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器安装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56898A

    公开(公告)日:2006-04-05

    申请号:CN200480005768.2

    申请日:2004-03-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7/16 G05D23/1333

    Abstract: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恒温器安装结构,其通过确保将该恒温器定位在安装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液通道的埋入式恒温器装置中、并根据冷却液的温度来控制冷却液的流动而能够保证高密封性,其中在壳体(20)中形成有横过冷却液入口通道(26)的恒温器室(25),冷却液入口通道(26)形成在该壳体(20)中,并且恒温器(50)插入该恒温器室(25)中。恒温器(50)包括在其外围壁中设有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的柱形阀体(51),并且开口(52)和(53)面对着冷却液入口通道(26)。通过使阀元件(61)沿着开口(52)和(53)往复运动而进行开口(52)和(53)的连通和切断。盖元件(30)通过支撑装配在形成于其中的凹槽的环形橡胶密封件(40)而覆盖恒温器室(25)并固定恒温器(50)。在该恒温器安装结构中,允许弹性密封件(40)的侧边缘伸出部分的内周拐角部分(42)和(43)抵靠着阀体(51)的外周端部(51a)和(51c),从而能够精确地定位并可靠地密封恒温器(50)。

    恒温器安装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368660C

    公开(公告)日:2008-02-13

    申请号:CN200480005768.2

    申请日:2004-03-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7/16 G05D23/13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器安装结构。在放置于内燃机的冷却液通道中的密封恒温器单元中包括恒温器(50),以控制冷却液的流动。壳体(20)设置有冷却液入口通道(26),恒温器室(25)形成为横过冷却液入口通道(26),并且恒温器(50)装配在恒温器室(25)中。恒温器阀体的入口开口(52)和出口开口(53)通向冷却液入口通道(26)。阀元件(61)可滑动地装配在阀体中。用于壳体(20)的盖(30)设置有环形槽(34),环形弹性密封件(40)装配在该环形槽(34)中。弹性密封件(40)具有由环形唇部(42)和环形脊部(43)限定的内拐角部分,并且该环形唇部和环形脊部被压靠在阀体(51)的环形周端部(51a,51c)上,从而精确并可靠地定位恒温器(50)。

    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55075A

    公开(公告)日:2006-04-05

    申请号:CN200510093493.9

    申请日:2005-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04 F01P5/10 F01P7/16 F01P2050/1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可抑制缸盖侧面的突出量,提高缸盖周围的布置的自由度,另外不导致管结构的复杂,谋求装配步骤的减少。将冷却水压送给发动机(E)的外套(171,172)中的外侧泵(601)和恒温器(631)设置于安装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的外侧的罩体部件(641)上,并且在该罩体部件(641)上,成一体形成冷却水通路(651),该冷却水通路(651)从恒温器(631),经过外侧泵(601),与外套(171,172)连通,由此,获得空间效率良好的冷却结构(600)的配置。

    发动机中气门用正时传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242158C

    公开(公告)日:2006-02-15

    申请号:CN01123268.4

    申请日:2001-05-30

    Inventor: 大城健史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L1/022 F01L1/02 F01L1/024 F01L1/053

    Abstract: 在气门用正时传动装置中,扩大支承正时链的一端的枢轴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可将链张紧器配置在拉紧正时链的最佳位置上。在形成于发动机主体(25)的一个侧壁上,容纳正时链(45)的正时室(40)的外侧壁的驱动链轮(46)侧开设直径比该链轮大的开口部(53),在将可闭锁该开口部(53)的盖板(73)可装卸地固定在发动机主体(25)上的同时,在这些发动机主体(25)及盖板(73)的对向壁上形成支承枢轴(112)的两端的支承凸台(125,126)。

    内燃机气缸盖的排气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536213A

    公开(公告)日:2004-10-13

    申请号:CN200410032567.3

    申请日:2004-04-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40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气缸盖的排气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在内燃机(6)的气缸盖(41)上,将吸排气阀(56、57)呈V字形打开的形状配置于内燃机(6)的顶部,与该排气阀(57)相接的排气口(55),从排气阀轴线方向、向与气缸轴线交叉方向的吸气阀(56)的相反方向弯曲,将排气系部件的安装法兰面形成于所述排气口(55)的下游端;排气传感器,以相对于所述气缸轴线倾斜的状态,被配置在位于所述排气口(55)上的所述安装法兰面的周围并位于该排气口(55)的外侧。这是一种将排气传感器以被保护的状态安装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的结构。

    车辆中的散热器装载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350111A

    公开(公告)日:2002-05-22

    申请号:CN01123273.0

    申请日:2001-05-30

    Inventor: 大城健史

    Abstract: 在以将气缸筒的轴线基本上沿车身架前后方向的姿势将发动机主体装载在车身架上、将构成可使水冷套内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的散热器在气缸筒的侧部安装到发动机主体上的车辆中,在避免增大成本的同时,提高冷却装置的空气排出性能和注水性能。为此,把给水嘴88可装卸地安装到从沿车身架的前后方向的上部箱体77的一端向上方延伸的给水管87的上端上,为使给水嘴88处于冷却装置83内最上方位置处,将散热器72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姿势安装到发动机主体25上。

    V带式无级变速器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18791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010126229.1

    申请日:2010-0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V带式无级变速器,可以减小作用于带轮轴和活动带轮之间的扭矩传递面的表面压力。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通过使活动带轮(62)沿带轮轴(51)中的支承部(51b)滑动来变更带轮(60)的槽宽的槽宽可变机构(80)。该V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相对于带轮轴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的扭矩传递部(110)、设于活动带轮(62)且在其与扭矩传递部(110)之间传递扭矩的突起部(63)、设于扭矩传递部(110)且沿带轮轴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111)以及一体地设置于凸缘部(111)的轴线方向部(112)。轴线方向部(112)相比活动带轮(62)的、与支承部(51)相对的相对面(63a)位于半径方向的外侧。在轴线方向部(112)和突起部(63)的扭矩传递面之间,设置合成树脂制的缓冲部件(66)。

    发动机的减压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98231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0910009716.7

    申请日:2009-01-23

    Abstract: 一种发动机的减压装置,在旋转自由地由汽缸头支承的凸轮轴上设置排气凸轮,在经具有与凸轮轴平行的轴线的减压销可转动地支承于凸轮轴上的减压配重上,连结着可从上述排气凸轮的基圆部突出的减压凸轮。以能够使汽缸头小型化的方式使减压装置紧凑化。减压销(55)从凸轮轴(30)的轴线方向看与排气凸轮(40)的高位部(40b)的外周相比被配置在内方。

    内燃机的漏气通路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23443C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610110143.3

    申请日:2006-08-07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漏气通路结构,具有:外壳,其具有曲轴箱(14)而构成;吸气装置,其向燃烧室引导空气;漏气还原装置(90),其使外壳的内部连通空间(60)内的漏气回流到吸气装置中;和辅机(44),其安装在外壳上,辅助内燃机的动作,漏气还原装置(90)具备:新气供给配管(92),其用于向外壳的内部连通空间(60)引导来自吸气装置的空气,辅机(44)上形成从外壳的外部连通内部连通空间(60)的连通路(44f),在该连通路(44f)上连接有新气供给配管(92)。为此,提供可不使漏气还原装置复杂化而构成、且能够回避发动机的大型化的内燃机的漏气通路结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