单元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系统与调节动作侦测组件通讯,并计算调节动作频率是否满足调节触发条件,进而决定是否给执行单元发出指令,执行单元执行调节后的控制目标。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能实现用户在用水过程中需要调节控制目标如水温时,通过多次快速开关出水阀门即可对热水器系统的控制目标进行远程调节,具有无需附加操控设备、操作方便快捷、调节定量精准、使用安全可靠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560534A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210061398.4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C02F1/44 , F03B13/00 , F03G7/00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水淡化及发电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热渗透原理的发电与海水淡化系统,包括,能利用低品位热源加热海水的加热装置;基于疏水性多孔膜的热渗透淡化模块,包括淡水侧、海水侧以及位于淡水侧和海水侧间的疏水性多孔膜;水力发电装置,用于利用所通入的水流的机械能发电;所述海水侧与所述加热装置连通,用于供加热后的海水通过;所述淡水侧能通入淡水,且与水力发电装置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淡水侧与水力发电装置间的通路上还设有用于启闭该通路的工作阀门,所述工作阀门的开启条件为淡水侧内的水压达到指定的发电工作水压。该系统利用太阳能,余热,地热等低品位热源实现水电联产,提高整个海水淡化过程的能效。
-
公开(公告)号:CN110848837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0992825.9
申请日:2019-10-1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喷射式制冷复合的空调系统,包括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单元、太阳能喷射制冷单元和冷却水单元,太阳能喷射式制冷单元包括喷射器、冷凝器和蒸发器;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单元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热端和半导体制冷片冷端;冷却水单元包括散热水排和水循环管道,散热水排的进水口连接至冷凝器,出水口连接至半导体制冷片热端;蒸发器的风道进口连接至半导体制冷片冷端,风道出口通过风机连接至用户端。本发明所述空调系统可在缺电地区或无电场合使用,利用低品位能源,节约了电能的消耗;结构简单,没有运动部件,比单一的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空调有着更高的制冷性能系数;相比单一的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系统,制冷量得到了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05927301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80999.9
申请日:2016-04-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朗肯循环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包括有机朗肯系统和烟气处理系统,还包括分流保护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分流保护系统、烟气处理系统通过三通阀I与有机朗肯系统并联、并与烟气通道连通。本发明通过设置分流保护系统作为副系统对进入系统中的烟气量进行分流,从而使通过主系统有机朗肯系统的烟气量、热量始终保持稳定,使系统始终处于较平稳的运行状态,避免系统各部件长期处于过热及高负荷运转状态影响其寿命和增加成本的问题,同时,通过控制系统对余热回收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使对系统的控制更高效、准确、智能,余热利用效率和质量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67062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71830.4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25 , G06F30/23 , G06F119/0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变相储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旋转机械增强仿肺槽血管翅片相变蓄热系统的仿真方法:首先建立基于肺槽血管型翅片的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的物理模型,然后采用二维模型对物理模型进行二维仿真分析,模拟PCM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分析系统的传热性能和储能效率,并通过搭建试验装置或基于互联网获取实验结果,最后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调整仿真模型的参数,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调整后的仿真模型可分析纳米颗粒体积分数、旋转速度、翅片材料和传热流体温度对潜热系统的液相分布、温度分布和熔化特性的影响,为潜热系统旋转多目标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297468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420575.9
申请日:2024-10-1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H01M10/65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纳米流体仿树根形冷板,包括:电池冷板,所述电池冷板设置于动力电池的顶部,其中所述电池冷板的内部设置有仿树根型正弦流道,所述仿树根型正弦流道设置有纳米流体,所述仿树根型正弦流道中包括等间距并行连接的若干个正弦形管道为所述纳米流体提供流动通道,所述纳米流体为铜和水的混合纳米流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动力电池进行高效传热。
-
公开(公告)号:CN118129067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324506.1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量回收型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低压储气罐、高压储气罐、压缩机、冷却器Ⅰ、冷却器Ⅱ、低品位热量回收罐、蓄热罐、蓄冷罐、再热器和膨胀机;所述低压储气罐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压缩的出气口与所述冷却器Ⅰ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却器Ⅰ的出气口与所述高压储气罐的进气口连通;所述高压储气罐的出气口与所述再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再热器的出气口与所述膨胀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膨胀机的出气口与所述冷却器Ⅱ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却器Ⅱ的出气口与所述低压储气罐的进气口连通。通过上述系统,能够实现对循环过程中低品位能量的回收利用,提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循环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