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碰撞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991964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88321.2

    申请日:2021-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碰撞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弹簧、绝缘支撑杆、磁铁、线圈、环形阻挡片、质量块、绳子;壳体上的表面突起有硬质碰撞杆;绝缘支撑杆的一端与磁铁固定连接,绝缘支撑杆的另一端与下底座固定连接;磁铁固定在距离壳体上底面一定距离的壳体内部;硬质碰撞杆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插入所述阻挡片的内部;质量块的一端与阻挡片背向所述硬质碰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质量块的另一端与绳子的一端固定连接,绳子的另一端与上底座固定连接;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将环境中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转换为壳体的高频振动并通过线圈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外界的振动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

    一种基于碰撞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991964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111288321.2

    申请日:2021-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碰撞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弹簧、绝缘支撑杆、磁铁、线圈、环形阻挡片、质量块、绳子;壳体上的表面突起有硬质碰撞杆;绝缘支撑杆的一端与磁铁固定连接,绝缘支撑杆的另一端与下底座固定连接;磁铁固定在距离壳体上底面一定距离的壳体内部;硬质碰撞杆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插入所述阻挡片的内部;质量块的一端与阻挡片背向所述硬质碰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质量块的另一端与绳子的一端固定连接,绳子的另一端与上底座固定连接;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将环境中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转换为壳体的高频振动并通过线圈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外界的振动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

    一种基于等强度薄膜设计的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1971461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50993.1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等强度薄膜设计的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包括硅基底、压电敏感薄膜、谐振器和硅基盖板;所述硅基底设置有感应孔,感应孔外端暴露于外界待测环境;所述压电敏感薄膜由温补层和铌酸锂层叠设复合形成薄膜;所述温补层下端边缘与硅基底上端固定连接,铌酸锂层上端边缘与硅基盖板下端密封固定;所述感应孔上方的温补层下端设置有应力平衡凹槽,用于在压电敏感薄膜的感压区表面各区域在最大许用应力作用下达到等应力;所述谐振器由叉指式换能器电极和反射栅组成;所述叉指式换能器电极固定于铌酸锂层上端中部,反射栅分别固定于叉指式换能器电极两侧的铌酸锂层上;所述感应孔上方的硅基盖板下端设置有感压腔。

    一种温度压力双模传感单元、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15356007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210991790.9

    申请日:2022-08-1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压力双模传感单元、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传感器。包括:一压敏单元,该压敏单元由零电阻温度系数导电材料制成,且该压敏单元一表面设有若干微结构;以及,一温敏单元,该温敏单元为温度敏感的薄膜材料制成的金属电极,且该温敏单元一表面刻蚀有与所述压敏单元微结构一表面中心对齐层叠形成电连接的叉指电极图案,用于生成传感信号等。本发明将零电阻温度系数材料用于压敏单元,从敏感机理层面解决电阻式压敏元件的温度漂移问题,能实现压力温度传感器的多信号读取。将对温度敏感的金属薄膜材料用于温敏单元,通过金属材料与结构设计相结合使金属温敏电阻阻值远小于压敏电阻阻值,实现温度的无干扰测量。

    一种多运动模式微机器人及其运动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72013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0464234.6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运动模式微机器人,包括两条腿,四个足,关节,弹性铰链。两条腿之间通过关节和弹性铰链连接,每条腿与两个足固定连接,每条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区与触地区,所述足与腿的触地区相互配合,所述关节与腿的连接区相互配合。本发明提供的微机器人,具备直线运动、跨越、翻身以及转弯四种运动模式,通过电压控制,驱动力大,体积小,便于在狭小空间内作业。

    一种检测压电材料的切向压电应变常数的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27122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712213.8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检测压电材料的切向压电应变常数的方法和系统,包括如下:采用夹持装置稳定夹持质量块并对质量块上的待测样品施加静态力,采集施加的静态力并反馈给夹持装置以确保夹持力的恒定;对处于稳定状态的待测样品施加可变频的准静态力,并使得准静态力的频率远小于待测样品的谐振频率;测量待测样品对应所述可变频的准静态力生成的压电信号;根据所述压电信号与所述准静态力获得待测样品的切向压电应变常数d26。本发明采用准静态法测量压电材料的切向压电常数d26,相较于谐振法对样品的形状无要求,可以准确调整准静态力,从而使压电常数d26的测量更为准确,步骤简单、操作方便。

    一体式柔性三维力触觉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73904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229091.1

    申请日:2020-03-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体式柔性三维力触觉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包括感触电极、封装薄膜和若干基电极;该感触电极外侧设有表面微结构;该若干基电极围绕感触电极外侧分布且设有表面微结构,该基电极通过表面微结构与感触电极形成导电回路;该封装薄膜设置于感触电极和基电极底面;该感触电极和基电极分别外接有连接导线;本发明利用微结构受力形变而产生接触电阻变化,从而实现三维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便、成本低廉、可实现器件小型化、轻薄化的特点,同时提高了器件的可弯曲性和稳定性,实现三维力大小和方向测量。

    以液体作为俘能介质的新型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049425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11413084.0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液体作为俘能介质的新型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包括腔体以及设置于腔体内部的液体、绝缘支撑杆、阵列式能量转换装置、浮块;液体覆盖在腔体的底部与浮块之间的区域;将阵列式能量转换装置固定在距离腔体底部的一定高度处并与水平面保持平行;浮块的一面与阵列式能量转换装置固定连接,浮块的另一面悬浮在液体表面;当受到外界振动激励时,悬浮在液体中的浮块跟随着液体的晃动而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阵列式能量转换装置发生运动从而产生电能,实现低频、多方向的振动能量收集。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高效地俘获环境中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并转化电能,从而实现外界的振动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

    一种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849597B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710228726.4

    申请日:2017-04-1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包括球形固定腔体、能量转化装置、导管、牵引结构、滚球;所述能量转化装置一端与球形固定腔体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牵引结构穿过导管,一端连接于能量转化装置的自由端,另一端连接于滚球,所述滚球与球型固定腔体的内壁相抵;当外界任意方向的激励作用于该装置时,所述球形固定腔体与滚球产生相对运动,使得所述滚球带动牵引结构摆动,同时,导管相对于能量转化装置保持静止;从而使得所述导管把滚球任意方向的动量转化为作用于能量转化装置的单方向冲击力,所述牵引结构带动能量转化装置从而产生电能,实现三维平面内多方向的能量收集。

    一种具有交错内凹槽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54777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376661.4

    申请日:2014-08-0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交错内凹槽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一金属微通道基体,其包括多条沿冷却液流动方向平行排布的纵向微通道,及与该纵向微通道垂直并互相间隔设置的多条横向微通道;该微通道为内凹槽形状,包括一位于基体内部的内嵌槽体和一构成基体开口位置的狭缝,内嵌槽体与狭缝相连通。制造时,先沿液体流动方向线切割加工出纵向内凹槽微通道,再将工件旋转90度后,线切割加工出横向内凹槽,从而获得纵横交错的微通道阵列,并用耐热玻璃封装微通道,形成交错内凹槽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实现热边界层间歇性再发展、增大传热面积,同时内凹槽结构能显著促进沸腾成核、强化沸腾传热,从而整体强化传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