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666248A
公开(公告)日:2010-03-10
申请号:CN200910173030.1
申请日:2009-09-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J15/006 , B01D53/1475 , B01D2257/504 , B01D2258/0283 , B01D2259/65 , F01K7/22 , F01K17/06 , F23J2215/50 , F23J2219/40 , Y02C10/04 , Y02C10/06 , Y02E20/326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碳回收型蒸汽发电系统(1)包括:锅炉(6),其通过燃烧燃料(2)而生成排气(5)并且具有烟道(8);吸收单元(40),其被构造成将排气(5)所含二氧化碳吸收到吸收液中;以及再生单元(44),其被构造成从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液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并将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此外,在该系统中,再沸器(49)被提供,用于接收作为热源的加热介质,产生蒸汽(43),并将所生成的蒸汽(43)供应至再生单元(44)。此外,在锅炉(6)的烟道(8)中,锅炉侧热交换器(61)被提供,用于利用从中经过的排气(5)来加热所述加热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101666248B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0910173030.1
申请日:2009-09-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J15/006 , B01D53/1475 , B01D2257/504 , B01D2258/0283 , B01D2259/65 , F01K7/22 , F01K17/06 , F23J2215/50 , F23J2219/40 , Y02C10/04 , Y02C10/06 , Y02E20/326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碳回收型蒸汽发电系统(1)包括:锅炉(6),其通过燃烧燃料(2)而生成排气(5)并且具有烟道(8);吸收单元(40),其被构造成将排气(5)所含二氧化碳吸收到吸收液中;以及再生单元(44),其被构造成从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液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并将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此外,在该系统中,再沸器(49)被提供,用于接收作为热源的加热介质,产生蒸汽(43),并将所生成的蒸汽(43)供应至再生单元(44)。此外,在锅炉(6)的烟道(8)中,锅炉侧热交换器(61)被提供,用于利用从中经过的排气(5)来加热所述加热介质。
-
公开(公告)号:CN102128054A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1010598393.2
申请日:2010-12-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5/081 , F01D9/065 , F01D11/001 , F01D11/04 , F05D2220/31
Abstract: 一种汽轮机,对隔板内圈的吹出口以均匀压力供给冷却蒸汽,提高蒸汽涡轮的热效率。构成蒸汽涡轮的隔板的外圈包括第一外圈,该第一外圈在内部形成有被供给冷却用外部蒸汽的环状的外圈空腔。在与第一外圈结合的静叶片中形成有半径方向冷却孔,该半径方向冷却孔与外圈空腔连通并在半径方向上延伸。在与第一外圈构成一个隔板的第一内圈,形成有与半径方向冷却孔连通的环状的内圈空腔。形成有将环状的叶轮空间和内圈空腔连通的多个冷却蒸汽吹出孔,该叶轮空间形成在第一内圈与邻接于该第一内圈的转子叶轮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1994529A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1010246861.X
申请日:2010-08-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25/12 , F01D25/26 , F05D2220/31 , F05D2260/205 , F05D2260/23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蒸汽涡轮机、蒸汽涡轮机的冷却及绝热方法。蒸汽涡轮机配备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内部壳体和外部壳体。涡轮机转子沿圆周方向植入有多级动叶片,并且可操作地布置在内部壳体中。隔板外环和隔板内环沿着圆周方向布置在内部壳体中。静叶片沿圆周方向布置在隔板外环与隔板内环之间,使得隔板外环、隔板内环和静叶片形成静叶片级。静叶片级与动叶片级在涡轮机转子的轴线方向上交错排布。用于传送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通道形成于内部壳体与隔板外环之间,冷却介质通过供应管来供给。
-
公开(公告)号:CN1875169A
公开(公告)日:2006-12-06
申请号:CN200480032510.1
申请日:2004-10-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5/145 , F01D5/143 , F01D9/041 , Y10S415/914 , Y10S416/02
Abstract: 有关本发明的涡轮叶栅构造,是多个叶片在壁面上沿着圆周方向以列状配置的涡轮的叶栅构造,是在被支承于壁面上的各叶片体的与工作流体流对置的前缘部和上述壁面之间的角部上设有朝向工作流体流的上游侧延伸的包覆部的构造。根据该涡轮叶栅构造,即使工作流体向叶片体的前缘的入射角变动,也能够实现降低基于二次流的二次流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02282338B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080004717.3
申请日:2010-01-1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5/082 , F01D5/085 , F01D11/001 , F01D11/02 , F01D11/04 , F05D2240/55 , F05D2240/81
Abstract: 多个叶片沿转子的周向嵌接在与转子一体的转子轮盘中,多个翼片沿转子的周向连接包覆转子的壳体,并且内隔板在翼片的转子侧表面上安置成内隔板朝向转子轮盘。沿转子的轴向彼此相邻的翼片和叶片形成汽轮机级。转子侧冷却路径沿转子的轴向穿过转子轮盘形成,并且隔板侧冷却路径沿转子的轴向闯过内隔板形成,并且流经转子侧冷却路径的冷却媒介分流到所述隔板侧冷却路径和在所述内隔板与所述转子之间设置的迷宫式流路径中。
-
公开(公告)号:CN101586479B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0910138960.3
申请日:2009-05-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F01D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在涡轮转子中产生的热应力、和由热膨胀引起的机室的伸长和涡轮转子的伸长的差即伸长差抑制在规定值以下来起动涡轮的涡轮系统。本发明的涡轮系统(1)具有:涡轮(4),具有机室(2)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该机室(2)内的涡轮转子(3);以及,主蒸汽管(5),连接在该涡轮(4)的机室(2)的上游侧。在该主蒸汽管(5)上设有对流入机室(2)的蒸汽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控制阀(6),发电机(7)连接在涡轮转子(3)上。并且,在控制阀(6)上连接有求出操作控制阀(6)的操作量来控制控制阀(6)从而起动涡轮(4)的起动控制装置(10)。
-
公开(公告)号:CN101333936B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0810124986.8
申请日:2008-06-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F01D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5/22 , F05D2220/31 , F05D2220/3215 , F05D2260/96
Abstract: 用于蒸汽轮机的动叶栅,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动叶片(1),其围绕汽轮机转子(9)布置,并且固定到其上。所述动叶栅还具有用于将所述动叶片在径向中间位置彼此固定的中间支撑结构(4,6,7)。所述支撑结构具有流线型横截面的形状。所述支撑结构可包括固定到所述叶片的捆绑丝(4)或从所述叶片突出并且彼此结合的凸耳(6)。所述支撑结构可包括从所述叶片彼此相对突出的凸耳(6)和将所述凸耳结合的套管(7)。所述流线型横截面形状可具有钝角或锐角上游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01586479A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910138960.3
申请日:2009-05-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F01D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在涡轮转子中产生的热应力、和由热膨胀引起的机室的伸长和涡轮转子的伸长的差即伸长差抑制在规定值以下来起动涡轮的涡轮系统。本发明的涡轮系统(1)具有:涡轮(4),具有机室(2)和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该机室(2)内的涡轮转子(3);以及,主蒸汽管(5),连接在该涡轮(4)的机室(2)的上游侧。在该主蒸汽管(5)上设有对流入机室(2)的蒸汽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控制阀(6),发电机(7)连接在涡轮转子(3)上。并且,在控制阀(6)上连接有求出操作控制阀(6)的操作量来控制控制阀(6)从而起动涡轮(4)的起动控制装置(10)。
-
公开(公告)号:CN1786660A
公开(公告)日:2006-06-14
申请号:CN200510129494.4
申请日:2005-12-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B11/303
Abstract: 一种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包括,测量待测的第一物体的表面的多个典型测点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彩色图像信息,并且准备标定信息,该标定信息指示出在用于表面彩色图像信息的色刺激值和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所述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还包括获取待测的第二物体的表面的多个测点的表面彩色图像信息,从所述测点的表面彩色图像信息获得色刺激值,利用标定信息将测点的色刺激值转换为测点的表面粗糙度,并且将待测的第二物体的测点的表面粗糙度作为表面信息显示出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