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45745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337302.8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辛酸钠在制备治疗脓毒症药物中的应用,涉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本申请经研究得到,脓毒症期间在机体发生复杂病理生理改变的情况下,辛酸钠能够有效抑制脓毒症诱导的炎症风暴,缓解脓毒症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延长脓毒症生存期。为临床脓毒症患者救治提供一种新的医疗手段,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415870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888117.1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尚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IPC: A61H31/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PR按压深度调节方法、装置及CPR按压设备。该方法包括:在每次按压前,利用距离传感器采集按压头与患者胸部之间的第一间隙G1;确定按压距离H及回缩距离R;在首次按压时,按压距离H等于第一按压距离H1,在其余各次按压时,按压距离H等于第二按压距离H2,第一按压距离H1等于设定间隙G2与预设按压深度D1的和,第二按压距离H2等于第一间隙G1与预设按压深度D1的和;回缩距离R等于预设按压深度D1与设定间隙G2的和。本申请可以基于第一间隙G1调整按压头101的实际按压距离H和回缩距离R,使得最终按压在患者胸部的距离能够起作用,并且还可以避免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817786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98004.8
申请日:2024-05-15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晟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REBOA置入确定装置、计算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属于医疗器械领域。REBOA置入确定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生物体的颈动脉中表征心脏泵血能力的血流参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生物体当前的治疗措施;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血流参数及治疗措施,确定是否置入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解决如何快速选择适合置入REBOA的用户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1587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88177.3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尚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IPC: A61H31/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PR按压设备电机控制方法、装置及CPR按压设备,该方法包括:在电机每次开始正转以控制按压头向下按压时,累计电机的正转圈数;其中,电机正转过程至少包括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指按压头接触并按压患者胸腔;还包括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指按压头开始按压且未接触到患者胸腔;响应于接触传感器接触到患者胸腔,将累计的正转圈数记为第一圈数;基于第一圈数,确定第二圈数及第三圈数;其中,第二圈数是指电机在第一阶段的正转圈数,第三圈数是电机反转以回缩按压头时的反转圈数。这样,可以动态调整电机转动圈数,实现基于胸腔变形程度对按压深度进行补偿,提升CPR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415870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88117.1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尚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IPC: A61H31/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PR按压深度调节方法、装置及CPR按压设备。该方法包括:在每次按压前,利用距离传感器采集按压头与患者胸部之间的第一间隙G1;确定按压距离H及回缩距离R;在首次按压时,按压距离H等于第一按压距离H1,在其余各次按压时,按压距离H等于第二按压距离H2,第一按压距离H1等于设定间隙G2与预设按压深度D1的和,第二按压距离H2等于第一间隙G1与预设按压深度D1的和;回缩距离R等于预设按压深度D1与设定间隙G2的和。本申请可以基于第一间隙G1调整按压头101的实际按压距离H和回缩距离R,使得最终按压在患者胸部的距离能够起作用,并且还可以避免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8737471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223341.5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晟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定胸外按压有效性的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装置包括:获取模块,其被配置为获取用户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参数和至少一个与血流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生理参数,所述生理参数包括颈动脉的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参数;计算模块,其被配置为在确定所述胸外按压参数满足预设胸外按压条件之后,根据获取的生理参数求解得到用以评价所述用户失血状态的计算风险值;判定模块,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计算风险值判定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是否有效。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判定用户(TCA患者)可持续胸外按压的有效性,进而增加用户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和救治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15871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88177.3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苏州尚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IPC: A61H31/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PR按压设备电机控制方法、装置及CPR按压设备,该方法包括:在电机每次开始正转以控制按压头向下按压时,累计电机的正转圈数;其中,电机正转过程至少包括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指按压头接触并按压患者胸腔;还包括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指按压头开始按压且未接触到患者胸腔;响应于接触传感器接触到患者胸腔,将累计的正转圈数记为第一圈数;基于第一圈数,确定第二圈数及第三圈数;其中,第二圈数是指电机在第一阶段的正转圈数,第三圈数是电机反转以回缩按压头时的反转圈数。这样,可以动态调整电机转动圈数,实现基于胸腔变形程度对按压深度进行补偿,提升CPR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121634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558225.2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IPC: A61K35/545 , A61P9/00 , A61P25/00 , A61P13/12 , A61P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MRC‑Exo在制备减轻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损伤药物中的应用及药物,涉及细胞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研究IMRC‑Exo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得到IMRC‑Exo能够有效减轻心脏骤停复苏后的多器官损伤。具体的,本申请通过对心脏骤停复苏动物模型施用药学剂量的IMRC‑Exo后得到相对于常规心脏骤停复苏动物模型组,IMRC‑Exo组在心肌损伤标志物、脑损伤标志物、肾肠损伤标志物以及在多器官组织的促炎因子含量分析和多器官组织的细胞凋亡程度分析上,其效果提升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进而为研究开发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救治的高效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8121634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58225.2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IPC: A61K35/545 , A61P9/00 , A61P25/00 , A61P13/12 , A61P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MRC‑Exo在制备减轻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损伤药物中的应用及药物,涉及细胞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研究IMRC‑Exo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得到IMRC‑Exo能够有效减轻心脏骤停复苏后的多器官损伤。具体的,本申请通过对心脏骤停复苏动物模型施用药学剂量的IMRC‑Exo后得到相对于常规心脏骤停复苏动物模型组,IMRC‑Exo组在心肌损伤标志物、脑损伤标志物、肾肠损伤标志物以及在多器官组织的促炎因子含量分析和多器官组织的细胞凋亡程度分析上,其效果提升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进而为研究开发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救治的高效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9570715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113884.X
申请日:2025-01-24
Applicant: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IPC: C12N5/071 , A61K35/28 , A61P37/02 , A61P43/00 , C12N5/078 , C12N5/10 , C12N5/0775 , C12N15/85 , C12N15/8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IMRC并纯化得到IMRC‑EV的方法,涉及干细胞技术领域。上述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IMRC,并纯化得到IMRC‑EV的方法将小儿包皮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作诱导为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种子细胞,进而避免了现有IMRC‑EV通常由人胚胎来源干细胞获取导致的来源受限的问题。同时,本发明通过分化培养基和扩增培养基的选择得到了一种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制备IMRC‑EV的方法,进而为iPSC‑IMRC‑EV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转化提供了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