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77993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0873424.3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清华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功电压分布式控制方法、服务器、控制器及存储介质,方法采用在线联邦学习与分布式控制并行的控制架构,包括:在本地控制器上部署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算法;通过本地控制器与集中服务器之间的边际变量交换,本地控制器学习得到各本地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各本地控制器基于控制策略和本地量测数据,执行电网无功电压控制;其中,所述集中服务器用于协调各个本地控制器上的智能体的学习过程。本发明无需被控配电网的精确模型即可实现近似最优的无功电压控制,各个本地控制器可以快速执行控制策略,进而保证了高速的本地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5566686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108468.3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清华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H02J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量测驱动的线性化最优潮流生成方法及装置,属于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技术领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构建一个线性化最优潮流回归模型,所述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线性化潮流抗差模型约束和线性化节点电压幅值约束;根据历史量测断面,对所述线性化潮流抗差模型约束和所述线性化节点电压幅值约束的回归系数进行辨识;根据所述回归系数的辨识结果,求解所述线性化最优潮流回归模型以生成最优潮流。本发明不依赖于网络参数模型,且克服已有基于数据驱动的线性化潮流模型用于最优潮流计算时存在的节点功率失配量问题,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861448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186898.6
申请日:2021-02-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Q10/04 , G06Q10/06 , G06Q50/06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耦合系统区间线性能流模型的求解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建立基础模型;基于电力系统潮流模型、耦合元件端口模型、天然气系统线性水力模型和风电不确定性的区间模型,建立区间线性能流模型;求解区间线性能流模型。通过该方法及装置,解决了区间非线性能流模型计算保守性及计算效率之间的矛盾;利用区间法建模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避免了过多的数据统计及经验假设;提出的一次迭代法可以明显提高电‑气耦合系统区间线性能流模型的计算精度,提高能流的计算精度提出了一次迭代法;分析了风电不确定性对天然气系统运行安全的影响,计算了含高渗透可再生能源的电‑气耦合系统的不确定能流。
-
公开(公告)号:CN112861448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110186898.6
申请日:2021-02-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H02J3/00 , H02J3/38 , H02J3/06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耦合系统区间线性能流模型的求解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建立基础模型;基于电力系统潮流模型、耦合元件端口模型、天然气系统线性水力模型和风电不确定性的区间模型,建立区间线性能流模型;求解区间线性能流模型。通过该方法及装置,解决了区间非线性能流模型计算保守性及计算效率之间的矛盾;利用区间法建模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避免了过多的数据统计及经验假设;提出的一次迭代法可以明显提高电‑气耦合系统区间线性能流模型的计算精度,提高能流的计算精度提出了一次迭代法;分析了风电不确定性对天然气系统运行安全的影响,计算了含高渗透可再生能源的电‑气耦合系统的不确定能流。
-
公开(公告)号:CN112072645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858036.9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日前聚合与日内滚动修正衔接的虚拟电厂等值方法,属于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首先在日前得到的聚合模型及最新预测、设备状态等实时信息,修正虚拟电厂的等值模型,该等值模型包含日前等值模型及日内等值模型,其中日前等值模型基于鲁棒优化进行计算,而日内等值模型基于日前得到的聚合模型及最新预测、设备状态等实时信息,更新虚拟电厂的等值模型,因此减少了模型的保守性,适用于电力系统的日内滚动调度或实时调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84634B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010841616.7
申请日:2020-08-2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Q50/0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保证电力市场节点电价不变的负荷参数变化域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领域。本发明方法,首先建立一般形式的节点电价出清模型,根据一般形式的节点电价出清模型的一阶KKT条件展开式,推导计算节点电价关于负荷的安全变化域。本发明方法能够在确定当前电力市场出清基态的情况下,快速计算不同节点负荷的参数变化域。当节点负荷增量从属于该变化域时,节点电价将保持不变。本发明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负荷参数变化域,可用于电力市场出清结果的综合评价,辅助电力市场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208463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0841616.7
申请日:2020-08-2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Q50/0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保证电力市场节点电价不变的负荷参数变化域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领域。本发明方法,首先建立一般形式的节点电价出清模型,根据一般形式的节点电价出清模型的一阶KKT条件展开式,推导计算节点电价关于负荷的安全变化域。本发明方法能够在确定当前电力市场出清基态的情况下,快速计算不同节点负荷的参数变化域。当节点负荷增量从属于该变化域时,节点电价将保持不变。本发明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力系统负荷参数变化域,可用于电力市场出清结果的综合评价,辅助电力市场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957809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729014.7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0 , G06F30/27 , G06N3/084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N3/045 , G06F111/10 , G06F111/04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元宇宙的电力调度模型构建与数据交互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电网物理实体模型;步骤2、建立气象环境模型;步骤3、构建拓扑抽象实体模型;步骤4、建立故障震荡模型;步骤5、将上述步骤建立的模型进行实体关联分析;步骤6、基于实体关联分析结果进行交互。本发明能够解决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网运行及调度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调度效率,重塑调度支撑模式的现实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952956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010625594.0
申请日:2020-0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电压敏感负荷备用的电力系统调度方法,属于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技术领域。本方法建立了由电力系统基态运行点模型、电压敏感负荷范围评估模型和电力系统调度的优化目标共同构成的电力系统调度模型,通过求解该调度模型,获得考虑电压敏感负荷备用的电力系统调度方案。本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电压敏感负荷的调节能力对电力系统备用容量进行补充,帮助电力系统进行有功功率控制。同时,该本发明方法能够在满足电压稳定指标约束的前提下实现电力系统售电收益最大化,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8263848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42850.3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清华大学
IPC: H02J3/00 , H02J3/38 , G06Q10/0637 , G06Q50/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的碳流计算方法及装置,通过对比接入分布式电源前后所有节点负荷的碳排放流值的差值,实现对碳排放减小的用户侧的碳排放流值的二次划分以及转移,不仅可明确各个节点负荷的碳排放来源以及去向,且便于所有用户更加合理的使用电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