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公开(公告)号:CN104919619B
公开(公告)日:2017-07-18
申请号:CN201380070050.0
申请日:2013-01-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4 , B60K1/04 , B60K2001/0438 , B60Y2306/01 , H01M2/10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搭载结构(10),具有:蓄电池框架(20),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且经由多个第一结合部(40)而被结合固定在车身(12)上;电池(30),其经由多个第二结合部(50)而被结合固定在蓄电池框架(20)上;延展性部件(52、54),其被架设于第一结合部(40)与第二结合部(50)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098927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910912362.0
申请日:2019-09-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2D25/04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第一柱,其构成前柱的一部分,并且具有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的第一框架部件、和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的第二框架部件,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和所述第二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从而被形成为筒状;第二柱,其构成所述前柱的另一部分且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柱而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并且具有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的第三框架部件、和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的所述第四框架部件,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和所述第四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的方式,从而被形成为筒状;透明部件,其被架设在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之间,且从驾驶席侧进行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外部。
-
公开(公告)号:CN101801765B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0880108041.5
申请日:2008-09-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宫下敏也
Abstract: 弯曲部(34、36)形成在从头壁部(12)连续的第一垂直壁部(22)上,并且弯曲部(44、46)形成在从所述头壁部(12)连续的第二垂直壁部(26)上。在所述第一垂直壁部(22)侧的形成前后的线长差通过所述弯曲部(34、36)的突出量的和来抵消(即,吸收)。相似地,在所述第二垂直壁部(26)侧的形成前后的线长差通过所述弯曲部(44、46)的突出量的和来抵消(即,吸收)。结果,可防止或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垂直壁部(22)侧的拉应力和在所述第二垂直壁部(26)侧的压应力。
-
公开(公告)号:CN101568461A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880001364.4
申请日:2008-10-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宫下敏也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身构件的成形品(10),包括:第一渐变部(13),其绕在顶壁部(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弯曲,并且所述顶壁部(11)的宽度变化;以及第二渐变部(21,26),其中支架壁部(19)的宽度变化以便抵消所述顶壁部(11)的宽度在所述第一渐变部(13)上的变化。作为所述第一渐变部(13)和所述第二渐变部(21,26)之间的分界线的渐变部棱线(14,16)的形状在沿着所述顶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观察的平面图和沿着所述顶壁部的宽度方向所观察的侧视图中都实质上相同。
-
公开(公告)号:CN111098927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1910912362.0
申请日:2019-09-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2D25/04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第一柱,其构成前柱的一部分,并具有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且大致板状的第一框架部件和与第一框架部件对置设置的第二框架部件,第一框架部件和第二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被重叠焊接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被凸缘焊接,从而被形成为筒状;第二柱,其构成前柱的另一部分且相对于第一柱而隔开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并且具有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且大致板状的第三框架部件和与第三框架部件对置设置的第四框架部件,第三框架部件和第四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被重叠焊接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被凸缘焊接,从而被形成为筒状;透明部件,其被架设在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且能够从驾驶席侧目视确认车辆外部。
-
公开(公告)号:CN104919619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380070050.0
申请日:2013-01-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4 , B60K1/04 , B60K2001/0438 , B60Y2306/01 , H01M2/10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搭载结构(10),具有:蓄电池框架(20),其为纤维强化树脂制,且经由多个第一结合部(40)而被结合固定在车身(12)上;电池(30),其经由多个第二结合部(50)而被结合固定在蓄电池框架(20)上;延展性部件(52、54),其被架设于第一结合部(40)与第二结合部(50)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1801765A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880108041.5
申请日:2008-09-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宫下敏也
Abstract: 弯曲部(34、36)形成在从头壁部(12)连续的第一垂直壁部(22)上,并且弯曲部(44、46)形成在从所述头壁部(12)连续的第二垂直壁部(26)上。在所述第一垂直壁部(22)侧的形成前后的线长差通过所述弯曲部(34、36)的突出量的和来抵消(即,吸收)。相似地,在所述第二垂直壁部(26)侧的形成前后的线长差通过所述弯曲部(44、46)的突出量的和来抵消(即,吸收)。结果,可防止或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垂直壁部(22)侧的拉应力和在所述第二垂直壁部(26)侧的压应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158649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210540261.3
申请日:2012-12-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宫下敏也
IPC: B60R1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0R19/18 , B60R2019/182 , B62D21/1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中,隔板(34)形成为具有高强度并且安装至保险杠加强件(16)的突出部(16A)的后表面侧。当所述突出部(16A)由于车辆与受碰撞物体(50)的小的重叠碰撞而沿着前侧构件(12)朝向车身的后方变形时,隔板(34)这样定位: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隔板(34)更加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延伸而增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