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4505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478360.2
申请日:2024-10-22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V10/22 , G06V10/77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 G01S7/4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目标自动标注方法及系统,应用于雷达目标标注技术领域,其包括同步采集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和摄像头图像数据;根据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对所述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初始目标检测框;将所述初始目标检测框导入半自动化标注工具中,并根据所述摄像头图像数据对所述初始目标检测框进行数据标注,得到模型训练数据集;根据所述模型训练数据集对预设的目标自动标注模型进行训练,获取训练后的所述目标自动标注模型;在接收到毫米波雷达数据时,根据训练后的所述目标自动标注模型实现一键标注。
-
公开(公告)号:CN112578358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011594904.3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S7/4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雷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毫米波雷达的校准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毫米波雷达的校准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设定的距离和速度控制目标模拟器工作;控制转台转动,以使毫米波雷达位于不同的检测角度下进行检测,获取各个天线不同检测角度下的回波数据;对回波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每个天线在各个检测角度下的相位值;根据待校准天线和参考天线的相位值,得到在不同检测角度下、各待校准天线与参考天线的相位差;根据角度和相位差,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待校准天线所需校准的相位误差和相位中心间距。该方法通过构建角度与相位差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采集相关数据,能同时校准天线间的相位误差和相位中心间距。
-
公开(公告)号:CN117310711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1116296.9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S13/931 , G01S7/36 , G01S7/02 , G01S13/933 , G01S13/93 , H05K7/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4D成像毫米波雷达以及移动设备,4D成像毫米波雷达包括前壳组件、后壳组件以及电路板组件,后壳组件与前壳组件围合形成容纳腔,后壳组件包括后壳和散热结构,后壳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安装孔,散热结构对应安装孔与后壳连接,电路板组件位于容纳腔内且与散热结构接触,电路板组件与后壳和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一者连接。该设计中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930241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12647.X
申请日:2024-01-04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S13/9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占用网格地图生成方法及其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指定量的图像数据以及雷达点云数据;使用第一网络模型处理图像数据,生成目标检测框和指定量图像特征图;使用第二网络模型处理雷达点云数据,生成指定量的雷达点云特征图;基于目标检测框,使用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关联指定量的图像特征图和雷达点云特征图,生成增强雷达点云特征图;基于增强雷达点云特征图,使用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推理,生成占用网格地图。通过本方案,进行图像和点云数据各自的特征提取和两者的数据关联之后,结合基于Transformer的特征级雷视融合方法自动进行推理,最终实现占用网格地图的生成和各类属性的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86405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825752.7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0R21/015 , G01S13/04 , G01S13/06 , B60W4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内乘客识别方法及其相关设备,应用于雷达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探测车内环境,判断是否存在运动对象;若是,则获取车内水平区域的第一雷达点云信息,确认运动对象的位置信息;根据位置信息,获取运动对象的高度区域的第二雷达点云信息,并根据第一雷达点云信息和第二雷达点云信息,识别运动对象所属的乘客类型;当汽车处于静止且关锁状态时,若识别到指定类型乘客,则发出报警信息。本发明在初始阶段探测车内环境,排除非生物对象引起的误报警。此外,从水平区域和高度区域两个维度拆解运动对象的多项特征,通过多项特征计算,对运动对象所属的乘客类型做精细的识,进一步地排除误报警或漏报警,提升车内遗留乘客的报警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31071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116296.9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S13/931 , G01S7/36 , G01S7/02 , G01S13/933 , G01S13/93 , H05K7/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4D成像毫米波雷达以及移动设备,4D成像毫米波雷达包括前壳组件、后壳组件以及电路板组件,后壳组件与前壳组件围合形成容纳腔,后壳组件包括后壳和散热结构,后壳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安装孔,散热结构对应安装孔与后壳连接,电路板组件位于容纳腔内且与散热结构接触,电路板组件与后壳和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一者连接。该设计中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07506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22574.4
申请日:2023-08-14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S7/40 , G01S7/36 , G01S13/9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毫米波雷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轮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毫米波雷达下线标定方法,本发明通过搭建标定场地,在标定场地内设置反射器,将待标定的二轮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驶入前后轮夹持器中进行夹持摆正,将二轮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上的毫米波雷达通过转接线分别连接电脑与车辆OBD诊断接口,毫米波雷达会自动侦测自身与角反射器的夹角,并输出给0x7F4报文,0x7F3报文会将读取到的角度补偿回雷达软件并保存,并在电脑上显示标定结果,标定环境容易搭建成本低,角反射器高度与角度均可调节,可兼容不同车型,采用塑料材质的底座、支撑杆可以减少信号干扰,提高标定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94503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0924499.X
申请日:2022-08-02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S13/931 , G01S13/8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提升车载毫米波雷达测角精度的系统及方法,属于车载雷达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车载毫米波雷达、陀螺仪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车载毫米波雷达,操作于感知车辆周围的目标障碍物;其中,该车载毫米波雷达具有一个发射天线和两个接收天线,两个接收天线之间的间距为d;陀螺仪传感器,操作于获取车辆在前进方向上车载毫米波雷达当前的倾斜角度α;信号处理器,操作于接受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感知信息,以及车载毫米波雷达当前的倾斜角度α,以此计算出车载毫米波雷达的两个接收天线之间的投影间距d,,进而获得目标障碍物的角度θ。本发明的系统及方法,可以在车辆倾斜行驶时,提高车辆安装的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测角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835030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011609255.X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S13/86 , G01S13/931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辅助驾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智能汽车的障碍物目标的数据融合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首先通过智能汽车中的毫米波雷达采集包含障碍物目标的第一数据,并通过智能汽车中的前视摄像头采集包含所述障碍物目标的第二数据,其次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进行融合匹配,以得到融合数据,接着从所述融合数据中筛选出所述障碍物目标,最后输出所述障碍物目标的信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融合方法能够将毫米波雷达和前视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匹配后筛选,从而得到精度高、误差小的障碍物目标的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278573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011571221.6
申请日:2020-12-27
Applicant: 深圳承泰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通行的方法、装置以及ETC系统。该方法包括:识别进入检测区域的目标车辆的车辆信息和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对从检测区域进入交易区域的所述目标车辆依次设置编号;根据所述车辆信息和所述编号,依次对所述目标车辆进行收费;获取收费成功的且自升降杆起的具有连续编号的所述目标车辆的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大于零时,控制升降杆抬杆;判断第一数量个的目标车辆是否全部通过所述升降杆;若是,则控制所述升降杆落杆。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升降杆在抬杆一次时,可通过一定数量的车辆,相比于传统的一杆一车的情况,可显著的提高车辆通行的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