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减摩的激光熔覆涂层制备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2831782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005959.4

    申请日:2021-01-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磨减少摩擦系数的激光熔覆涂层制备工艺,使用LAM‑400S送粉式金属打印机制备涂层。采用同轴送粉的方式将混合粉末送入激光熔池,在基体表面形成致密均匀无缺陷的耐磨减摩的激光熔覆涂层。激光熔覆工艺具有通过快速加热冷却获得极细的显微组织,产生较小的基材热影响区和涂层稀释率,从而获得其他工艺方法难以得到的表面性能。

    一种致密型钛/氧化铝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34802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34957.1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济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14/00 C22C1/051 C22C32/00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型钛/氧化铝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鉴于无压条件下钛/氧化铝复合材料难以致密的主要原因是高熔点金属钛难以烧结致密,本发明采用掺加易与钛形成固溶体的金属或其氧化物,促进钛的烧结,从而在无压条件下获得致密的钛/氧化铝复合材料,同时由于钛固溶体的形成,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具体步骤包括:将钛粉、氧化铝粉和易与钛形成固溶体的金属或其氧化物粉按一定体积比称量,以酒精为分散介质,氧化铝球为球磨介质,充分混合后干燥得到混合粉料;将混合粉料在一定压力下采用模压成型和冷等静压处理;将成型样品置于真空烧结炉中以一定升温速率、烧结温度、保温时间进行无压烧结。

    一种用于切削轴承外圈的新型专用夹具

    公开(公告)号:CN110539193A

    公开(公告)日:2019-12-06

    申请号:CN201910868825.8

    申请日:2019-10-10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切削轴承外圈的新型专用夹具。此发明所述的三爪卡盘的结构包括卡盘体、围绕卡盘体设置的扳手孔以及改进后围绕卡盘体设置的卡爪;所述的扳手孔内设置有扳手,所述的扳手包括手体和扳手柄;所述的三个卡爪夹紧端各自设置有圆弧形夹紧结构,此圆弧形结构与夹具上部分进行焊接连接。圆弧形结构设置有凹台,用于与轴承外圈进行接触,相对于传统的三爪卡盘,圆弧形结构可以增大夹具与外圈的接触面积,减少对轴承外圈的损伤。卡爪与传统的相比,本发明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采用螺栓连接固定,上面带有圆弧形的一部分可以更换,包括更换相同曲率半径以及不同曲率半径的圆弧形夹紧装置,以此实现对多型号轴承外圈进行夹紧。可以有效延长夹具使用寿命,提高夹具适用范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一种钛-硅-碳增强型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04985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710172776.5

    申请日:2017-03-22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钛‑硅‑碳增强型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钛粉、氧化铝粉和碳化硅粉按一定体积比称量,以酒精为分散介质,氧化铝球为球磨介质,充分混合后干燥得到混合粉料;将混合粉料置于真空热压炉中以一定压力、升温速率、烧结温度、保温时间进行热压烧结。鉴于热压条件下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中的Al2O3和Ti在高温下发生强烈的界面反应,生成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尤其是TiAl和Ti3Al,会降低材料的性能。本发明通过掺加SiC颗粒,与Ti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TiC、Ti3SiC2等增强增韧物质,同时半熔融的Si填充于材料的部分孔隙中,从而获得相对密度高,硬度、韧性、强度大的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

    一种用于大批量轴承内圈磨加工的专用夹具

    公开(公告)号:CN110434691A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10859836.X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大批量轴承内圈磨加工的专用夹具,包括夹具体和保持座,所述夹具体包括同心设置的六个相同夹具体,所述6个相同夹具底部加工有梯形滑块,通过具有自锁特性的锥度与导向槽配合,夹具体可在导向槽上进行移动,夹具体上设有3个螺纹孔,所述锁紧沉头螺纹孔与螺钉相适应,在装夹中可通过螺钉对夹具体进行固定,所述保持座为圆柱体形状,在保持座上开设有截面形状为梯形的导向槽,在保持座上除开有导向槽外还另加工出若干排屑槽,在加工过程中磨屑通过冷却液从排屑槽中排出,所述保持座上还车有若干间隔相等的刻度线,方便在装夹中对夹具体位置进行大致判断。本发明使得轴承内圈磨加工的装夹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定位,并且可使磨床进行多种型号的轴承内圈磨削加工。

    一种钛‑硅‑碳增强型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04985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172776.5

    申请日:2017-03-22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钛‑硅‑碳增强型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钛粉、氧化铝粉和碳化硅粉按一定体积比称量,以酒精为分散介质,氧化铝球为球磨介质,充分混合后干燥得到混合粉料;将混合粉料置于真空热压炉中以一定压力、升温速率、烧结温度、保温时间进行热压烧结。鉴于热压条件下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中的Al2O3和Ti在高温下发生强烈的界面反应,生成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尤其是TiAl和Ti3Al,会降低材料的性能。本发明通过掺加SiC颗粒,与Ti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TiC、Ti3SiC2等增强增韧物质,同时半熔融的Si填充于材料的部分孔隙中,从而获得相对密度高,硬度、韧性、强度大的氧化铝基多相复合材料。

    一种耐磨圆锥滚子轴承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53052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552299.7

    申请日:2020-06-17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磨圆锥滚子轴承,包括轴承内圈、轴承外圈、滚动体及保持架,保持架上设有兜孔,圆锥滚子装配在兜孔内,所述保持架设置在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之间,轴承内圈、外圈及滚动体均采用硬度高的轴承钢GCr15,所述轴承内圈滚道经超精磨削加工后产生微米级的凸度。传统圆锥滚子轴承在使用过程中会在滚动体与轴承内圈挡边两侧产生塑性变形,继而产生噪音、振动及疲劳剥落。本发明对圆锥滚子轴承内圈进行结构优化,使滚子与轴承内圈之间由线接触变为点接触,使轴承静态时的着力点为凸面顶点,在高速负荷运转时,使轴承达到受力均匀,有效降低轴承摩擦力矩,增大了轴承滚珠与滚道间的耐磨性,减弱了轴承噪音,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一种致密型钛/氧化铝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34802B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710034957.1

    申请日:2017-01-17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型钛/氧化铝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鉴于无压条件下钛/氧化铝复合材料难以致密的主要原因是高熔点金属钛难以烧结致密,本发明采用掺加易与钛形成固溶体的金属或其氧化物,促进钛的烧结,从而在无压条件下获得致密的钛/氧化铝复合材料,同时由于钛固溶体的形成,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具体步骤包括:将钛粉、氧化铝粉和易与钛形成固溶体的金属或其氧化物粉按一定体积比称量,以酒精为分散介质,氧化铝球为球磨介质,充分混合后干燥得到混合粉料;将混合粉料在一定压力下采用模压成型和冷等静压处理;将成型样品置于真空烧结炉中以一定升温速率、烧结温度、保温时间进行无压烧结。

    一种用于切削轴承外圈的新型专用夹具

    公开(公告)号:CN211708761U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1921528237.1

    申请日:2019-10-10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切削轴承外圈的新型专用夹具。此发明所述的三爪卡盘的结构包括卡盘体、扳手孔以及改进后的卡爪;所述的扳手包括手体和扳手柄;所述的三个卡爪夹紧端各自设置有圆弧形夹紧结构。圆弧形结构设置有凹台,用于与轴承外圈进行接触,相对于传统的三爪卡盘,圆弧形结构可以增大夹具与外圈的接触面积,减少对轴承外圈的损伤。卡爪与传统的相比,本实用新型将其分为采用螺栓连接的上下两部分,带有圆弧形的上部可以更换,包括更换相同曲率半径以及不同曲率半径的圆弧形夹紧装置,以此实现对多型号轴承外圈进行夹紧。可以有效延长夹具使用寿命,提高夹具适用范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