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202596A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711164558.3

    申请日:2017-11-21

    Inventor: 大村纯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适当地配置保持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架来实现适当的动力传递、同时还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动力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一种动力装置(1),其具备电动机(2)、变速器(5)及差速器(6),变速器(5)具备:第一齿轮(51),与电动机(2)机械连接;第二齿轮(52),与差速器外壳(61)机械连接;小齿轮(53),与第一齿轮(51)及第二齿轮(52)啮合;及小齿轮支架(54),将小齿轮(53)支承为能够自转,小齿轮支架(54)在比与小齿轮(53)啮合的啮合部(M)靠差速器外壳(61)侧具有小齿轮支承部(54a),啮合部(M)处的第二齿轮(52)的内径(R1)为小齿轮支架(54)的外径(R2)以下。

    动力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202595B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711122023.X

    申请日:2017-11-14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适当地配置保持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架来实现适当的动力传递。一种动力装置(1),其具备:电动机(2),驱动车辆的左右的车轴(3A、3B);变速器(5),配置在电动机和左右的车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及差速器(6),向左右的车轴分配通过变速器变速后的输出,变速器具备:第一齿轮(51),与电动机机械连接;第二齿轮(52),具有与第一齿轮相同的旋转轴心,且与差速器的差速器外壳(61)机械连接;小齿轮(53),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及小齿轮支架(54),将小齿轮支承为能够自转,小齿轮支架在比第二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部靠差速器的差速器外壳侧的位置具有支承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承部(54a)。

    动力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202596B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711164558.3

    申请日:2017-11-21

    Inventor: 大村纯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适当地配置保持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架来实现适当的动力传递、同时还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动力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一种动力装置(1),其具备电动机(2)、变速器(5)及差速器(6),变速器(5)具备:第一齿轮(51),与电动机(2)机械连接;第二齿轮(52),与差速器外壳(61)机械连接;小齿轮(53),与第一齿轮(51)及第二齿轮(52)啮合;及小齿轮支架(54),将小齿轮(53)支承为能够自转,小齿轮支架(54)在比与小齿轮(53)啮合的啮合部(M)靠差速器外壳(61)侧具有小齿轮支承部(54a),啮合部(M)处的第二齿轮(52)的内径(R1)为小齿轮支架(54)的外径(R2)以下。

    动力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202595A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711122023.X

    申请日:2017-11-14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适当地配置保持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架来实现适当的动力传递。一种动力装置(1),其具备:电动机(2),驱动车辆的左右的车轴(3A、3B);变速器(5),配置在电动机和左右的车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及差速器(6),向左右的车轴分配通过变速器变速后的输出,变速器具备:第一齿轮(51),与电动机机械连接;第二齿轮(52),具有与第一齿轮相同的旋转轴心,且与差速器的差速器外壳(61)机械连接;小齿轮(53),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及小齿轮支架(54),将小齿轮支承为能够自转,小齿轮支架在比第二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部靠差速器的差速器外壳侧的位置具有支承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承部(54a)。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068409B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580011652.8

    申请日:2015-02-20

    Abstract: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构成为,利用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的一对挡板(28、29),将变速器壳体(10)与差速器壳体(16)及末端从动齿轮(18)之间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差速器壳体(16)及末端从动齿轮(18)侧的第1空间和变速器壳体(10)侧的第2空间。一对挡板(28、29)分别在第1空间侧具有与由如下的轨迹形成的旋转体的外表面形状相似地扩大的内表面形状,所述轨迹是使差速器壳体(16)和末端从动齿轮(18)绕内侧轴(21、22)的旋转轴旋转的轨迹。一对挡板(28、29)构成为使存留在第1空间中的润滑油量比存留在第2空间中的润滑油量少。在差速器壳体(16)中,在能够确保润滑油的油面(L3)的位置处设置有贯通孔(16P)。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68409A

    公开(公告)日:2016-11-02

    申请号:CN201580011652.8

    申请日:2015-02-20

    Abstract: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构成为,利用固定于变速器壳体(10)的一对挡板(28、29),将变速器壳体(10)与差速器壳体(16)及末端从动齿轮(18)之间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差速器壳体(16)及末端从动齿轮(18)侧的第1空间和变速器壳体(16)侧的第2空间。一对挡板(28、29)分别在第1空间侧具有与由如下的轨迹形成的旋转体的外表面形状相似地扩大的内表面形状,所述轨迹是使差速器壳体(16)和末端从动齿轮(18)绕内侧轴(21、22)的旋转轴旋转的轨迹。一对挡板(28、29)构成为使存留在第1空间中的润滑油量比存留在第2空间中的润滑油量少。在差速器壳体(16)中,在能够确保润滑油的油面(L3)的位置处设置有贯通孔(16P)。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