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408724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856311.0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PC: C12Q1/6895 , C12Q1/04 , C12N15/11 , C12N1/14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株的分子标记的引物和分子标记方法。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 HMGIM-A151357的分子标记的引物,包括FAA-F-3和FAA-R-4,或FAA-F-5和FAA-R-7;FAA-F-3:GCATTGGCAAGAGTTTCA,FAA-R-4:AGGCAAGTCATCCGTTTT;FAA-F-5:GCATTTGGACTATTGCCTCA,FAA-R-7:CGTCCTATGTCGTAGAGTAGCG。本发明两对特异性核苷酸引物序列结合常规PCR、电泳方法可以快速准确鉴定此芬娜金针菇菌种,区分市场上的普通金针菇菌种,鉴别方法简单且特异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0885758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0856184.4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PC: C12N1/14 , C12N15/11 , C12Q1/6895 , C12Q1/04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菌株及其分子标记引物和分子标记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株及其分子标记的引物和分子标记方法,所述芬娜金针菇新菌株为芬娜金针菇Flammulina fennae HMGIM-A151357,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478。与普通金针菇相比,本发明的芬娜金针菇具有更为丰富的钙含量,出菇耐受温度更高,有利于节能,并且菌盖不易开伞,商品性状优,纤维素含量低,食用时不易塞牙,口感更优。
-
公开(公告)号:CN111440890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1911311266.7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Q1/04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野生灵芝W141201的特征核苷酸序列、鉴别引物和鉴别方法。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野生灵芝W141201是本发明人研究团队历时7年对全国各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收集并研究后获得的优质野生菌株,利用本发明的特异性扩增引物和鉴定方法可以快速准确鉴定野生灵芝W141201,将为其产业化开发和产权保护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9906877B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1811583831.0
申请日:2018-12-24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IPC: C12N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翘鳞香菇新菌种及其驯化栽培方法与应用。所述的翘鳞香菇(Lentinus squarrosulus Mont.)HMGIM‑130343保藏号为:CCTCC NO:M2017586。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新菌种相应的驯化栽培方法,可成功实现翘鳞香菇新菌种的人工栽培。该翘鳞香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食用真菌,可作为较好的日常菌类蔬菜进行推广栽培。同时,证实该翘鳞香菇发酵液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用于制备降血糖药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9810908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1910250401.5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珍稀食用菌及其栽培技术,特别是梭伦剥管孔菌新菌种和基于菌糠基质的栽培方法及其用途。所述梭伦剥管孔菌新菌种为梭伦剥管孔菌(Piptoporus soloniensis)HMGIM‑A150751,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875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梭伦剥管孔菌菌种新菌种,并且还提供了相应的人工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成本低,效率高。该梭伦剥管孔菌新菌种低脂肪、高蛋白、高叶酸、高烟酸且含有丰富的钾镁元素的食药用菌,营养价值高,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并能开发用于抑制小鼠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0447457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1910879853.X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本发明的血红密孔菌菌株采自福建武夷山,经鉴定为血红密孔菌,并且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HMGIM‑140415,于2019年7月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514。本发明的菌株,已经实现人工驯化栽培,并且与同种的其他菌株相比,对肿瘤和葡萄球菌都表现出更加强烈和显著的抑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440890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911311266.7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Q1/04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野生灵芝W141201的特征核苷酸序列、鉴别引物和鉴别方法。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野生灵芝W141201是本发明人研究团队历时7年对全国各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收集并研究后获得的优质野生菌株,利用本发明的特异性扩增引物和鉴定方法可以快速准确鉴定野生灵芝W141201,将为其产业化开发和产权保护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0447457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879853.X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IPC: A01G18/00 , A01G18/20 , A23L31/00 , A23L33/00 , A61K36/07 , A61P35/00 , A61P31/04 , C12N1/14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一种血红密孔菌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本发明的血红密孔菌新菌株采自福建武夷山,经鉴定为血红密孔菌,并且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HMGIM-140415,于2019年7月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514。本发明的新菌株,已经实现人工驯化栽培,并且与同种的其他菌株相比,对肿瘤和葡萄球菌都表现出更加强烈和显著的抑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616152A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910893346.1
申请日:2019-09-20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的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真菌菌丝经洗涤、酶解破壁、收集原生质体,然后进行再生培养,最后挑取目标单菌落,并进行是否单核体检验,获得原生质体单核菌株;所述的真菌菌丝的制备方法为:在真菌固体培养基上覆盖一层灭菌的膜得到带膜培养基,在带膜培养基上接种真菌,然后培养直至长出菌丝,取膜上菌丝,即获得真菌菌丝。本发明的改良的真菌原生质体制备方法,其污染率低、原生质体的数量、再生率和单核率高,为真菌组学研究和杂交育种提供稳定高效的基础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004065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86040.X
申请日:2019-04-10
Applicant: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IPC: C12N1/14 , A01G18/00 , A61K36/074 , A61P35/00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野生的珍稀药用菌品种红褐灵芝Ganoderma mbrekobenum新菌种及其人工驯化的栽培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红褐灵芝新菌种采自坦桑尼亚,经鉴定为红褐灵芝新菌种,命名为红褐灵芝(Ganoderma mbrekobenum)HMGIM-I160003,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092。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红褐灵芝菌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驯化后外观均一产量高,平均菇袋产量达到50克,头潮生物转化率在15%及以上,并且其体外抑制肿瘤效果明显,具有实用性及开发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