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原子催化除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73484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14453.1

    申请日:2024-06-2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原子催化除藻方法,应用于光催化除藻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除藻液体;待除藻液体中包含藻类和藻类代谢产物中的至少一项;向待除藻液体中加入单原子铜掺杂氮化碳压电光催化剂,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对第一混合溶液进行辅助除藻处理,以利用单原子铜掺杂氮化碳压电光催化剂对第一混合溶液进行除藻;其中,辅助除藻处理包括机械扰动和可见光照射中的至少一项。本发明实施例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提高了轨道匹配度,并且减少了电子跃迁所需能量,从而提高了光谱利用率,在有可见光照射和无可见光照射的条件下均可实现对待除藻液体的除藻,除藻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扩大了应用范围。

    一种湿度敏感器件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17271A

    公开(公告)日:2018-03-20

    申请号:CN201711043470.6

    申请日:2017-10-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湿度敏感器件的制备方法,属于传感功能器件的制备领域。本发明一种湿度敏感器件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取30微升Hummer法制备的浓度为3-5mg/mL的氧化石墨烯滴加到金属电极的沟道之间;步骤二:将金属电极在室温下自然晾干;步骤三:在高湿度下,通过对晾干的金属电极施加电压不对称还原金属电极沟道之间的氧化石墨烯,获得氧化石墨烯含氧官能团浓度梯度分布的器件。本发明是一种高灵敏度且不依赖外界电压即可自行工作的非接触式人机交互湿度敏感功能器件制备方法,主要用于湿度信号的检测。

    一种检测脏器组织中是否存在纳米颗粒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98510B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410465607.7

    申请日:2014-09-12

    Abstract: 一种检测脏器组织中是否存在纳米颗粒的方法,涉及一种检测纳米颗粒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检测脏器组织中纳米颗粒的方法繁琐、成本高的问题。方法:一、将脏器组织洗净,置于离心管,加入裂解液破碎;二、加入裂解液,震荡混匀,得组织液,利用过滤网过滤组织液,得滤液;三、取滤液置于新的离心管中,用饱和酚抽提,弃掉酚层,得液体A;四、将液体A于离心,得沉淀;五、将沉淀用酒精悬浮,滴加到铝板或铜板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六、进行能谱分析,以验证是否为要检测的纳米颗粒。本发明方法省去了固定、包埋、切片的过程,样本制备方法更简便,容易操作,不需要昂贵的切片设备。用于检测脏器组织中是否存在纳米颗粒。

    一种催化氧化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01544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10264613.6

    申请日:2014-06-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氧化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表达式为(Cn-Cs-Cn)2·Y·(XM12O40),其中Cn-Cs-Cn为双子型表面活性剂,间隔基s=2、4或6,烷基链n=14、16或18;抗衡阴离子原子Y为卤素原子;杂原子X为磷、硅、硼、铁、钴、砷或锗;配原子M为钼或钨。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含硫有机物的氧化脱硫,还可以把乳液扩展到其他有机合成等领域,如烯烃环氧化、醇的氧化、酸催化、异构化等多种反应中。只要涉及体系在油水两相中进行,用适合的杂多酸和适合烷基链长度、适合间隔基长度的双子型表面活性剂,都有可能形成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催化剂,反应后,通过静止破乳即可将催化剂分离出来,重复利用十次之后,其催化效率依然能保持到原催化效率的95.7%。

    具有多途径协同抗菌作用的高熵纳米酶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公开(公告)号:CN11973352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920938.5

    申请日:2024-12-25

    Abstract: 具有多途径协同抗菌作用的高熵纳米酶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纳米酶催化材料领域。本发明首次利用水热法和高温煅烧法合成了具有类卤素过氧化物酶、类过氧化物酶和类谷胱甘肽氧化物酶活性的富含氧空位高熵氧化物,能够催化溴离子和过氧化氢生成具有细菌群体感应干扰作用的次溴酸和结构功能破坏作用的羟基自由基,并消耗具有细菌内部氧化还原平衡维持作用的谷胱甘肽,实现多途径协同高效的细菌损伤和灭活,有利于解决现有防污纳米酶材料催化途径单一、成分可调性差的问题,并实现高熵纳米酶涂层的实际扩展应用,在海洋生物防污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酞菁铁微米线或纳米线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80595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465487.4

    申请日:2024-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酞菁铁微米线或纳米线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有序堆积的纳米线或微米线可在碳布、碳毡等碳载体表面原位生长,酞菁铁分子堆积间距1.6纳米。本发明可以促进生物‑非生物界面间电子传递,提高产电微生物与酞菁铁微米线或纳米线之间的电子转移速率;本发明可以促进污泥中产电菌Geobacter的有效富集,其在微生物群落中丰度占比87.5%,有效提高产电微生物的比例;本发明做电池阳极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保障生物膜的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活性,可以富集电活性细菌,提高生物膜长期活性,促进微生物的界面胞外电子传递,有效地解决微生物燃料电池输出功率较低,长期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