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1644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374790.X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3/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态储氢系统的传质传热优化设计方法和装置,涉及氢能储存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固态储氢系统中的待优化参数,固态储氢系统包括多个罐体和多个折流板,待优化参数包括每个罐体对应的交错式设置参数和每个折流板对应的结构布置参数;根据待优化参数,构建固态储氢系统对应的调整决策变量;获取固态储氢系统中的传质传热性能指标,传质传热性能指标包括温度分布指标、局部过热指标、氢气流动均匀性指标以及吸放速率指标;通过牛顿‑拉夫逊优化算法调整决策变量,进而调整所述传质传热性能指标,优化固态储氢系统对应的参数配置方案,参数配置方案包括罐体结构布置方案和折流板结构布置方案;根据参数配置方案对多个罐体和多个折流板进行优化布置,以完成固态储氢系统中的传质传热优化设计。本申请解决了通过经验和简单的物理模型设计的固态储氢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传质传热效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143070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190305.2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善吸放氢性能的复合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储氢材料技术领域。该储氢材料包括四种MXene材料与镁粉球磨之后的复合材料。按照以下步骤制备:将纯镁粉和MXene材料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原料,将混合原料与磨球混合,在惰性气氛下球磨,得到所述复合储氢材料。本发明通过球磨法进行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并测试了不同的MXene材料对镁粉的催化性能,最终制备的复合储氢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放氢动力学,吸放氢温度明显降低,吸放氢速率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6130718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032683.8
申请日:2023-01-1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H01M8/04992 , H01M8/04701 , H01M8/04082 , H01M8/04007 , H01M10/613 , H01M10/635 , H01M10/63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固态储氢备用电源系统的多功能氢气源保温装置,包括:固态储氢装置、热空气泵、保温层、燃料电池、蓄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温度监测装置和设备控制单元。本申请通过太阳能和热空气泵的合理高效利用,在极寒的环境中将固态储氢罐温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内,维持燃料电池供氢源的健康状态,保证备用电源的启动速度,同时保证备用电源工作期间氢源的析氢稳定性;实现了供热元件的多场景使用,降低成本;应用了光能等零污染能源,绿色环保;同时结构简单,便于维护和检修。
-
公开(公告)号:CN116093393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515979.7
申请日:2022-11-3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H01M8/2475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用固定架,包括底板、顶板、左侧板、右侧板和竖向螺杆,顶板位于底板的下方,顶板和底板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电池的放置空间,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位于放置空间的两侧,顶板通过竖向螺杆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竖向螺杆的数量为两根,顶板上开有左螺纹孔和右螺纹孔,两根竖向螺杆分别穿过左螺纹孔和右螺纹孔,两根竖向螺杆的底部分别与左侧板和右侧板转动连接。本发明通过调节竖向螺杆可以调节顶板的高度,以此进行固定架的高度调整,从而适用于不同高度电池行固定,提高适用范围,同时从上下两侧夹持固定电池,提高固定效果,属于燃料电池固定装置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5747869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18125.7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C25B11/091 , C25B11/054 , C25B11/056 , C25B11/065 , C25B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氢能领域,公开了一种MoS2负载N掺杂碳的多层级析氢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MOF纳米锥作为模板制备氮掺杂碳提升Mo S2负载有效表面积与催化活性位点,制备具有良好电催化析氢活性的Mo S2基多层级结构复合催化剂;本发明制备的自立式NC@MoS2/CC复合电极材料,具有交错纳米片/氮掺杂碳构筑多层级多孔结构,用作酸性条件电催化析氢反应时,达到10mA·cm‑2电流密度的过电位仅需181.2mV,Tafel斜率为85.86mV·dec‑1能够有效的提升催化电极催化活性与催化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528734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247063.8
申请日:2022-10-12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H02J3/38 , H02J3/46 , H02J3/28 , H02J3/32 , H01M8/0656 , H01M8/04082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能与氢能耦合供电系统,涉及氢能和风能耦合供电技术领域。风能与氢能耦合供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系统、第一AC/DC变换器、第一DC/DC变换器、第二DC/DC变换器、双向DC/AC变换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电解水制氢系统、风力发电系统、氢气存储系统、超级电容、抽水储能系统、蓄水池和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抽水储能与氢能储能的配合,实现长周期的能量的存储;实时地控制抽水储能和电解水制取氢气,以及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电能分配,使白天送入电网的能量平稳可控,晚上利用低谷的电价,实现电解制取氢气存储能量,保证未来长周期的上网电能可控;提升燃料电池的寿命;实现突增发电量的就近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4204092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13456.7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H01M8/24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补偿功能的燃料电池端板结构,包括电池端板;所述电池端板上开设有多组堆叠定位孔;所述电池端板上开设有多组深凹槽;所述电池端板上开设有多组浅凹槽;所述电池端板上开设有多组端板螺栓孔;多组所述深凹槽内部固接有软质波纹弹簧;多组所述浅凹槽内部固接有硬质波纹弹簧;所述端板螺栓孔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侧壁开设有一号滑槽;所述一号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推杆;一对所述限位推杆之间通过一号弹簧进行连接;通过在特殊设计的燃料电池电池端板结构,可以减小电堆内单电池平面方向受力不均匀,电池法向挠曲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151720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05271.1
申请日:2021-11-24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固态储氢装置,包括由多个储氢单体摞列而成的储氢本体,相邻两个储氢单体之间可拆卸连接,储氢单体用于氢气存储和供给;储氢单体包括密封箱以及固定于密封箱内部的储氢载体,密封箱的每个侧面均连通有连通管,相邻两个密封箱之间依次经连通管、可拆卸连接件密封连通。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的新型固态储氢装置,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现场或者后期增加储氢单体,从而增加储氢容量,使用更为灵活。
-
公开(公告)号:CN114151719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05266.0
申请日:2021-11-24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固态储氢装置,包括罐体、端盖以及进氢口和出氢口,罐体内部过盈配合有用于搭载固态储氢材料的载体,载体包括外圆周侧紧密连接的多根载体圆管,载体圆管的顶端分别与进氢口和出氢口连通,载体圆管的底端固定于冷却板上;多根载体圆管呈环形阵列排布且相邻载体圆管之间形成冷却进入通道,冷却板上开设有与冷却进入通道相对应的冷却入口,冷却入口经管道与冷却机构连通;载体圆管内部套设有冷却输出管,冷却板上开设有与冷却输出管相对应的冷却出口,冷却出口与换热机构连通;冷却进入通道与冷却输出管连通。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的散热效果好的固态储氢装置,通过强制冷却,可快速将反应热导出,安全系数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793947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0887683.7
申请日:2021-08-0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H01M8/04007 , H01M8/04014 , H01M8/04029 , H01M8/04082 , H01M8/0408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及能源系统,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与燃料电池装置配套使用,燃料电池装置包括反应堆与储氢装置,且具有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冷却液循环装置与换热器,其中:冷却液循环装置具有循环管路以及位于循环管路两个端部的第一进液端与第一出液端,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端连接,第一出液口与第一进液端连接;换热器具有第二进液端、第二出液端及第三出液端,第二进液端、第二出液端均与循环管路连接,第三出液端与储氢装置连接。该燃料电池余热利用系统可维持燃料电池装置内最优工作温度,并且可合理适配冷热源温度,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