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74724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481099.5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高温磨损的纳米沉淀强化多主元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目前多主元合金存在高温耐磨性提升效果不显著,面临某些以Co或难熔元素为主要元素的多主元合金成本较高,增加了对战略资源Co等元素的消耗等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在AlCrFeNi多主元合金体系中引入金属元素Ti,不仅降低成本,还使得新型多主元合金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82553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111606244.0
申请日:2021-12-26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F01D5/1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涡轮叶片中弦区用高堵塞比肋片层板冷却结构,包括位于叶片中弦的叶片双层壁,所述的叶片双层壁是由气膜孔板和冲击孔板,以及气膜孔板与冲击孔板之间的冲击气流冷却通道构成,在所述冲击气流冷却通道内的气膜孔板上,沿所述涡轮叶片的叶高方向延伸设有高堵塞比肋片,沿冷却气流方向的高堵塞比肋片上,开设有用于扰动并减小冷却气体流动阻力的平行狭缝,本发明肋片中间的平行缝隙减小了结构的流动阻力,降低压力损失,以期在增强换热效果的同时不增加引气量,同时,由于肋片加强了冷却气流的扰动,强化了双层壁内流体与固体的对流换热,并且在布置肋片后,总传热量相应增加。
-
公开(公告)号:CN11426177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111430559.4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在高压高温环境下投放细砂的设备和方法,该设备包括细砂料斗,细砂料斗的顶端上可拆卸设置有密闭端盖,细砂料斗的底端设置有细砂流动管道,细砂流动管道连通有高压气体管道;细砂流动管道的外壁上安装有轴承装置,轴承装置内安装有细砂传动装置,密闭端盖上安装有辅助搅拌装置;该方法采用该设备投放细砂。本发明的能够在高压高温环境下投放细砂的方法,通过本发明设备中的细砂料斗、密闭端盖、细砂流动管道、高压气体管道、细砂传动装置和辅助搅拌装置,能够实现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投放细砂。该设备中的左轴承空腔平衡气管道和右轴承空腔平衡气管道能够有效防止细砂进入左轴承和右轴承内部,从而避免左轴承和右轴承失效。
-
公开(公告)号:CN115982891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81344.9
申请日:2023-02-0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基于动力吸振的共用支承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以燃气发生器转子和共用支承结构过渡段作为动力涡轮转子的动力吸振器,通过刚度匹配方法实现发动机部件之间的动力吸振,在不增加结构重量的情况下实现发动机在全转速范围内均能稳定的运行,并且能够解决共用支承结构过渡段外支承热应力集中的问题,包括共用支承结构双转子系统的待优化模态及待优化节点确定方式,共用支承结构的关键刚度的选取方法和选取原则,以及需要使用的共用支承结构刚度组合优化参考图,最终得到的各关键刚度即为优化后的共用支承结构双转子系统,在降低动力涡轮转子振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充分利用航空发动机的既有结构,有利于提升航空发动机的功率重量比/推力重量比。
-
公开(公告)号:CN116160198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211635520.0
申请日:2022-12-19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高温/高强双钛合金梯度组织复合制备方法及系统,属于金属构件制造成形领域;方法步骤为:将坯料锻造,初步获得两种合金坯料需要的形状尺寸和不同组织形态;对高温钛合金进行固溶处理,然后再将两种坯料机加工为焊前坯体;在惯性摩擦焊设备上将两种钛合金坯体固定,分别作为惯性摩擦焊旋转端和推进端,根据设定工艺进行惯性摩擦焊,获得高温/高强双钛合金毛坯件;再对双钛合金毛坯件进行固溶处理,冷却至室温后再在550℃~750℃温度下,进行2h~8h的时效处理,获得高温/高强双钛合金梯度组织。本发明将锻造、热处理、惯性摩擦焊等工艺相复合,来实现高温/高强双钛合金构件不同部位的梯度组织分布,实现发动机关键构件用的梯度性能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4382553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1606244.0
申请日:2021-12-26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F01D5/1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涡轮叶片中弦区用高堵塞比肋片层板冷却结构,包括位于叶片中弦的叶片双层壁,所述的叶片双层壁是由气膜孔板和冲击孔板,以及气膜孔板与冲击孔板之间的冲击气流冷却通道构成,在所述冲击气流冷却通道内的气膜孔板上,沿所述涡轮叶片的叶高方向延伸设有高堵塞比肋片,沿冷却气流方向的高堵塞比肋片上,开设有用于扰动并减小冷却气体流动阻力的平行狭缝,本发明肋片中间的平行缝隙减小了结构的流动阻力,降低压力损失,以期在增强换热效果的同时不增加引气量,同时,由于肋片加强了冷却气流的扰动,强化了双层壁内流体与固体的对流换热,并且在布置肋片后,总传热量相应增加。
-
公开(公告)号:CN11925014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04424.7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G06N3/067 , G06N3/084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宽度学习理论的光学神经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特征调制模块、增强调制模块、组合连接模块以及光学分类模块,其中:特征调制模块用于对输入的光场图像进行特征调制处理,以生成并行特征节点图像;增强调制模块用于对输入的并行特征节点图像进行增强调制处理以生成多个经过非线性光学调制的增强节点图像;组合连接模块用于对输入的并行特征节点图像和增强节点图像进行组合处理以生成组合节点图像;光学分类模块用于对输入的组合节点图像进行光学分类,以生成光输出向量。本发明利用宽度学习理论的设计原理,将光学计算系统从垂直级联结构转换为基于宽度的并行结构;在浅宽结构下,有效解决了联光学映射中的误差积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28881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822835.X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组合气膜冷却孔、设计方法及涡轮端壁,属于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涡轮端壁冷却技术领域;所述组合气膜冷却孔包括圆柱形气膜主孔,其展向的两侧均设置有展向气膜冷却支孔,在主流高温燃气的流向上、下游均设置有流向气膜冷却支孔;所述展向气膜冷却支孔和流向气膜冷却支孔的入口均位于圆柱形气膜主孔的周壁上,出口均与圆柱形气膜主孔的出口位于同侧;冷气从圆柱形气膜冷却主孔的入口射入,经过展向气膜冷却支孔与流向气膜冷却支孔的分流,最终从五个出口喷出,在外壁面上形成冷却气膜,进而冷却涡轮端壁。本发明相对于传统分叉气膜冷却孔,其气膜冷却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可满足更高的冷却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46093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445189.9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IPC: C22C38/06 , C22C38/02 , C22C38/40 , C22C38/34 , C22C33/04 , C21D6/00 , C21D1/18 , C21D1/26 , C21D6/02 , B82Y30/00 , B82Y40/00 , C21D8/02 , C21D1/74 , C21C5/52 , G21C3/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FeCrNi合金强塑性的方法,解决反应堆包壳候选材料FeCrAl合金存在强塑性不足的技术,本发明通过向FeCrNi合金中添加适量的Al和Si元素,经过配料、熔炼、吸铸、均匀化处理、轧制成型、再结晶退火得到高强塑性Fe‑Cr‑Ni‑Al‑Si合金体系,其力学性能显著提升,Al和Si元素添加配合短时热处理工艺,诱发了新型合金体系异构强化效应、细晶强化效应、纳米沉淀强化效应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合金的强塑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30913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635183.5
申请日:2022-12-19
Applicant: 西北工业大学 ,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06 , G06F119/02 , G06F119/18 , G06F113/1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钛/镍双合金过渡区成分设计与优化方法,属于金属构件制造成形领域;方法步骤分别为,过渡区成分预设,根据实际构件服役最高温度和最高性能分布,选取满足需求的钛合金和镍基高温合金粉末材料,同时依据钛镍二元相图进行钛/镍双合金混合粉末过渡区成分计算;激光沉积制备;过渡区质量表征;过渡区尺寸确定;过渡区成分优化;本发明方法以钛镍合金相图作为钛/镍双合金构件过渡区成分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增材制造工艺作为主要试验手段,目的在于防止钛/镍双合金结合界面缺陷,解决钛/镍双合金构件结合界面易开裂难题,实现结合过渡区性能梯度过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