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2075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37881.4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5 , G06F30/13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获取液相球状膜包络和黏附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的初始分布;根据液相球状膜包络和黏附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标记法建立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以此方式,可以有效建立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便于明确液相球状膜内部悬浮的污染物被气流捕集的效率,以及液相球状膜表面破碎后其黏附的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工业通风技术在未来发展基于两相流的捕集理论提供基础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1413461B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010170056.7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量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设定以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为参数的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试公式;在基准温湿度下,对预设结构的吸附滤网通入气体以测试获取所述气体中的某一预设成分的初始效率下的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测量值;基于所述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测量值和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试公式计算获得所述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对应常数k1,k2,k3,k4,从而得到基准温湿度下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本发明用于方便计算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方便应用于工业设计、生产过程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12819916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1598115.7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工人在车间移动停留时间概率峰谷图的绘制方法,运用行人航迹推算算法PDR,对典型工业环境中工人移动的平面线轨迹进行现场动态识别,进而根据时间和平面轨迹同步识别数据,计算轨迹线上工人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最终基于轨迹线的平面重叠性及概率叠加性,绘制工人移动平面域内的概率峰谷图。本发明可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移动行为的稳定性、周期性等特点反馈到概率峰谷图中,通过工人移动轨迹的参数化并图像化,使统计工人移动停留时间的峰谷值概率及其移动边界在实施上简洁易行,解决了工位送风所对应的人员移动区域模糊、不确定的问题,可为实际工程中工位送风气流主要覆盖范围的确定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787004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843549.2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4F7/007 , F24F11/64 , F24F11/79 , F24F120/12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向移动工人的送风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应用于工业送风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视觉追踪方式实时获取工人位置;将稳定涡流产生装置的送风口对准工人位置;基于多热扰条件下稳定涡流生成方程,控制稳定涡流产生装置生成携带新风气流的稳定涡流并向工人位置发射,以便为工人送风。以此方式,可以利用视觉追踪方式实时辨识工人位置,同时将工人位置与工位送风口的转动关联,使工位送风口始终对准工人,利用稳定涡流效应的长距离送风特性,将稳定涡流中的新风气流准确输送到工人呼吸区附近,进而提高送风有效性,降低工人呼吸暴露浓度,大大改善工人作业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2733468B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011598229.1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11/08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一种覆盖工人呼吸平面域的提取方法,统计工人在操作过程中的移动停留时间概率峰值网格,根据工人移动停留时间概率峰值网格所围成的形状确定设计面域的基本形状。其中采用最小椭圆包络线方法。以包络概率峰值网格为边界条件确定最小椭圆包络线法覆盖工人呼吸的设计面域。通过分析送风射流体不同角度下与呼吸区平面投射相交时的面域形状特征,按照射流边界包络人员呼吸平面域的原则,得到基于工人停留时间概率峰值的呼吸区设计平面域提取方法。本发明实现工人呼吸暴露减量的同时节省了送风量,是一种既环保又经济、且对于设计人员而言便于掌握与实施的工位送风设计补充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320987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628310.4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吊柜底部补风的动态扩散气流调节方法,利用人员烹饪动作的实时辨识同步实现油烟机排风量与补风量的联动优化控制。通过识别不同的烹饪行为,按行为模式对应调节至最优补风量;其中,烹饪行为图像识别的训练和测试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实现,最优补风量与烹饪行为的匹配则通过全尺寸厨房吊柜补风实验确定。还包括基于烹饪温度的控制逻辑。补风由吊柜底部直接送到吸油烟机两侧,不与厨房其它空间的气流掺混。本发明基于温度传感与基于视觉传感两套补风控制逻辑可形成互补,有助于确定最优补风量;大幅降低了冷、热量的损失,克服了导致热不舒适的缺点,显著提升了油烟机性能与厨房空间舒适性,助力营造中式健康厨房。
-
公开(公告)号:CN111413461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170056.7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量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设定以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为参数的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试公式;在基准温湿度下,对预设结构的吸附滤网通入气体以测试获取所述气体中的某一预设成分的初始效率下的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测量值;基于所述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测量值和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试公式计算获得所述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对应常数k1,k2,k3,k4,从而得到基准温湿度下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本发明用于方便计算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方便应用于工业设计、生产过程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1846530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490171.0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的确定方法,包括:在实验过程中,利用2D‑PIV系统对薄膜生成装置的薄膜生成区进行流场测量,得到流场数据;根据多次实验获得的流场数据,确定导致薄膜直接断裂无法成形的射流参数上限和使薄膜能够脱离表面活性剂溶液界面形成完整薄膜的射流参数下限;根据射流参数上限和射流参数下限,确定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以此方式,可以准确确定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进而以此调控薄膜的稳定生成,使之能更好地包络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为工业通风技术中实现薄膜包络的两相流捕集,降低排风需风量和系统能耗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73815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04491.7
申请日:2022-11-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对运动地铁列车火灾的喷雾灭火优化方法,步骤包括:获取地铁列车由动至静过程中的运动列车气流的变化规律;对变化规律进行处理;判断机械通风气流与变化规律的关系;获得列车时速反算的运动列车气流流速经验公式和变频风机通风量经验公式;定义运动列车气流和所述机械通风气流的横流雷诺数、细水雾场雷诺数和细水雾场与横向气流的动量比;基于机械通风气流的横流雷诺数、所述细水雾场雷诺数和所述细水雾场与横向气流的动量比,构建喷雾系统参数优化工程化模型,用于优化地铁列车火灾的喷雾灭火。本申请中优化后的喷雾系统具有更高的抗干扰特性、更好的灭火性能,能适应运动列车突发火灾的高效灭火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819916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011598115.7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工人在车间移动停留时间概率峰谷图的绘制方法,运用行人航迹推算算法PDR,对典型工业环境中工人移动的平面线轨迹进行现场动态识别,进而根据时间和平面轨迹同步识别数据,计算轨迹线上工人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最终基于轨迹线的平面重叠性及概率叠加性,绘制工人移动平面域内的概率峰谷图。本发明可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移动行为的稳定性、周期性等特点反馈到概率峰谷图中,通过工人移动轨迹的参数化并图像化,使统计工人移动停留时间的峰谷值概率及其移动边界在实施上简洁易行,解决了工位送风所对应的人员移动区域模糊、不确定的问题,可为实际工程中工位送风气流主要覆盖范围的确定提供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