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191990A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10052152.2

    申请日:2011-0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7/14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在冷却液的流动顺畅的位置配置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液温的测定精度。在壳体(11)内收纳热电偶组装体(13)和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所述壳体配置在自散热器的朝向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入部的冷却液的返回流路中。上述温度传感器(17)的顶端感温部(17a)配置为面临壳体的流通孔(12)内,所述壳体的流通孔(12)位于构成热电偶组装体的阀体(23)与形成在上述壳体(11)的流通孔(12)内的框架支承部之间。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191990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110052152.2

    申请日:2011-0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7/14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在冷却液的流动顺畅的位置配置温度传感器的顶端感温部,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液温的测定精度。在壳体(11)内收纳热电偶组装体(13)和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7),所述壳体配置在自散热器的朝向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入部的冷却液的返回流路中。上述温度传感器(17)的顶端感温部(17a)配置为面临壳体的流通孔(12)内,所述壳体的流通孔(12)位于构成热电偶组装体的阀体(23)与形成在上述壳体(11)的流通孔(12)内的框架支承部之间。

    内燃机的冷却水通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33940B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080009247.X

    申请日:2010-02-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04

    Abstract: 分别取入来自V型发动机的左右的发动机头的冷却水的一对冷却水取入管(23、24)设在第1主体(21)一侧,使冷却水集合的集合路(27)、经由上述集合路(27)的通向散热器的连通开口(30a)、通向具备加热器芯部的分支通路的连通开口(31a)等设在第2主体(22)一侧,它们分别由树脂成形。上述第1主体(21)和第2主体(22)例如通过熔接方法接合,形成冷却水通路装置(10)。

    内燃机的冷却水通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235226A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1110108343.6

    申请日:2011-04-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04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装置内的冷却水的流动变得平滑、并且能够使装置整体薄型化(小型化)的冷却水通路装置。冷却水通路装置(10)通过将分别独立成形的多个树脂成形体(31、32)接合而形成,并且分别经由将来自上述内燃机的一对发动机头的冷却水分别取入的一对冷却水取入管(11、12)、和与该冷却水取入管连接的竖起管(17、18),在上述各竖起管之间形成中央路(19),并且与上述中央路连通地形成朝向散热器的连通管(21)。在设通过上述中央路(19)的中心的线为A、通过上述各竖起管的中心的线为B时,上述各线B为相对于上述线A为分别朝向两外侧的钝角,上述竖起管分别成形为隔着上述中央路向两外侧倾斜状态。

    内燃机中的冷却水通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026826B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680052163.1

    申请日:2016-08-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冷却水通路装置:即使含有气泡的冷却水流入冷却水通路装置内,也能够防止在加热器芯中产生冷却水的流动声音。冷却水通路装置3形成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水引入的冷却水引入管11、12和与前述冷却水引入管连通而通向散热器的送出管17,并且,具备从将前述冷却水引入管和通向散热器的送出管连结的中央路16分支而通向加热器芯的送出管18。在冷却水通路装置3安装于发动机的状态下,与通向前述加热器芯的送出管18相连的分支口18a开口于前述中央路16内的上部,并且,在前述分支口18a,形成有壁面21,壁面21包围该分支口,在前述中央路16内垂下。通过该壁面21而阻止冷却水所含有的气泡侵入前述分支口18a。

    内燃机中的冷却水通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026826A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680052163.1

    申请日:2016-08-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冷却水通路装置:即使含有气泡的冷却水流入冷却水通路装置内,也能够防止在加热器芯中产生冷却水的流动声音。冷却水通路装置3形成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水引入的冷却水引入管11、12和与前述冷却水引入管连通而通向散热器的送出管17,并且,具备从将前述冷却水引入管和通向散热器的送出管连结的中央路16分支而通向加热器芯的送出管18。在冷却水通路装置3安装于发动机的状态下,与通向前述加热器芯的送出管18相连的分支口18a开口于前述中央路16内的上部,并且,在前述分支口18a,形成有壁面21,壁面21包围该分支口,在前述中央路16内垂下。通过该壁面21而阻止冷却水所含有的气泡侵入前述分支口18a。

    内燃机的冷却水通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235226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110108343.6

    申请日:2011-04-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04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装置内的冷却水的流动变得平滑、并且能够使装置整体薄型化(小型化)的冷却水通路装置。冷却水通路装置(10)通过将分别独立成形的多个树脂成形体(31、32)接合而形成,并且分别经由将来自上述内燃机的一对发动机头的冷却水分别取入的一对冷却水取入管(11、12)、和与该冷却水取入管连接的竖起管(17、18),在上述各竖起管之间形成中央路(19),并且与上述中央路连通地形成朝向散热器的连通管(21)。在设通过上述中央路(19)的中心的线为A、通过上述各竖起管的中心的线为B时,上述各线B为相对于上述线A为分别朝向两外侧的钝角,上述竖起管分别成形为隔着上述中央路向两外侧倾斜状态。

    内燃机的冷却水通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333940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1080009247.X

    申请日:2010-02-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11/04

    Abstract: 分别取入来自V型发动机的左右的发动机头的冷却水的一对冷却水取入管(23、24)设在第1主体(21)一侧,使冷却水集合的集合路(27)、经由上述集合路(27)的通向散热器的连通开口(30a)、通向具备加热器芯部的分支通路的连通开口(31a)等设在第2主体(22)一侧,它们分别由树脂成形。上述第1主体(21)和第2主体(22)例如通过熔接方法接合,形成冷却水通路装置(10)。

    内燃机排气冷却系统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00046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1110076947.7

    申请日:2011-03-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3/12 F01P206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排气冷却系统。来自排气冷却适配器的冷却剂入口的冷却剂的主流通过冷却剂通道从冷却剂通道侧朝向冷却剂通道侧指引,并且朝向冷却剂通道的冷却剂流量是小的。因此,水套内部的冷却剂流量快于且大于冷却剂通道中的冷却剂流量,并且小于冷却剂通道中的冷却剂流量。因此,在排气通道的趋于温度增加并且与冷却剂通道相对应的内周表面处,能够抑制温度的增加,所以能够改进耐沸腾性。在排气通道的不趋于温度增加并且与冷却剂通道相对应的内周表面处,即使冷却剂流量低,也能够抑制温度的增加。因此,完成了任务。冷却剂出口的排出方向是与冷却剂通道中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所以能够增加效果。

    内燃机排气冷却系统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00046B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110076947.7

    申请日:2011-03-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3/12 F01P206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排气冷却系统。来自排气冷却适配器的冷却剂入口的冷却剂的主流通过冷却剂通道从冷却剂通道侧朝向冷却剂通道侧指引,并且朝向冷却剂通道的冷却剂流量是小的。因此,水套内部的冷却剂流量快于且大于冷却剂通道中的冷却剂流量,并且小于冷却剂通道中的冷却剂流量。因此,在排气通道的趋于温度增加并且与冷却剂通道相对应的内周表面处,能够抑制温度的增加,所以能够改进耐沸腾性。在排气通道的不趋于温度增加并且与冷却剂通道相对应的内周表面处,即使冷却剂流量低,也能够抑制温度的增加。因此,完成了任务。冷却剂出口的排出方向是与冷却剂通道中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所以能够增加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