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丝管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865391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875419.5

    申请日:2024-0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热端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丝管换热器,设置在双变循环发动机的主外涵道内,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器组,每个换热器组均包括多个沿主外涵道周向间隔设置的换热器模块,相邻换热器组中的换热器模块交错设置,所述双变循环发动机一端为进气道,另一端为喷口,双变循环发动机在主外涵道内侧设置有内涵道,内涵道中部依次设置有高压压气机、主燃烧室和高压涡轮,高压压气机、高压涡轮通过多个换热器组进行热量交换。本发明中,设置的微细管束相对换热面积更大,热阻更小,采用弧形微细管束,使进气集箱与出气集箱之间形成扭转角来应对来流畸变,减小丝管换热器对气流的阻力,增大换热效率。

    一种应用于集装箱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法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936993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758550.5

    申请日:2023-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集装箱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方法与系统,涉及箱式储能技术领域,包括步骤:获取当前储能系统的工作状态信息,并根据预设充放电时间表获取目标时间段内的储能系统运行信息;通过传感器获取内部环境信息,并结合天气预报信息获取目标时间段内的环境温度变化信息;根据目标时间段内的储能系统的运行信息和环境温度变化信息获取各热管理策略下的温度预测信息;根据温度预测信息以及对应的功率,根据温度安全策略选取最低能耗分布的热管理策略进行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本发明通过对天气预报信息的运用,并结合当前的充放电时间表,进行未来环境温度变化下的最佳热管理策略的选取,更具前瞻性,大大降低热管理所需要的能耗。

    一种储能系统的电池温度预测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473800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828896.8

    申请日:2023-12-2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储能系统的电池温度预测方法及其相关设备,涉及储能电池技术领域。该方法的一实施例包括:获取包括当前时刻的第一时间段内多个第一温度测点的电池温度值、布置位置,基于电池温度值、布置位置以及数据重构算法指示的正交基底计算得到多个关键温度测点对应的多组重构模态系数值;对多组重构模态系数值进行指数平滑处理,得到包括下一时刻的第二时间段对应的多个目标模态系数值,并基于目标模态系数值和正交基底确定多个关键温度测点在第二时间段的目标电池温度值。该实施例实现了基于较少的温度测点实现电池温度预测,降低了储能电池模组的线路布置复杂度,提高了温度预测效率,拓展了储能系统的电池温度预测方法的适用场景。

    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换热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94950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347502.2

    申请日:2022-10-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空‑空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进气组件,其整体呈环形结构;出气组件,其整体呈环形结构,所述进气组件和出气组件同轴设置;换热管束,其设置在所述进气组件和出气组件之间,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个换热微管组,每个所述的换热微管组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螺旋状换热微管;在相邻的两个换热微管组之间形成螺旋状的冷却介质通道;所述换热器为逆流换热器,本申请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换热器能够大幅降低引气温度、提高引气品质,且具有流动阻力小、传热系数高的优点,同时,本申请所述的换热器还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在结构上能够与发动机涵道相适应的优点。

    一种耦合式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12367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507658.1

    申请日:2024-10-28

    Inventor: 王宁生 张博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耦合式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耦合式制冷系统包括热管散热系统、天空辐射制冷系统和机械制冷系统。热管散热系统包括重力热管;天空辐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回路和载冷介质,第一回路上还依次连接有辐射制冷模块、第一泵体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与重力热管的冷凝端耦合用于带走重力热管冷凝端的热量,辐射制冷模块用于将载冷介质从重力热管冷凝端吸收的热量传递至外太空,第一泵体与换热组件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三换热器;机械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回路和制冷工质,第二回路上连接有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和节流机构,蒸发器与第三换热器耦合用于对载冷介质进一步制冷。本发明大幅降低了系统能耗,减少碳排放。

    一种煤层气的液化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6350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63345.9

    申请日:2024-05-27

    Abstract: 本发明旨在开发一种节能且成本效益高的煤层气的液化装置,该液化装置的煤层气(CBM)液化过程与液态空气能量储存(LAES)系统和主动磁制冷机(AMR)集成,以促进电力的共同生产。这种集成方法旨在解决传统的CBM单一混合制冷剂(SMR)液化过程中的能效和经济挑战。LAES和AMR技术与传统的CBM‑SMR过程的集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解决方案,以增强CBM的液化过程。基于磁热效应的AMR提供了一种环保的制冷方法;并在CBM液化的预冷阶段提供有效的冷火用。LAES以液态空气的形式储存能量,在其放电模式下提供冷火用以帮助CBM的液化阶段,这可以提高整体能效。由LAES的放电阶段还通过空气涡轮机可以作为CBM液化过程中压缩机使用的输入电源的电力。

    一种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53618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992970.9

    申请日:2022-08-18

    Inventor: 郭向吉 张博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所述涡流管包括:旋流发生室、涡流管本体和排液结构,所述排液结构包括:多孔材料管,其设置在涡流管上、构成所述涡流管的其中一段,所述多孔材料管的管壁上设置若干具有吸液能力的孔状结构,所述孔状结构连通所述多孔材料管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多孔材料管利用毛细力将涡流管中冷凝得到的液滴吸入多孔材料管中的孔状结构内,并依靠多孔材料管内、外侧的压强差将液体排出,实现气、液分离,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气液分离效果好,尤其是湿组分脱除率高的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