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藻装置
    1.
    发明公开
    一种除藻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2960831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369828.4

    申请日:2021-04-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藻装置,属于河流、湖泊水体藻类治理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浮台;氧化还原装置,包括电极阳极和电极阴极;超声波发生器;太阳能发电装置。本发明提供的除藻装置,超声波发生器向水体内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利用机械力和空化效应产生的冲击波、高温高压、射流等,对藻细胞结构和功能及生物活性进行破坏,同时,超声波发生器围绕设置在氧化还原装置的外周,在超声波对水体产生空化反应时,产生高温高压的环境,使氧化还原装置中的电极阳极和电极阴极在对水体进行电解时,产生强氧化性物质,在抑制藻类生长的同时,可以对被超声波破坏后的藻细胞产生的离子进行氧化,避免被破坏后的藻细胞对水体产生污染。

    一种曝气潜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752326U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20158475.3

    申请日:2015-03-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Y02W10/18

    Abstract: 一种曝气潜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床体、曝气系统、进出水管道和保温系统;床体高度为1.0~1.3m,长宽比5~3:1,床体内部填充砾石、石灰石和/或钢渣,床体表层种植水生植物;曝气系统由曝气机、曝气计量装置和曝气器组成,曝气器设置在该床体底部,曝气器外部设置防护网;进水管位于床体宽边一端底部,出水管和放空管分别位于床体另一侧的宽边顶部和底部;床体侧壁设置夹层,夹层内安装保温棉和电伴热带。该装置采用底部曝气方式改善床体内部缺氧环境,可解决低温条件下湿地系统对CODCr和氨氮低去除率的问题。

    一种受污染河水的净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1971909U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20379268.1

    申请日:2020-03-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受污染河水的净化系统。一种受污染河水的净化系统,包括:人工池塘,由拦水坝和放水坝与河流两侧的河岸围成,放水坝设置在拦水坝的下游,拦水坝上设有进水口,放水坝上设有出水口,出水口处安装有调节闸门,人工池塘内设置有沉水植物;生态滤坝,设于拦水坝和放水坝之间的人工池塘内部,生态滤坝两端延伸至河流两侧的河岸内部。将受污染河水拦截到人工池塘内,将生态滤坝设置在人工池塘内,并在人工池塘内设置沉水植物,延长受污染河水在生态滤坝中的处理时间,同时利用调节闸门控制受污染河水存留在人工池塘内的时长,提高了生态滤坝的净水效率,改善了生态滤坝对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

    一种浮标水质监测设备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785506U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20209918.8

    申请日:2020-02-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质监测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浮标水质监测设备,其包括:上盖,顶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上盖侧面设置有显示模块和至少一个太阳能板;下盖,与所述上盖固定连接的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下方,所述下盖内设置有设备箱,所述下盖底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放置筒,所述放置筒内设置有传感器探头;所述太阳能板、所述显示模块、所述传感器探头与所述设备箱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投放方便等优点,与传统的浮标相比,本实用新型监测设备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安装简单、易搬运的特点,可实现实时和在线两种监测模式。

    一种应用于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吸附栅

    公开(公告)号:CN207738481U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721685443.4

    申请日:2017-12-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吸附栅,由多个吸附单元相互连接而成,该吸附单元由吸附材料装填网袋、填充开口拉锁、吸附材料和连接索扣构成;吸附材料装填网袋上具有填充开口,该填充开口上设置填充开口拉锁;吸附材料装填网袋内填充吸附材料;吸附材料装填网袋外周设置连接索扣,相邻吸附单元之间通过连接索扣相互连接。该应急吸附栅可进行模块化组合配置,应用形式灵活多样,可应用范围较广,且吸附材料能够实现回收处理,避免了污染物解吸后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