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16235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010896349.3
申请日:2020-08-31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天线结构的冲击载荷识别方法及系统,考虑冲击载荷的稀疏信号的性质,采用多个不同半余弦函数作为基函数组拟合冲击载荷信号,得到半余弦基函数矩阵,并利用遗传算法对半余弦基函数矩阵进行优化,最后使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吉洪诺夫正则化方法)优化求解,得到最优的冲击载荷向量,识别速度快,可用于结构动态响应含噪声、结构存在不确定参数且载荷识别对象复杂的情况,只需测量结构上一个点的结构响应,在已知结构模态信息的前提下,即可间接获得结构上的冲击载荷,在动态冲击载荷识别过程中不会出现误差累积现象,载荷识别精度高,在确定半余弦函数参数之后可以得到解析解,计算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884375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522086.3
申请日:2023-05-10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10K11/162 , G10K11/1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嵌声学黑洞声子晶体减振结构,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包括单胞一维阵列嵌二维声学黑洞声子晶体条带状结构、单胞二维阵列嵌二维声学黑洞声子晶体薄板状结构,单胞一维阵列嵌二维声学黑洞声子晶体薄板状结构中较易在中低频段出现某一方向完全弯曲带隙,在声学黑洞区域A,弹性波的传播速度随着厚度减小逐渐减小,振动能量在厚度最小的位置聚集。由于嵌二维声学黑洞结构打破了低频振动时大尺寸结构设计,以及其在薄板状结构中多方向、极宽频率范围内的高效振动抑制,在节省材料、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给工程结构大尺寸设备利用小尺寸嵌二维声学黑洞周期结构进行减振提供了新的启发。
-
公开(公告)号:CN116704987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526117.2
申请日:2023-05-10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10K11/172 , G10K11/1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声学黑洞减振结构,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其结构新颖合理,弹簧式声学黑洞结构自身具备变厚度区域,波的传播速度随着厚度减小逐渐减小,振动幅值在弹簧式声学黑洞结构厚度最薄的位置聚集,导致振动能量聚集在厚度最薄的位置;同时通过在弹簧式声学黑洞结构表面设置阻尼材料,进一步实现了对振动能量的耗散。另外,由于弹簧式声学黑洞结构螺旋状的结构设计,打破了目前低频振动抑制时将声学黑洞设计成大尺寸的思维定式,节省了声学黑洞的设计空间,并可以使得声学黑洞的基频设计极低,结合较高的模态密度,增强了低频模态耦合,使声学黑洞效应更容易发生,从而可以对极低频的振动起到有效的抑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68240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521344.6
申请日:2023-05-10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10K11/1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附加式开槽声学黑洞减振结构,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在减振结构的均匀区域即圆柱体区域,一定频率的波传播速度和波长均不变。而在声学黑洞部分,波的传播速度随着厚度的减小而减小,波长减小,波的振动幅度增加,向厚度变小的区域聚集,到达截断处时由于减振结构具有声学黑洞延展部分即第一环形部分,弯曲波以小波速继续传播,结构薄弱的地方又发生在结构的最外端且外端变形更容易,声学黑洞效应更容易发生,并且因为开槽处理,破环了圆盘型结构固有的完全对称性,产生了更多与被控结构耦合的模态,避免了传统对称式声学黑洞减振结构的局限性,在对称式声学黑洞减振结构的参与模态产生了拓宽效果,实现了高效率的减振降噪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620689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198339.8
申请日:2022-09-29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10K11/16 , G10K11/1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环状螺旋式声学黑洞减振结构,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包括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的中心圆环、多个阿基米德螺线声学黑洞和环带;中心圆环套设于待减振管状结构的表面;每个阿基米德螺线声学黑洞均由一个一维声学黑洞的末端以阿基米德螺线的形式绕待减振管状结构卷曲形成;各一维声学黑洞的首端均通过中心圆环固定于待减振管状结构的表面,且各一维声学黑洞的首端沿待减振管状结构的周向均匀布设在中心圆环中;一维声学黑洞的厚度从一维声学黑洞的首端向一维声学黑洞的末端以指数形式递减;阻尼环带粘附于阿基米德螺线声学黑洞的最外层轮廓上,各环带共同构成减振结构的最外层轮廓。本发明适用管状结构的减振降噪,且轻质和耐高温。
-
公开(公告)号:CN115498098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1189216.8
申请日:2022-09-28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H01L41/18 , H01L41/09 , H01L41/37 , H01L41/277 , H01L41/257 , H02N2/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电复合材料、驱动器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压电复合材料驱动器技术领域,其中压电复合材料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交指型电极层、压电纤维复合层和下交指型电极层;上交指型电极层、压电纤维复合层和下交指型电极层均为平行四边形结构;压电纤维复合层上嵌设有压电陶瓷纤维阵列;压电陶瓷纤维阵列为平行四边形结构。通过设置平行四边形的压电陶瓷纤维阵列,能够增大驱动器的有效面积,进而提高驱动器的驱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114764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111072659.4
申请日:2021-09-14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1/08 , G06F113/26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疲劳分层特性的概率预测方法及系统,涉及结构性能预测技术领域,包括构建损伤扩展路径;根据损伤扩展路径判断结构整体是否失效;若否,则继续构建损伤扩展路径;若是,则根据损伤扩展路径确定内聚力单元概率信息的传递路径;根据Paris均值和标准差确定内聚力单元的结构疲劳寿命分布矩阵;根据传递路径确定每一个内聚力单元的失效概率和失效周期数;根据失效概率和失效周期数得到特征矩阵;根据特征矩阵得到有效周期数概率矩阵;根据有效周期数概率矩阵和传递路径得到损伤扩展路径中所有内聚力单元的失效概率。本发明能够预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疲劳分层特性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090902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727484.4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B22F10/30 , B22F10/80 , B22F10/85 , B22F12/82 , B22F12/90 , B33Y50/00 , B33Y50/02 , G01N29/14 , G01N29/44 , G01N29/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材制造中结构缺陷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对增材制造试件的三维模型进行分层处理,获取各层界面的二维轮廓,生成加工路径;在增材制造试件的固定测量点处设置非接触式传感器,当脉冲激光沿着加工路径逐点加工时,获取每个加工点处的超声信号;根据所有超声信号形成可视化超声波场,确定超声波场数据;根据超声波场数据确定入射波峰值随加工路径变化的曲线;根据入射波峰值随加工路径变化的曲线判定加工点是否存在加工缺陷;若是,剔除所述增材制造试件;若否,判定所述增材制造试件结构完好,并继续下一层的增材制造。本发明能够在线实时检测出结构缺陷,实现次品的剔除。
-
公开(公告)号:CN113820974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0987716.5
申请日:2021-08-26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5B19/042 , H02M3/335 , H02M1/3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反激式变压器的电压非对称翻转装置,涉及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领域,包括MFC、振动半主动控制电路、非对称开关控制信号发生模块。其中,MFC粘贴在被控结构上并与振动半主动控制电路连接;开关模块包括一个电压非对称翻转控制开关组以及一个非对称能量注入与提取控制开关。开关控制信号3控制直流电压源向储能电容注入电能,开关控制信号2控制电能注入与提取,用于控制注入至反激式变压器中的电能或通过反激式变压器提取来自MFC的电能,开关控制信号1结合对应支路中的二极管,用于控制MFC‑电感振荡回路的通和断,进而实现MFC电极电压的非对称翻转控制,充分匹配驱动型MFC元件非对称工作电压的固有本征。
-
公开(公告)号:CN112239549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910644231.9
申请日:2019-07-17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储能有机薄膜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储能聚合物基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电储能聚合物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合物与有机溶剂混合后,进行固化,得到初结晶的薄膜;将所述初结晶的薄膜进行轧制,得到电储能聚合物基薄膜。在本发明中,所述轧制过程能够显著提高薄膜的击穿场强,提高薄膜的储能释放密度。根据实施例的记载,电储能聚合物基薄膜的击穿场强最高为380MV/m,相对介电常数最高可达10.2(@1000Hz),可释放储能密度为12.5J/cm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