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结构螺栓拧紧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4872067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615186.6

    申请日:2022-06-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结构螺栓拧紧机器人,属于机械装配技术领域。该机器人包括控制单元、运动单元、拧紧单元、紧固件存储单元、固锁单元及质量监测单元;控制单元是拧紧机器人的控制中枢,对运动单元,拧紧单元,固锁单元以及质量监测单元进行协调控制;运动单元由机体框架和运动系统两部分组成,保证机器人可以根据需要移动至所要求的工位;紧固件存储单元为位于机体框架上的栅格结构;固锁单元包括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和第三机械手;拧紧单元安装于机体框架上;质量检测单元通过3D‑DIC测量系统及其对应的控制系统。本发明可以自动完成螺栓拧紧工作,还可以在拧紧过程中监测关键质量指标,使得复合材料结构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螺栓连接。

    一种用于PCB板装配的拧紧工艺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55902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285494.3

    申请日:2022-1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PCB板装配的拧紧工艺规划方法,属于印制电路板装配技术领域。该方法执行如下步骤:1)获取所述PCB板的点云数据;2)利用所述点云数据构建高质量的曲面;3)设置所述曲面的边界参数;4)以所述曲面为基础,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拧紧工艺的优化;其中,以一组螺钉的拧紧顺序以及每个螺钉不同的预紧力作为个体,以每个螺钉的编号以及施加在每个螺钉上的预紧力作为设计变量,以所述曲面的平面度作为优化目标,实现对拧紧工艺的优化。本发明具有较高的泛用性,不受PCB板规格和装配工艺的限制,可以确保以本方法进行装配的PCB板的平面度在要求规定范围内;从而提高PCB板的最终装配精度,提高一次装配的成功率,提升整体装配质量。

    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的自适应装配方法及手持式热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681908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110827368.5

    申请日:2021-07-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的自适应装配方法及手持式热压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定位至待装配的构件预设位置;对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的关节部位进行加热,加热至热塑性复合材料达到熔融粘流态温度;加压使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与构件表面贴合;降温降压,待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形状固定。该装置包括红外线加热模块、圆柱滚子式施压模块和壳体,所述红外线加热模块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圆柱滚子式施压模块也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壳体上设有把手。本发明利用热塑性复合材料可以再加工的优势,对热塑性角片进行再次热压,使其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原位再成型,从而比较好的适应现场装配条件,实现协调装配。

    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的自适应装配方法及手持式热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681908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0827368.5

    申请日:2021-07-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的自适应装配方法及手持式热压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定位至待装配的构件预设位置;对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的关节部位进行加热,加热至热塑性复合材料达到熔融粘流态温度;加压使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与构件表面贴合;降温降压,待热塑性复合材料角片形状固定。该装置包括红外线加热模块、圆柱滚子式施压模块和壳体,所述红外线加热模块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圆柱滚子式施压模块也安装在壳体上,所述壳体上设有把手。本发明利用热塑性复合材料可以再加工的优势,对热塑性角片进行再次热压,使其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原位再成型,从而比较好的适应现场装配条件,实现协调装配。

    一种复合材料结构装配用螺栓拧紧工艺参数确定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3194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593089.1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结构装配用螺栓拧紧工艺参数确定的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结构装配连接领域。该方法执行如下步骤:1)根据螺栓型号与复合材料结构参数,确定各工艺参数的T‑F曲线,并得到对应的分布区域;2)通过试验和/或仿真的方式取得螺栓的预紧力值对于符合材料连接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以此获得一个预紧力值,以及以该预紧力值为基础的预紧力值区间;3)将目标预紧力设置为望目特性,并设计与各工艺参数相关的对照优化实验组,并以拧紧速度作为优化变量实现对预紧力的准确控制。本发明实现了T‑F曲线与预紧力的明确关系,并通过工艺参数‑拧紧速度的调节实现优化,为制定螺栓自动化拧紧工艺提供方法参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