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新型肋骨牵开器

    公开(公告)号:CN118141437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327369.7

    申请日:2024-03-21

    Inventor: 李旭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新型肋骨牵开器,包括齿条板、发条滑轨、转向轴、转动撑开臂、第一连接环、撑开顶头、第二连接环、竖直撑开臂、滑动块与匀速发条,齿条板的底部设置有发条滑轨,转向轴设置于齿条板的左端,转动撑开臂与转向轴转向连接,撑开顶头设置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撑开顶头通过第一连接环设置于转动撑开臂的顶端,另一个撑开顶头通过第二连接环设置于竖直撑开臂的顶端,竖直撑开臂通过滑动块滑动设置于齿条板的右部,匀速发条设置于发条滑轨上且与滑动块驱动安装,在手术中通过发条结构匀速驱动两侧撑开臂结构进行开胸支撑。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发条驱动结构可以保证撑开肋骨的力量和速度均匀,可有效避免肋骨术后过度损伤。

    一种厨余垃圾热解与气体处理装置、车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75677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1127667.4

    申请日:2021-09-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厨余垃圾热解与气体处理装置,包括:热解炉,其包括内炉体及套设于内炉体外围的加热套,加热套内部流过高温气体对内炉体加热,以使热解炉内的厨余垃圾热解形成热解气和焦炭;以及与热解炉连接接收热解气的焚烧炉,焚烧炉设有供空气流入的蓄热体、煤气喷口和烟气管道,其中烟气管道一端连接焚烧炉、另一端连接加热套,蓄热体设置于烟气管道上,其中热解气于焚烧炉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沿着烟气管道流过蓄热体流至加热套,高温烟气在蓄热体内与空气换热降温至厨余垃圾热解所需温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热解气燃烧的高温烟气循环到加热套中为热解炉供热,实现热量的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对厨余垃圾进行了初步的资源化利用与热能回收。

    一种用于超声面阵探头的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198543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710276652.1

    申请日:2017-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超声面阵探头的控制装置,包括隔离单元(1)、高压脉冲单元(2)、高压开关单元(3)、匹配网络、接收单元(5)以及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连接隔离单元(1)的输入端,该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连接高压脉冲单元(2)的第一输入端,控制单元的第三输出端连接高压开关单元(3)的第一输入端;控制单元用于向隔离单元(1)发出幅值范围不超过5V的低压脉冲信号,向高压脉冲单元(2)发出预先设定的第一控制信号,向高压开关单元(3)发出预先设定的第二控制信号。本发明可同时实现探头的一整行、一整列或多行多列阵元的控制,由此解决传统超声系统电路采用分立元件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

    一种与PEMFC联供的电渗再生吸附式制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75765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0485374.7

    申请日:2021-04-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PEMFC联供的电渗再生吸附式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吸附床、第二吸附床、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补水系统、热水箱、冷却塔、冷冻水箱、PEMFC系统和储气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电渗再生技术以及吸附式制冷系统与PEMFC系统联供技术,吸附式制冷系统利用PEMFC系统工作产生的余热运行,可快速形成电渗流,提升吸附剂再生速率,缩短解吸周期,提高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电解产生的副产物氢气可被燃料电池所吸收并由蓄电池储存利用,氧气可进入储气罐储存利用,达到节能环保,能源最大化利用的目的。

    一种基于4D打印的轮形移动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2247975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1190261.6

    申请日:2020-10-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移动机器人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4D打印的轮形移动机器人。该轮形移动机器人包括主体单元、驱动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主体单元包括第一圆形滚动体、第二圆形滚动体、控制单元安装体和驱动单元安装体,第一圆形滚动体与第二圆形滚动体对称设置构成轮形移动机器人的滚动外壳;控制单元安装体设置在滚动外壳的内部,同时驱动单元安装体设置在控制单元安装体的外侧;驱动单元包括预设数量的4D打印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其固定在驱动单元安装体的外侧。本发明无需额外的传感装置和驱动装置即可带动轮形移动机器人实现前、后翻滚,从而克服了传统移动机器人机械结构繁琐的缺点,具有结构简洁、控制简单、运动灵活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