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25509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424284.X

    申请日:2019-05-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柱(10),该转向柱(10)包括:筒形构件(20),该筒形构件(20)以允许转向轴(15)伸长及缩短的方式保持转向轴(15);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保持筒形构件;固定构件(40;40a),该固定构件固定至车身(120);联接构件(60),该联接构件将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联接;以及能量吸收构件(50;50a;50b),该能量吸收构件部分地固定至保持构件。当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时,联接构件使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断开联接。固定构件具有接合部分(45;46;49),该接合部分布置成当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或更长时处于接合部分与能量吸收构件的被接合部分接合的位置。

    转向柱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525509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1910424284.X

    申请日:2019-05-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柱(10),该转向柱(10)包括:筒形构件(20),该筒形构件(20)以允许转向轴(15)伸长及缩短的方式保持转向轴(15);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保持筒形构件;固定构件(40;40a),该固定构件固定至车身(120);联接构件(60),该联接构件将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联接;以及能量吸收构件(50;50a;50b),该能量吸收构件部分地固定至保持构件。当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时,联接构件使固定构件与保持构件断开联接。固定构件具有接合部分(45;46;49),该接合部分布置成当保持构件沿轴向方向向前移动指定距离或更长时处于接合部分与能量吸收构件的被接合部分接合的位置。

    转向柱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32358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911295010.1

    申请日:2019-12-16

    Inventor: 藤村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的锁定机构,抑制零件数量的増加,简化组装作业。通过使内柱(9)相对于外柱(7)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移动来进行转向柱的前后的位置调整。在安装于内柱(9)的下部的金属线卡定部件(35)设有多个金属线插入孔(35a)。通过向金属线插入孔(35a)的一个从左右两侧插入金属线部件(23)的金属线插入部(23e),内柱(9)相对于外柱(7)的移动被限制,成为锁定状态。如果操作操作杆(22)使旋转轴(21)旋转,则旋转轴(21)的外周部的凸轮部(21f)也成为一体而旋转位移。此时,凸轮部(21f)的左右两侧的倾斜面(21f1、21f2)将金属线部件(23)向左右两侧扩张,使金属线插入部(23e)从金属线插入孔(35a)脱离而解除锁定。

    转向柱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235069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710166102.4

    申请日:2017-03-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其抑制冲击吸收负载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急剧增大。转向柱装置(1)具备:具有筒形状的外柱(7);能够移动地插入外柱(7)内的内柱(9);贯通外柱(7)的下部的筒壁(21)并设为能够在该筒壁(21)的厚度方向上出没的限制部件(11);以及负载吸收金属线(13),其一端(45)能够与限制部件(11)卡合,另一端(49)支撑于内柱(9)侧,并且在对内柱(9)朝向车辆前方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负载时,另一端(49)与内柱(9)一起向车辆前方移动而变形,由此吸收负载。

    转向柱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235069A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710166102.4

    申请日:2017-03-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其抑制冲击吸收负载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急剧增大。转向柱装置(1)具备:具有筒形状的外柱(7);能够移动地插入外柱(7)内的内柱(9);贯通外柱(7)的下部的筒壁(21)并设为能够在该筒壁(21)的厚度方向上出没的限制部件(11);以及负载吸收金属线(13),其一端(45)能够与限制部件(11)卡合,另一端(49)支撑于内柱(9)侧,并且在对内柱(9)朝向车辆前方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负载时,另一端(49)与内柱(9)一起向车辆前方移动而变形,由此吸收负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