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岩隧道支护施工用通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46692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357300.5

    申请日:2024-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通风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软岩隧道支护施工用通风装置,包括支护架,还包括设置在支护架上的通风机构;通风机构包括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箱、设置在风箱内的通风组件;通风组件包括转轴、扇叶、过滤板、清理部、用于带动转轴转动的驱动部;转轴与风箱转动连接;扇叶和过滤板均与转轴固接;清理部包括螺杆、导向杆、螺母座、沿螺母座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螺母座两侧的清理单元、用于带动螺杆转动的动力单元;螺杆与风箱转动连接;导向杆与风箱固接;螺母座与螺杆螺纹连接,螺母座与导向杆滑动连接;清理单元包括连接盘、若干刷毛层。以解决现有的通风装置无法在过滤网进行过滤期间,对过滤网进行清理的问题。

    隧道初期支护时机动态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21234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296930.2

    申请日:2021-11-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初期支护时机动态确定方法,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第一步:获取隧道信息,并构建待求解围岩‑支护结构变形方程;第二步:根据所述待求解围岩‑支护结构变形方程,基于实际隧道工程的变形控制基准、施工条件动态选取合适的隧道初期支护时机。本发明在收集隧道工程相关参数的基础上即可快速、大量地计算得出不同支护时机下围岩‑支护结构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情况;本发明通过及时调整现场不断变化的围岩参数、支护结构方案,建立不同的求解方程,因此,本发明适用于不同隧道或同一隧道不同段落,并可动态指导施工,且可依据现场变形控制基准、支护结构受力状态、施工条件等选取适宜的支护时机。

    适用于超高地应力作用下软岩隧道变形等级的分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32863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71594.5

    申请日:2021-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超高地应力作用下软岩隧道变形等级的分级方法,从围岩级别、地应力大小、地下水发育条件、强度应力比、绝对变形量和相对变形量五个方面提供判定依据,并在此基础考虑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因子,提出了围岩变形程度评价指标ELD,基于围岩变形程度评价指标ELD可以将围岩变形程度分为为无大变形、轻微大变形Ⅰ、中等大变形Ⅱ和严重大变形Ⅲ四种情况。本发明能为划分挤压性千枚岩和碳质板岩隧道的变形等级提供判别标准,同时也为施工人员能全面了解挤压性千枚岩和碳质板岩的分级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本发明具有适应范围广,试验精度高、针对性强、分级方法简单、可靠等优点,为隧道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保障。

    一种基于GMS-MODFLOW和ABAQUS的隧道衬砌应力动态预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96232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52659.9

    申请日:2025-04-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与水文地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GMS‑MODFLOW和ABAQUS的隧道衬砌应力动态预测方法及系统,方法通过GMS‑MODFLOW模型与ABAQUS有限元模型的联动模拟,结合多种降水条件下的渗流场数据,动态预测隧道衬砌应力的分布。同时,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降雨量与衬砌应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学习和建模,从而提供准确的实时预测与风险预警。通过建立多参数数据库,提取降雨量、渗流场分布与应力数据,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实现对隧道衬砌应力的动态监测。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效益,满足现代隧道施工与运营中对水文风险预测和结构安全评估的需求。

    隧道初期支护时机动态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21234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111296930.2

    申请日:2021-11-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初期支护时机动态确定方法,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第一步:获取隧道信息,并构建待求解围岩‑支护结构变形方程;第二步:根据所述待求解围岩‑支护结构变形方程,基于实际隧道工程的变形控制基准、施工条件动态选取合适的隧道初期支护时机。本发明在收集隧道工程相关参数的基础上即可快速、大量地计算得出不同支护时机下围岩‑支护结构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情况;本发明通过及时调整现场不断变化的围岩参数、支护结构方案,建立不同的求解方程,因此,本发明适用于不同隧道或同一隧道不同段落,并可动态指导施工,且可依据现场变形控制基准、支护结构受力状态、施工条件等选取适宜的支护时机。

    一种复合回归模型表征的隧址区原位地应力场反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71308A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2111265784.7

    申请日:2021-10-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回归模型表征的隧址区原位地应力场反演方法,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得到岩体参数、隧址区等高线图以及隧道纵断面图;得到隧址区三维数值模型的若干个分段模型或若干个虚拟分段模型;判断是否为虚拟分段模型;将各虚拟分段模型本分段内钻孔的反演结果在本分段内的数据保留并拼接,实现第一类多反演回归模型表征隧址区原位地应力场;利用各分段模型各自的钻孔实测值分别对本分段模型进行原位地应力场再次反演,并将各分段模型再次反演结果拼接,实现第二类多反演回归模型表征隧址区原位地应力场。本发明可规避隧道纵向尺寸效应对地应力场反演的误差影响,可充分表征隧道纵向各局部区域的地应力差异分布特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