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3804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37948.2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广东粤海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2F1/72 , C02F1/00 , C02F1/28 , C02F101/20
Abstract: 一种装配式除锰装置及采用该除锰装置的除锰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除锰装置无法适用于季节性锰超标的水厂滤池的问题。包括框架体、吊耳及若干除锰主体,其中吊耳固装在框架体顶端,若干除锰主体安装在框架体上且除锰主体内部盛装有改性滤料,通过吊装设备抓取吊耳实现框架体的吊装,进而实现除锰主体在滤池内的高位与低位调节。本发明的装配式除锰装置,能够对已建成的滤池进行除锰的升级改造,在不改变原设施基础上,实现滤池除锰的功能,以在保障原有设施不停水的情况下更好的应对进水突发锰污染,改造成本低可重复利用,且具有可拆卸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63811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37950.X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广东粤海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2F9/00 , C02F1/44 , B01D61/00 , B01D61/08 , B01D61/10 , B01D65/02 , B01D63/02 , C02F3/34 , C02F1/463 , C02F1/467 , C02F1/72 , C02F1/28
Abstract: 一种耦合中空纤维膜滤的一体化净水装置,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水处理装置无法实现灵活应对优质水源水、多元污染水源水和突发性污染水源水的处理的问题。喇叭管的上部空间内布置若干电极板形成上向流电絮凝室,喇叭管的外部围设有罩体,罩体顶端与池体顶部密封连接,罩体底端为开口端,罩体与喇叭管之间形成下向流絮凝室,罩体外侧的池体内部空间由上到下依次布置有膜滤室、组件清洗装置、浊度保护层、生物膜蜂窝室及泥渣浓缩室,泥渣浓缩室的上部外侧连接设置有排泥组件。针对不同水源水可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或中空纤维纳滤膜组件,结合絮凝沉淀、生物膜、浊度保护层,运行模式多样化,实现净水装置多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1694720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10969374.3
申请日:2023-08-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2F3/00 , C02F3/12 , C02F1/461 , C02F7/00 , C02F101/10 , C02F101/16 , C02F101/30
Abstract: 一种基于无泡曝气的铁碳泥膜强化贫电子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膜传氧生物膜技术不能适应低碳氮比污水、反硝化过程碳源所产生的电子供体不足且外加碳源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反应器主体内竖向固设有多孔分隔板,通过多孔分隔板将反应器主体内部左右分隔为铁碳填充室及无泡曝气室,MABR膜组件固装在无泡曝气室内,且通过供气管路与气瓶连接,铁碳填充室内设置有铁碳微电解填料,进水水箱通过进水管路连接至反应器主体的进水口,出水水箱通过出水管路连接至反应器主体的出水口。污水经过铁碳污泥微电解过程与MABR膜组件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的微生物代谢过程耦合,协同去除水中污染物。
-
公开(公告)号:CN119390273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675686.4
申请日:2024-1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外‑纳滤耦合净水系统,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解决了饮用水纳滤工艺纳滤膜存在生物污染和紫外线单独使用功能单一的问题。本发明原水经预处理和一次加药过滤后送入到紫外‑纳滤耦合装置中;紫外‑纳滤耦合装置内设置的紫外发射装置一发出紫外线对膜元件消毒;紫外‑纳滤耦合装置产生的浓水去除沉淀物并过滤后通入卷式纳滤膜装置中进行二次浓缩分离,分离出的浓水进入到污染物处理系统的光催化池中经药剂和紫外线联合作用去除污染物。本发明将紫外发射装置耦合到饮用水纳滤装置中,避免了纳滤膜发生生物污染,强化催化氧化还原效果,在光催化池中设置紫外发射装置,分别提高催化还原和催化氧化效果,达到纳滤浓水近零排放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3387415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720243.2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脉冲电场辅助导电纳滤膜分离装置,属于膜分离装置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纳滤膜浓差极化和膜污染造成通量下降的问题。本发明的装置包括膜过滤系统、膜组件单元和脉冲电源。本发明将纳滤膜过滤系统和电场结合起来,通过增强纳滤膜和带电体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提升纳滤膜的分离性能,并将导电纳滤膜在电—膜耦合系统中作为阴极独立使用,克服了传统电—膜耦合系统不导电膜电阻过大的限制,简化了系统,减小了电极之间的电阻,节约了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6986727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948696.X
申请日:2023-07-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2F3/30 , C02F3/10 , C02F7/00 , C02F101/16 , C02F101/30 , C02F103/00 , C02F103/02 , C02F103/20 , C02F103/34
Abstract: 一种利用内置好氧层生物膜削减抗生素胁迫效应的装置及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污水处理技术中,好氧细菌直接与污水接触,导致好氧细菌受抗生素胁迫,使得拥有广泛底物催化能力的氨加氧酶积累受限,继而导致脱氮过程受限的问题。布水组件位于主箱体底部,若干充氧微滤组件由下至上依次错位布置,进水水箱通过进水管路连接至布水组件,气瓶通过曝气管路连接至若干充氧微滤组件,主箱体的顶部连通设置有溢流槽,且溢流槽通过出水管路连通至出水水箱,所述充氧微滤组件包括第一矩形框架及两张对称粘贴在第一矩形框架上、下两侧的充氧微滤膜,第一矩形框架的一侧壁固接在主箱体的内壁。使得出水水质好、受抗生素浓度影响低。
-
公开(公告)号:CN11658589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555693.X
申请日:2023-05-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引发聚合辅助界面聚合高性能纳滤膜的制备方法,涉及纳滤膜制备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将界面聚合有机相反应酰氯单体溶解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后,浸润基膜表面;步骤S2:在黑暗条件下,将功能性单体交联剂、助交联剂、光引发剂和共引发剂分别溶解于水中后,再与界面聚合水相反应二胺单体混合均匀,得到光引发水相溶液;步骤S3:将光引发水相溶液充分平铺在载体膜表面,用紫外光和/或可见光辐照载体膜上的光引发水相溶液;步骤S4:对复合膜进行热处理,待耦合充分后,于水中静置后干燥,得到光引发聚合辅助界面聚合高性能纳滤膜。本发明将光引发聚合与界面聚合耦合,制备条件温和,反应操作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5784431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211578855.3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2F3/12
Abstract: 一种维持光生物膜系统碳氧平衡的膜供CO2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以菌藻生物膜技术为基础的的污水处理技术所存在的微藻氧气产量不足导致的有机物碳化效率低所造成的微藻所需无机碳不足、系统碳氧失衡及氮磷同化效能低的问题。步骤一、挂膜;步骤二、挂膜后,通过进气管路连接曝气装置,曝气装置内的CO2经进气管路进入膜组件,向反应器主体内曝气;步骤三、驯化;步骤四、稳定运行。通过膜组件供给CO2,补充不足的无机碳,打破现有技术中碳氧失衡的瓶颈,开拓了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维持微藻‑细菌系统的碳氧平衡,实现微藻细菌增长的生长平衡,加速营养物质的回收;避免CO2向大气扩散,降低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3877304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044841.9
申请日:2021-09-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化深度除锰滤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接触氧化除锰滤池启动期长,天然锰砂作为滤料成本较高等问题。本发明采用地下水厂反冲洗废水中铁泥改性改性沸石,铁泥作为铁锰氧化物,在运行初吸附水中的二价锰离子的同时,一部分二价锰氧化成新的锰质活性滤膜,并附着在滤料表面,从而增强了改性滤料初期的自催化氧化功能,大大增快了启动周期。同时本申请还解决了地下水厂反冲洗废水中铁泥的处理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841292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10271346.X
申请日:2015-05-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臭氧催化功能陶瓷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循环涂覆装置,涉及膜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的陶瓷膜存在陶瓷膜的臭氧催化效能低、不能实现膜过滤与臭氧催化功能的集成,无法有效缓解膜污染等问题。以管式陶瓷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单组分或多组分金属氧化物,然后制备锰氧化物浸浆涂膜液,通过逐层浸浆涂膜的方法在膜面制备催化涂层。旨在构建立体多级催化体,同时提升陶瓷膜分离层和支撑层的催化效能,使臭氧催化作用渗透到整个陶瓷膜内部,充分发挥整体的催化作用。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相比,锰系氧化物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臭氧催化能力,在提升臭氧催化能力的同时,有效缓解膜污染,实现污染物吸附、臭氧催化氧化和膜分离等多功能的集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