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80413B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2011617302.5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2C7/057
Abstract: 基于曲面百叶窗原理的TBCC进气道调节机构设计方法,涉及TBCC进气道。包括以下步骤:1)解决叶片与管壁的干涉问题;2)在闭合时保证通风口的密闭特性;3)基于百叶窗原理实现通风口面积的连续调节;基于四连杆机构原理,以居中的叶片的转动销为主动轴,另一叶片的转动销为从动轴,并设计出传动连杆与两叶片铰接,以实现将主动叶片的运动形式传递给从动叶片的功能,在叶片打开过程中实现同时、连续调节;4)将整体调节机构按照主进气道内壁轮廓进行设计。解决由于平面百叶窗叶片难以与主气道内壁形状吻合,而产生的对气流的诸多负面影响,方便控制,实现在开合过程中对进气道通风面积的同时且连续调节,和在闭合时的完全密闭。
-
公开(公告)号:CN11435766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210058694.9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柱塞‑滑靴组件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应用于滑靴副油膜润滑特性仿真,包括:基于柱塞‑滑靴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进行相互耦合的受力分析,得到作用在滑靴和柱塞上的周期作用力;使用控制容积法对雷诺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得到滑靴底面油膜的厚度场,通过CTDMA算法求解压力场,从而求解出滑靴副油膜合力;通过油膜合力求解出流体阻尼和刚度,并用初始定阻尼刚度减去流体阻尼刚度,得到系统变阻尼‑刚度矩阵;将周期作用力作为系统激振力,使用Newmark‑β方法求解出系统响应,并将响应结果作为下一步进度数的初始响应。基于柱塞‑滑靴动力学方程、离散化雷诺方程,建立动态油膜计算模型,求解柱塞‑滑靴运动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2855392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011621960.1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2M35/10
Abstract: 基于曲柄滑块原理的TBCC进气道调节机构设计方法,涉及TBCC进气道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连杆对门体施力的作用点设在门体距转动轴的远端;2)在闭合时保证通风口的密闭特性;3)在门体打开过程中实现连续调节、随时启停;4)将门体形状按照主进气道内壁轮廓进行设计。电机带动驱动杆平动,通过与滑块铰接的连杆带动门体绕中心轴转动,实现支气道通风口的开合。解决基于单板绕中心轴转动来调节支气道通风口面积的方案,所需力矩过大的问题。其方便控制,实现在开合过程中对支气道通风面积的连续调节、随时启停,和在闭合时的完全密闭。
-
公开(公告)号:CN112832908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011644654.X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2C7/057
Abstract: 基于电动推拉门原理的TBCC进气道调节机构设计方法,涉及TBCC进气道。步骤:1)实现门体在运动过程中沿指定轨迹平移,在设计门体以及主进气道外壁时,设计出门体的平移运动导轨,使得通过电机启动齿轮齿条传动机构时,驱动门体沿导轨平移至指定位置;2)在闭合时保证通风口的密闭特性;3)在门体打开过程中实现连续调节、随时启停;4)将整体调节机构按照主进气道内壁轮廓进行设计。改变驱动件的施力方向,提高调节机构的运动性能与效率。解决基于百叶窗原理的叶片在开启时,其轴部仍存在遮挡支气道通风口并对气流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的问题。方便控制,实现在开合过程中对支气道通风面积的连续调节、随时启停,和在闭合时完全密闭。
-
公开(公告)号:CN114165401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514012.2
申请日:2021-12-1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4B1/22 , F04B1/2014 , F04B1/324
Abstract: 一种电磁力矩可调位姿自适应补偿的轴向柱塞泵缸体组件,包括缸套、定子盘、环形永磁体、电磁线圈;所述缸套设于轴向柱塞泵的缸体外周并与缸体固连,以使缸套随缸体同步旋转;所述环形永磁体嵌入缸套靠近斜盘的端面;所述定子盘设于环形永磁体的相对面并与配流盘排油高压区相对应;所述电磁线圈设于定子盘上并与环形永磁体相对应,以产生轴向电磁斥力。通过电磁斥力补偿配流盘高压区排油产生的倾覆力矩,根据外界参数如负载、转速、工况等调节电磁线圈中电流大小,以此改变补偿力矩的大小,实现缸体位姿的自适应补偿,增强缸体在高速旋转时的动态稳定性,改善轴向柱塞泵的工作性能,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796888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011621961.6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2C7/057
Abstract: 一种基于百叶窗原理的TBCC进气道调节机构设计方法,涉及TBCC进气道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在设计叶片尺寸时,使所有叶片总面积小于进气道管壁横截面积,以实现在叶片打开到平行于进气道轴线的位置时,不会与管壁发生干涉。2)在闭合时保证通风口的密闭特性;3)基于百叶窗原理可实现通风口面积的连续调节;基于四连杆机构原理,以居中的某一叶片的转动轴为主动轴,其余叶片的转动轴为从动轴,并设计出连杆与各叶片铰接,以实现将主动叶片的运动形式传递给从动叶片。4)将整体调节机构适应进气道管壁轮廓进行设计。增加进气道调节机构的叶片数量,使各叶片启动力矩明显降低,提高各叶片的运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78041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011617302.5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2C7/057
Abstract: 基于曲面百叶窗原理的TBCC进气道调节机构设计方法,涉及TBCC进气道。包括以下步骤:1)解决叶片与管壁的干涉问题;2)在闭合时保证通风口的密闭特性;3)基于百叶窗原理实现通风口面积的连续调节;基于四连杆机构原理,以居中的叶片的转动销为主动轴,另一叶片的转动销为从动轴,并设计出传动连杆与两叶片铰接,以实现将主动叶片的运动形式传递给从动叶片的功能,在叶片打开过程中实现同时、连续调节;4)将整体调节机构按照主进气道内壁轮廓进行设计。解决由于平面百叶窗叶片难以与主气道内壁形状吻合,而产生的对气流的诸多负面影响,方便控制,实现在开合过程中对进气道通风面积的同时且连续调节,和在闭合时的完全密闭。
-
公开(公告)号:CN114357661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210058694.9
申请日:2022-01-1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柱塞‑滑靴组件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应用于滑靴副油膜润滑特性仿真,包括:基于柱塞‑滑靴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进行相互耦合的受力分析,得到作用在滑靴和柱塞上的周期作用力;使用控制容积法对雷诺方程进行离散化处理,得到滑靴底面油膜的厚度场,通过CTDMA算法求解压力场,从而求解出滑靴副油膜合力;通过油膜合力求解出流体阻尼和刚度,并用初始定阻尼刚度减去流体阻尼刚度,得到系统变阻尼‑刚度矩阵;将周期作用力作为系统激振力,使用Newmark‑β方法求解出系统响应,并将响应结果作为下一步进度数的初始响应。基于柱塞‑滑靴动力学方程、离散化雷诺方程,建立动态油膜计算模型,求解柱塞‑滑靴运动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4165401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111514012.2
申请日:2021-12-1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4B1/22 , F04B1/2014 , F04B1/324
Abstract: 一种电磁力矩可调位姿自适应补偿的轴向柱塞泵缸体组件,包括缸套、定子盘、环形永磁体、电磁线圈;所述缸套设于轴向柱塞泵的缸体外周并与缸体固连,以使缸套随缸体同步旋转;所述环形永磁体嵌入缸套靠近斜盘的端面;所述定子盘设于环形永磁体的相对面并与配流盘排油高压区相对应;所述电磁线圈设于定子盘上并与环形永磁体相对应,以产生轴向电磁斥力。通过电磁斥力补偿配流盘高压区排油产生的倾覆力矩,根据外界参数如负载、转速、工况等调节电磁线圈中电流大小,以此改变补偿力矩的大小,实现缸体位姿的自适应补偿,增强缸体在高速旋转时的动态稳定性,改善轴向柱塞泵的工作性能,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796888B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011621961.6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F02C7/057
Abstract: 一种基于百叶窗原理的TBCC进气道调节机构设计方法,涉及TBCC进气道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在设计叶片尺寸时,使所有叶片总面积小于进气道管壁横截面积,以实现在叶片打开到平行于进气道轴线的位置时,不会与管壁发生干涉。2)在闭合时保证通风口的密闭特性;3)基于百叶窗原理可实现通风口面积的连续调节;基于四连杆机构原理,以居中的某一叶片的转动轴为主动轴,其余叶片的转动轴为从动轴,并设计出连杆与各叶片铰接,以实现将主动叶片的运动形式传递给从动叶片。4)将整体调节机构适应进气道管壁轮廓进行设计。增加进气道调节机构的叶片数量,使各叶片启动力矩明显降低,提高各叶片的运动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