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碳动态监测方法、设备、机器人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754738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030269.X

    申请日:2023-08-1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域碳动态监测方法、设备、机器人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属于生态环境技术领域。本申请通过将目标水域划分为网格单元,其中,所述网格单元为三维网格单元;基于各所述网格单元的第一环境信息调整所述网格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环境信息包括与所述目标水域的碳循环强相关的一个或多个指标;基于调整后的各所述网格单元的第二环境信息量化计算所述目标水域的碳动态量,其中,所述第二环境信息至少包括溶解有机碳浓度、颗粒有机碳浓度、溶解无机碳浓度、总碳浓度、底泥有机碳含量与底泥碳沉积速率,所述第一环境信息与所述第二环境信息是通过机器人采样获得的,实现了提高水域碳动态监测准确度。

    水域碳动态监测方法、设备、机器人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75473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1030269.X

    申请日:2023-08-1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域碳动态监测方法、设备、机器人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属于生态环境技术领域。本申请通过将目标水域划分为网格单元,其中,所述网格单元为三维网格单元;基于各所述网格单元的第一环境信息调整所述网格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环境信息包括与所述目标水域的碳循环强相关的一个或多个指标;基于调整后的各所述网格单元的第二环境信息量化计算所述目标水域的碳动态量,其中,所述第二环境信息至少包括溶解有机碳浓度、颗粒有机碳浓度、溶解无机碳浓度、总碳浓度、底泥有机碳含量与底泥碳沉积速率,所述第一环境信息与所述第二环境信息是通过机器人采样获得的,实现了提高水域碳动态监测准确度。

    水热/冷能跨业态循环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584512B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106566.0

    申请日:2025-01-2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热/冷能跨业态循环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涉及换热设备控制技术领域,包括:所述数据中心液冷换热系统用于接收所述综合换热系统的低温回水,以进行服务器机柜的热交换,并将热交换产生的高温回水传输给所述综合换热系统;所述综合换热系统用于接收所述数据中心液冷换热系统的高温回水,将所述高温回水传递给所述高温热泵系统,并接收所述高温热泵系统的低温回水,将所述低温回水传递给所述数据中心液冷换热系统;所述高温热泵系统用于接收所述综合换热系统的所述高温回水,以进行放热处理产生所述低温回水,将所述低温回水传递给所述综合换热系统。本申请实现了热量的循环利用的技术效果。

    水热/冷能跨业态循环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584512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510106566.0

    申请日:2025-01-2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热/冷能跨业态循环利用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涉及换热设备控制技术领域,包括:所述数据中心液冷换热系统用于接收所述综合换热系统的低温回水,以进行服务器机柜的热交换,并将热交换产生的高温回水传输给所述综合换热系统;所述综合换热系统用于接收所述数据中心液冷换热系统的高温回水,将所述高温回水传递给所述高温热泵系统,并接收所述高温热泵系统的低温回水,将所述低温回水传递给所述数据中心液冷换热系统;所述高温热泵系统用于接收所述综合换热系统的所述高温回水,以进行放热处理产生所述低温回水,将所述低温回水传递给所述综合换热系统。本申请实现了热量的循环利用的技术效果。

    多指标融合污染溯源方法、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6739386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1003551.9

    申请日:2023-08-1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指标融合污染溯源方法、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涉及监督或预测的数据处理领域,该方法包括:基于当前虚拟源对应的水质数据,更新统计模型权重以及高斯模型权重;根据所述水质数据,分别确定统计模型以及高斯模型的污染源估计结果;基于更新后的所述统计模型权重,以及所述高斯模型权重,对所述污染源估计结果融合处理,得到目标虚拟源;当所述目标虚拟源与所述当前虚拟源对应的欧氏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虚拟源为污染源。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溯源时容易陷入局部浓度极值,并不是实际污染源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不需要定制巡查路径,在节约算力的同时提高溯源的精度的技术效果。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993148B

    公开(公告)日:2012-06-06

    申请号:CN201010591596.9

    申请日:2010-12-16

    Abstract: 一种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它涉及一种膜生物反应器。针对目前富集厌氧氨氧化菌的装置复杂、污泥流失、厌氧氨氧化菌富集培养时间长及对环境要求严格的问题。进水箱通过进水泵与圆柱形有机玻璃筒顶部的进水口连通,第一继电器控制进水泵的开关,圆柱形有机玻璃筒外层为同心水浴环,水浴环设置在磁力搅拌器上,第二继电器控制磁力搅拌器的开关,圆柱形有机玻璃筒内设有纤维网、填料、填料支架和带叶片的磁力转子,带叶片的磁力转子设在圆柱形有机玻璃筒的底部,填料支架放置在圆柱形有机玻璃筒的底部,填料支架上设有填料,填料上设有纤维网,圆柱形有机玻璃筒底部的出水口通过出水泵与出水箱连通。本发明用于处理含氮污水。

    利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处理生活污水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260023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10169243.4

    申请日:2011-06-22

    Abstract: 利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处理生活污水的装置,它涉及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装置。针对解决目前厌氧处理污水时生物量需要的周期长、需要通过好氧处理达到排放要求、低温条件下降解的速率低且产生臭味和腐蚀性物质的问题。进水箱与装有污泥和颗粒活性炭的外筒的底部连通,上筒的底端与装有污泥和颗粒活性炭的外筒的上端固接,装有颗粒活性炭的内筒中设有中空纤维膜,第一圆台形筒的小直径端与中筒连通,第二圆台形筒设在第一圆台形筒的外部,第二圆台形筒的大直径端与上筒的内壁固接,中空纤维膜的上端通过第一出水泵与膜组件连通,上筒的上端和膜组件的上端均与集气瓶连通,膜组件通过第二出水泵与出水箱连通。本发明用于处理生活污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