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丝收线方法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044980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011089008.1

    申请日:2020-10-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丝收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卷筒的转动将钢丝固定在卷筒的外表面,连续拉拔40~80圈,升高收线架上升与卷筒对接,将钢丝下落至导杆空挡处,将落下的钢丝捆扎成股;步骤二,继续转动卷筒,卷筒上面累积40~80圈钢丝,将同步的收线架沿同一个方向单独转动角度与卷筒收线形状呈60°,升高收线架使导杆与卷筒对接,将卷筒上的钢丝取下落至导杆空挡处,使之与上一扎的钢丝的正投影成中心对称,扎成钢丝股;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直至堆叠3~12层或进入收线机,钢丝收线结束。本发明钢丝在炉膛空间热处理时受热更加均匀,透热性更好,温降一致性更好,钢丝质量均匀,通条强度均匀性波动小于10MPa。

    一种钢丝收线方法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4498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1089008.1

    申请日:2020-10-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丝收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卷筒的转动将钢丝固定在卷筒的外表面,连续拉拔40~80圈,升高收线架上升与卷筒对接,将钢丝下落至导杆空挡处,将落下的钢丝捆扎成股;步骤二,继续转动卷筒,卷筒上面累积40~80圈钢丝,将同步的收线架沿同一个方向单独转动角度与卷筒收线形状呈60°,升高收线架使导杆与卷筒对接,将卷筒上的钢丝取下落至导杆空挡处,使之与上一扎的钢丝的正投影成中心对称,扎成钢丝股;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直至堆叠3~12层或进入收线机,钢丝收线结束。本发明钢丝在炉膛空间热处理时受热更加均匀,透热性更好,温降一致性更好,钢丝质量均匀,通条强度均匀性波动小于10MPa。

    一种无体积安定性隐患的免烧纯镁渣吸碳砌块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8005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682465.3

    申请日:2024-05-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体积安定性隐患的免烧纯镁渣吸碳砌块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镁渣经球磨、制浆、高温消解,形成水分饱和的浆料,浆料浇筑至模具后振捣均匀,经初步养护后脱模,再进行CO2气氛养护得到成品砌块。本发明可解决镁渣在建材领域应用过程存在的体积安定性问题,提高镁渣在该领域的利用率;将消解与碳化过程相结合,可提高镁渣的固碳能力,且该碳化产物可使镁渣砌块的强度在无任何外加剂或粘结材料(如水泥、石灰、黏土)的条件下大幅提升。在可持续发展及双碳要求的大背景下,各行业对CO2排放均有了更严格的限制,本发明可有效吸收CO2,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种变形稀土镁合金的强韧化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1663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310137433.0

    申请日:2023-0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形稀土镁合金的强韧化处理方法,在变形前热处理增加了多级时效处理步骤,调节了坯料中第二相分布,调整组织结构,使变形稀土镁合金获得多种形貌的变形组织,变形组织为细小等轴的再结晶组织或者为细小等轴的再结晶与细柱状变形晶粒组成的双峰组织,实现镁合金强度、塑性较大程度上的同时提升,获得的变形稀土镁合金极限抗拉强度≥470MPa,屈服强度≥370MPa,延伸率≥10%,满足轨道交通车体支撑梁等关键结构部件对镁合金的服役需求。

    一种低成本高强韧高耐热压铸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1659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310137448.7

    申请日:2023-02-20

    Abstract: 一种低成本高强韧高耐热压铸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强韧高耐热压铸镁合金是在常规AZ91D镁合金的基础上,通过Si与La或Ce元素的复合添加,在不添加任何价格昂贵的稀土元素及保证合金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的前提下,解决现有镁合金无法同时兼顾高耐热性和高强韧的问题,有效提高了镁合金在室温及高温(175℃)条件下的力学性能,使镁合金获得较好的耐热性。该镁合金的室温屈服强度为190~200MPa,抗拉强度为270~280MPa,延伸率为5~7%;175℃高温条件下,屈服强度为140~150MPa,抗拉强度为185~205MPa,延伸率为17~22%;扩展了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