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扩宽风扇涵道比工作范围的双调节角度进口可调导叶

    公开(公告)号:CN119288915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484207.0

    申请日:2024-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扩宽风扇涵道比工作范围的双调节角度进口可调导叶,包括:第一主叶片、第二主叶片、副叶片、主轴A以及副轴B,第一主叶片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主叶片和副叶片,副叶片位于第二主叶片叶底的下方,且与第一主叶片上的弧形凹槽相互接触,主轴A设置在第一主叶片叶底上,副轴B设置在副叶片叶底上,且位于主轴A空心圆柱内。主轴A用于带动第一主叶片和第二主叶片转动,副轴B用于带动副叶片转动。通过主轴A和副轴B来调节第一主叶片、第二主叶片以及副叶片,实现分区调节风扇进口的流场,为风扇不同叶高进口气流提供不同程度的预旋,改善风扇进口气流的品质,提高自适应发动的工作效率,和提高自适应风扇的涵道比变化范围。

    基于压气机叶尖泄漏涡时空演化机制端壁抽吸孔分布方式

    公开(公告)号:CN117212220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354869.1

    申请日:2023-10-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压气机叶尖泄漏涡时空演化机制端壁抽吸孔分布方式,其分布方式是在压气机叶栅通道端壁上布置分布式脉动抽吸孔,用以控制压气机叶栅叶尖间隙造成的叶尖泄漏流。本发明相较于抽吸控制,分布式开孔抽吸能够通过分布于不同位置处各激励间的有效匹配,实现在尽可能小抽吸量下对不同阶段的泄漏涡更精准地抽吸控制的目的,进一步减小泄漏涡带来的损失,降低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并且各激励参数的合理匹配具有更高效且灵活的变工况适应性;此外本发明可以将大抽吸量下的单孔或单槽抽吸分解为总抽吸量相当的多个小抽吸量抽吸孔控制,便于在压气机端壁上灵活布置。

    压缩面偏置的定几何高速进气道进口段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67613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010664430.9

    申请日:2020-0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缩面偏置的定几何高速进气道进口段设计方法,包括乘波前体的设计和进气道的设计两部分;乘波前体的设计结合飞行器造型和内部载荷情况,设定乘波前体轮廓以及乘波前体的激波形状,由飞行器前体发出的一道类锥式的三维曲面激波;进气道的设计基于乘波前体轮廓及其发出的激波,以及沿程各截面的附面层排移效果确定进气道为双进气道结构,进气道唇口对前体激波后的来流进行捕获,并在双进气道结构的两侧设置溢流窗,提升溢流能力。本发明通过双外侧溢流的流场组织方案,来辅助高超声速进气道和前体的一体化设计,能够随马赫数的变化,对应改变溢流量大小。

    具有模态调节和掺混强化功能的波瓣式后涵道引射器

    公开(公告)号:CN11503083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734543.0

    申请日:2022-06-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模态调节和掺混强化功能的波瓣式后涵道引射器,包括变几何波瓣、液压作动筒、传动机构、外机匣、中介机匣、中心锥。所述变几何波瓣由固定波峰和可调波谷组成,波瓣侧壁为可叠合结构,可根据外涵气流的引射需求调节涵道出口的流通面积。外机匣上的侧壁收容腔能够减小可调波谷向外侧偏转的限制,协助变几何波瓣进一步降低涵道比调节的下限,更好地发挥近涡喷模态的高速性能。在向涡扇模态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叠合侧壁的展开,侧壁背风面能够诱导射流尾迹产生大尺度流向涡,从而起到强化掺混,提升混排推力增益的效果。本发明能够满足不同模态的引射器性能需求,使后涵道引射器在全工况下都保持较优的推力性能。

    适应宽涵道比变化范围的斜截式双自由度进口可调导叶

    公开(公告)号:CN11281494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042533.6

    申请日:2021-01-1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适应宽涵道比变化范围的斜截式双自由度进口可调导叶,涉及一种全三维基于双自由度改变叶片型面实现分区控制的可调导叶技术。适应宽涵道比变化范围双自由度进口可调导叶基于常用可调导叶设计技术,继承其优势的同时增加了叶片可调维度,适用于自适应变循环风扇,能保证风扇功效比,使其在全工况内能正常工作。该双自由度变几何可调进口导叶是在传统适用于普通涡扇发动机进口可调导叶的基础上进行变几何叶型设计,可以对下游转子叶轮进气作预旋调节,同时能够调节不同叶高位置的预旋程度,提升出口气流品质,解决不同涵道比工况下风扇面临喘振风险的叶高位置变化这一难题,对于提升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具有十分显著的增益。

    离心压气机周向大间隔小通孔机匣

    公开(公告)号:CN108561338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810028091.8

    申请日:2018-01-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压气机周向大间隔小通孔机匣,其结构包括机匣,通孔,主叶片,分流叶片;其中通孔设于机匣的表面,主叶片和分流叶片设于机匣的内部;利用机匣与转子的相对运动和通孔处机匣内外的压差,驱动通孔处气体流动,且通孔内气流通过周期性扫掠压气机转子流道来实现对压气机内流动的周期性激励作用。优点:1)能够抑制离心压气机叶尖附近的不利低能流的影响范围和强度,从而显著扩大离心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2)利用非定常激励效应,对离心压气机效率的影响较小;3)结构简单、方便应用实施。

    基于整体可控山脊式压力分布的高速进气道进口前体

    公开(公告)号:CN111824431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10739562.3

    申请日:2020-07-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整体可控山脊式压力分布的高速进气道进口前体,该前体为三维的山脊式压力分布的Bump型面,其生成步骤为:(1)由选定的基本流场和截取平面之间的相交线确定一呈抛物线状的前体轮廓线;(2)以前体轮廓线的开口位置的中点为中心,沿前体轮廓线周向扫掠,得到若干离散的二维型线;(3)在每条二维型线上布置山脊式压力分布曲线,若干山脊式压力分布曲线组成准周向压力分布簇;(4)最后基于压力分布反求型面得到前体三维的山脊式压力分布的Bump型面。本发明兼顾高效排移高超声速附面层、减小前体外部阻力,以及Bump中后部的流场均匀性,有利于布置高超声速进气道。

    基于锥齿轮传动的可调相位与频率非定常流动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20355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416945.7

    申请日:2020-05-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锥齿轮传动的可调相位与频率非定常流动控制装置,结构包括锥齿轮、引气口,缝栅进气流路,旋转缝栅,缝栅出气流路,驱动缝栅旋转发生器,射流喷口。通过设计进气流路,将外部高压气体引入射流喷口,驱动缝栅旋转发生器带动一根缝栅进行旋转并通过锥齿轮传动带动具有一定相位差的另一缝栅进行旋转,在两侧射流出口处产生一定频率的脉冲射流,利用脉冲射流与流场的相互作用,对分离流进行抑制,以此来降低或削弱角区中的分离情况。优点:通过基于锥齿轮传动的旋转缝栅相位差的优势,达到相位可调的不同频率的双侧流动激励,能够依靠很小的射流量产生比较显著的控制流动分离情况。双侧相位可调,频率可控,结构简单,体积重量小,工作性能可靠。

    带有整流器的微型涡扇发动机分开排气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422313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510899841.5

    申请日:2015-12-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整流器的微型涡扇发动机分开排气装置,位于微型涡扇发动机的排气出口位置,包含依次连接的外涵机匣、涡轮导向器机匣、整流器、中介机匣、内涵喷管和中心锥,整流器的收缩角度与内涵喷管的收缩角度、整流器的收缩角度与外涵机匣后段收缩角度的差值均在正负5°范围内。本发明能大大减少微型涡扇发动机分别排气时造成的摩擦损失和粘性损失,此外,避免了在高温合金上加工螺纹困难的问题,连接方便,结构简单易行。

    山脊型扫掠涡流发生器及生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08957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322136.9

    申请日:2015-06-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50/44

    Abstract: 减小阻力、设备复杂性及工作载荷始终是飞行器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扫掠式涡流发生器(设计概念)及生成方法,因其进口气动型面形状类似山脊,故命名为“山脊型”进气道。发明的山脊型扫掠涡流发生器,其结构是在平面或曲面上生成山脊型结构,山脊型结构又由偏转线与横截面轮廓组合而成;其中偏转线角度为流线的偏转角,横截面由三段构成:ab段在迎风侧,由方程生成,为一段光滑的曲线;bc段为圆弧,连接ab段与cd段;cd段在背风侧,通常为一垂线或曲线。优点:这种结构相比于传统的结构,在排除边界层,及减小阻力与重量方面有非常显著地效果;且可以使飞行器结构更简化、迎风面积更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