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320173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446059.X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岩层运移监测点锚固装置,属于岩层运移监测技术领域。一种岩层运移监测点锚固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通过轴承转动安装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上通过轴承转动安装有收卷组件,所述支架的一侧安装有往复机构,所述收卷组件通过设有的皮带与所述往复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往复机构上安装有第一导向轮,所述支架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的第一铰接座,节约大量锚件成本,并可有效避免传统锚固方法造成的锚件与周围岩土体产生滑移、失效等问题,提高锚件施工工作的效率,提高了锚件的可靠性与适用性,降低工程因锚件失效造成的风险,较化学锚固方法对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不造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942353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395910.4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质体模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收放防护的地质体模型。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地质体模型收起,并对地质体模型进行遮盖防护,延长地质体模型使用寿命的便于收放防护的地质体模型。一种便于收放防护的地质体模型,包括有底座、安装框和遮盖板等,底座上侧连接有安装框,安装框上侧连接有遮盖板。本发明通过第一连接件移动的同时,挤压第一连接架向下移动,使得滑动架带动放置台向下移动,将地质体模型收纳至安装框中,最左侧的滑动件在导向件上滑动时,带动遮盖布展开遮盖在地质体模型上方,达到了能够将地质体模型收起,并对地质体模型进行遮盖防护,延长地质体模型使用寿命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169739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311787922.7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地震与地质体模型拓扑一致建模的系统,包括探测模块、传输模块和建模模块;所述地震勘探仪节点器的底部安装有锥杆,所述锥杆内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部上壁端安装有伺服电缸,所述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安装有推板,在所述锥杆的两侧面开设有对称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安装有圆锥体形状的插杆,所述插杆的一端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有连接板;本发明通过将地震勘探仪节点器底部的锥杆插入底下,通过锥状的插杆伸出收纳槽并插入泥土内,进而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且在插杆的表面安装滚轮,是为了当插杆在插入泥土内触碰到石块时,可以利用滚轮进行转动挤压改变方向,进而方便插杆继续插入泥土内。
-
公开(公告)号:CN114320173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111446059.X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岩层运移监测点锚固装置,属于岩层运移监测技术领域。一种岩层运移监测点锚固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通过轴承转动安装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上通过轴承转动安装有收卷组件,所述支架的一侧安装有往复机构,所述收卷组件通过设有的皮带与所述往复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往复机构上安装有第一导向轮,所述支架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的第一铰接座,节约大量锚件成本,并可有效避免传统锚固方法造成的锚件与周围岩土体产生滑移、失效等问题,提高锚件施工工作的效率,提高了锚件的可靠性与适用性,降低工程因锚件失效造成的风险,较化学锚固方法对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不造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3325479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398989.6
申请日:2021-04-14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V1/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岩层层位选取及巷道坡度确定方法步骤一,选取煤层层位:通过地面补勘钻孔进行宏观的地质分析,得出巷道施工朝向的煤层整体角度,据此选取煤层层位;步骤二,预判巷道施工坡度:三维地震工作站采用地震反射波法推算出巷道施工朝向100米范围内的煤层角度,由此预判巷道施工坡度;步骤三,确定巷道施工坡度:通过井下超前地质探查资料,由绘图法得出巷道施工朝向方向的局部煤层角度、软岩位置和灰岩层位置,据此确定巷道施工坡度。采用此方案,实现巷道坡度与煤层和灰岩的控制,保障了安全生产;有效控制了巷道软岩层位选取及坡度控制,可极大幅度的提高了掘进效率,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安全效果;极大幅度的增加了经济收益。
-
公开(公告)号:CN114542129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210049170.3
申请日:2022-01-17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架结构修复快速支撑结构,属于井架结构修复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内安装有第一圆柱,所述第一圆柱内滑动安装有第二圆柱,所述第二圆柱上开设有多个等距分布的定位孔,所述第二圆柱上螺纹连接有两个对称的第一锁紧螺钉,所述第二圆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安装有多个固定盘,左右两端圆钢管所开螺纹方向相反,通过旋转内螺纹钢管可以调节支撑长度,内螺纹钢管长度可根据所连接两根柱间距进行调整,内螺纹钢管与两端圆钢管相连后长度等于柱间距,可用于井架修复过程中起临时支撑作用,而且安装拆除方便快捷,现场无需开孔及焊接,且可多次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47946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399896.5
申请日:2024-10-09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质模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实体模型及其使用方法,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的内壁底面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防护箱的开口端通过一对合页铰接有盖板,所述防护箱的内壁两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空心的滑块;将三层模型板放置到夹板之间,然后借助驱动机构驱动移动块彼此靠近移动,这时移动块会带动夹板将模型板夹持固定在一起组成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实体模型,当需要对模型板进行更换时,只需要借助驱动机构让移动块彼此远离运动,使得夹板不再对模型板进行夹持,然后只需要将损坏的模型板取走进行更换即可,通过上述机构达到了方便对模型板进行组装和更换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139467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111297430.0
申请日:2021-11-04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压含水松散层区域失水压缩量分布的计算方法,涉及地层变形监测领域,包括由地表向下施工多个水文观测孔,通过水文观测孔获取目标含水层及其上覆岩土体的相关参数,对目标含水层中每个水文观测孔所在位置进行多层划分,并获取每层的应力应变关系,然后获取当前观测时每个水文观测孔对应上覆岩土体总应力及每层分量层对应孔隙水压力,获取观测时刻对应的应变变化量,从而计算目标时间段内的土体压缩量;本发明能够有效进行目标含水层土体压缩量的变化,可为区域地表沉降的反演预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768862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637465.3
申请日:2023-12-01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0 , G06T17/05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80 , G06V10/762 , G06T3/4007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S1、获取以往历史数据信息建立模型;S2、采集数据信息并且进行处理;S3、通过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建立模型;S4、属性插值;S5、模型验证与调整;S6、根据建立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组建实物模型;本发明基于多源地质数据的建模能够综合利用各类地质信息,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模任务,建模的核心是“点—线—面—体”从低维到高维的“升维”半自动人机交互式建模过程,将多源地质数据整合到一个一致的数据模型中,解决数据格式、坐标系统和空间参考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562181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368380.3
申请日:2023-04-09
Applicant: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Q50/02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承压含水松散层区域失水压缩协同地表下沉的计算方法,属于采矿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水文地质等资料:获取监测区域的水文资料,获取监测区域的地质资料,获取监测区域的其他基础资料;S2.建立地下流场模型、预测监测区域水位变化;S3.目标含水层压缩量计算;S4.监控区域地表下沉量计算;S5.结果分析沉陷预计。本发明中的承压含水松散层区域失水压缩协同地表下沉的计算方法,能够提现承压含水松散层区域水位的变化特征,从而计算承压含水松散层区域失水压缩导致的地表下沉,能够对研究地层地表的协同变形及地表、地下建构筑物变形控制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