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77497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210716495.2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史维峰 , 王瑞 , 杨文 , 王洪伟 , 张德强 , 关则彬 , 赵颖 , 柳青红 , 刘浩朋 , 袁碧懋 , 杨雪 , 罗浩 , 胡昊 , 王悉 , 孙运昌 , 朱力 , 杨琦 , 徐成伟 , 沈敬伟 , 匡建立 , 沙兰可 , 许占华 , 熊伟 , 陈双双 , 刘艳波 , 王昊 , 温桂玉 , 王文华 , 董学娟 , 邹易璋
IPC: H04L43/0852 , H04L41/14 , H04L4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输延迟时间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获取服务器逐帧传输的历史数据包所对应的历史时间间隔;将历史时间间隔输入至预设延迟预测模型,得到逐帧传输的当前数据包对应的预测时间间隔,预设延迟预测模型是基于样本历史时间间隔训练LSTM模型得到的模型;基于预测时间间隔、当前数据包对应的实际时间间隔和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时间间隔,输出传输延迟时间。以此结合逐帧传输方式降低数据发送延时,实现兼顾整个传输系统的实时性和带宽利用率的目的;无需发送端和客户端时间同步,提高了传输延迟测量的适用性;结合训练循环神经网络的方式,提高了预测时间间隔的精准度,也提高了传输延迟测量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96409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37531.5
申请日:2025-04-09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瑞 , 杨文 , 胡昊 , 马祯 , 程川 , 刘新宇 , 匡建立 , 温桂玉 , 冯爽 , 吴浩楠 , 罗浩 , 柳青红 , 杨雪 , 张德强 , 袁碧懋 , 李雪莹 , 刘静 , 董学娟 , 黄志敏 , 陈梦 , 郭鹏跃 , 栗文韬 , 蔡青 , 孙婷婷 , 张瀛丹 , 刘浩朋 , 陈双双 , 李玉龙 , 王宝田 , 许占华 , 李新雨 , 熊伟 , 杨礼 , 王昊 , 江珂
IPC: G06V20/52 , G06V10/25 , G06V10/764 , G06V10/44 , G06V10/82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V10/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异物入侵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属于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轨道的原始监测图像,对原始监测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目标轨道的监测图像;将目标轨道的监测图像输入至预先构建的异物检测模型,得到异物检测模型输出的目标轨道的异物检测结果;其中,异物检测模型是基于样本轨道的样本监测图像,以及样本轨道的异物检测结果标签进行训练得到的;其中,异物检测模型是基于YOLOv8网络进行改进得到的,异物检测模型包括轻量化主干网络、特征聚焦扩散金字塔网络和动态检测头网络。本发明能够提高异物检测的精度,实现对小尺度物体的准确检测,适用于复杂应用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27749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716495.2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史维峰 , 王瑞 , 杨文 , 王洪伟 , 张德强 , 关则彬 , 赵颖 , 柳青红 , 刘浩朋 , 袁碧懋 , 杨雪 , 罗浩 , 胡昊 , 王悉 , 孙运昌 , 朱力 , 杨琦 , 徐成伟 , 沈敬伟 , 匡建立 , 沙兰可 , 许占华 , 熊伟 , 陈双双 , 刘艳波 , 王昊 , 温桂玉 , 王文华 , 董学娟 , 邹易璋
IPC: H04L43/0852 , H04L41/14 , H04L4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输延迟时间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获取服务器逐帧传输的历史数据包所对应的历史时间间隔;将历史时间间隔输入至预设延迟预测模型,得到逐帧传输的当前数据包对应的预测时间间隔,预设延迟预测模型是基于样本历史时间间隔训练LSTM模型得到的模型;基于预测时间间隔、当前数据包对应的实际时间间隔和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时间间隔,输出传输延迟时间。以此结合逐帧传输方式降低数据发送延时,实现兼顾整个传输系统的实时性和带宽利用率的目的;无需发送端和客户端时间同步,提高了传输延迟测量的适用性;结合训练循环神经网络的方式,提高了预测时间间隔的精准度,也提高了传输延迟测量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96409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37529.8
申请日:2025-04-09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文 , 王瑞 , 胡昊 , 吴浩楠 , 温桂玉 , 匡建立 , 程川 , 刘新宇 , 杨雪 , 冯爽 , 罗浩 , 柳青红 , 杨琦 , 马祯 , 陈梦 , 张德强 , 李雪莹 , 董学娟 , 黄志敏 , 刘浩朋 , 陈双双 , 许占华 , 蔡青 , 孙婷婷 , 张瀛丹 , 王昊 , 武群 , 张泽洲 , 李根 , 尤嘉 , 黎悦韬 , 赵垒 , 郭志华
IPC: G06V20/52 , G06V40/10 , G06V10/44 , G06V10/77 , G06V10/80 , G06V10/764 , G06V10/25 , G06V10/82 , G06N3/045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人员检测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人员检测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轨道交通图像信息;将轨道交通图像信息输入至预设的图像处理模型进行处理,获取人员检测图像信息;图像处理模型包括特征提取网络、颈部网络以及动态检测头。在特征提取网络中,利用坐标注意力有效地提取小目标特征,提高对小目标的关注程度,同时通过动态检测头利用多种感知机制融合,提升对不同尺寸目标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小目标的感知识别性能,有利于及时发现小目标的人员,提高检测的实时性,并且亦有利于提高对小目标识别的成功率和准确率,更好地满足轨道交通场景下人员检测的功能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992463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437530.0
申请日:2025-04-09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文 , 王瑞 , 胡昊 , 冯爽 , 刘新宇 , 程川 , 温桂玉 , 匡建立 , 罗浩 , 柳青红 , 吴浩楠 , 马祯 , 杨雪 , 张德强 , 刘浩朋 , 张万鹏 , 傅荟瑾 , 陈梦 , 董学娟 , 李雪莹 , 黄志敏 , 许占华 , 沙兰可 , 陈双双 , 王昊 , 杨振华 , 刘静 , 孙婷婷 , 蔡青 , 张瀛丹 , 李玉龙
IPC: G06V20/52 , G06V40/10 , G06V10/82 , G06V10/44 , G06V10/25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499 , G06V10/80 , G06V10/52 , G06N3/04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目标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轨道作业人员安全穿戴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采集轨道作业施工现场的视频图像,并将其输入到经过预训练的安全穿戴检测模型中,对视频图像中的各作业人员的安全穿戴进行检测,得到各作业人员的安全穿戴的检测结果;其中,安全穿戴检测模型是以具有级联分组注意力机制的内存高效视觉转换器作为实时目标检测器模型的主干网络,并以ADown降采样层作为实时目标检测器模型的降采样层构建得到的。通过构建的安全穿戴检测模型,提高了对作业人员安全穿戴的检测效率和检测效果,可以满足轨道交通场景对作业人员安全穿戴情况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需求,减少了管理人员安全巡查的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559545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589836.X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史维峰 , 郭战伟 , 沈鹍 , 代明睿 , 胡昊 , 杨涛存 , 刘新宇 , 温桂玉 , 匡建立 , 罗浩 , 程川 , 毛岩松 , 柳青红 , 马祯 , 尤嘉 , 张万鹏 , 傅荟瑾 , 郭鹏跃 , 董学娟 , 王昊 , 黄志敏 , 王东妍 , 吴浩楠 , 冯爽 , 李雪莹 , 杨琦 , 杨雪 , 张德强 , 沈敬伟 , 刘静 , 陈双双 , 黎悦韬 , 刘浩朋 , 袁碧懋 , 陈梦 , 蔡青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识别领域,提供了一种面向铁路线路危情的视频图像内容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云端服务器接收报警消息,根据报警消息获取报警图像;对报警图像进行检测,得到云端检测结果;将云端检测结果与边端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确定对比结果;边端检测结果和报警图像通过边端设备对铁路线路的视频流进行检测得到,报警图像为带有异常目标的图像;汇总多个对比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最终报警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铁路线路危情检测准确性低的缺陷,实现了高效准确的铁路线路危情视频图像内容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5407430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110587652.X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1W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雨量传感器的校验装置,雨量传感器的校验装置包括壳体和激励组件,壳体设有安装腔和检测腔,检测腔用于放置雨量传感器,激励组件包括探针、弹性件和驱动机构,探针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检测腔内,弹性件分别与探针和壳体配合,弹性件的弹力使得探针抵靠在雨量传感器的感应区域,至少部分驱动机构设置在安装腔内,驱动机构用于按照预设模式激励探针,以使探针按照预设模式击打感应区域。该雨量传感器的校验装置实现了在现场对雨量传感器是否需要返厂的快速筛选,从而缩短了雨量传感器的检测周期,降低了雨量传感器的检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14586074U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21162717.8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的雨量采集设备的核查装置,该高速铁路的雨量采集设备的核查装置包括壳体和激励组件,壳体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安装腔和检测腔,检测腔用于放置雨量采集设备,激励组件包括探针、弹性件和驱动机构,探针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检测腔内,弹性件分别与探针和壳体配合,弹性件的弹力使得探针抵靠在雨量采集设备的感应区域,至少部分驱动机构设置在安装腔内,驱动机构用于按照预设模式激励探针,以使探针按照预设模式击打感应区域。该核查装置实现了在现场对雨量采集设备是否需要返厂的快速筛选,从而缩短了雨量采集设备的检测周期,降低了雨量采集设备的检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298377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0483604.X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瑞 , 杨文 , 马祯 , 张万鹏 , 胡昊 , 陈中雷 , 杨琦 , 康剑 , 杨雪 , 张德强 , 陈梦 , 蔡青 , 郭志华 , 赵垒 , 张瀛丹 , 栗文韬 , 白国帅 , 李超 , 龚建康 , 黄健 , 郭星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视频联合采集的周界入侵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方法包括:通过感光器采集第一监控区域的环境亮度信息,对第一红外成像集合与第一监测图像集合进行独立识别,获得入侵对象分布坐标,并结合环境亮度信息激活红外云台成像仪阵列或双目云台摄像机阵列锁定入侵对象进行联合追踪,获得入侵对象移动坐标序列,执行入侵行为识别通道的训练,生成入侵行为触发概率,当入侵行为触发概率满足触发概率阈值时,将入侵行为识别结果和入侵对象实时坐标发送至周界入侵管理终端,解决了传统的周界入侵识别,难以实现多机位联合评估,导致识别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基于可见光与红外视频联合采集提高周界入侵识别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259303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483630.2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nventor: 傅荟瑾 , 王瑞 , 胡昊 , 张万鹏 , 马祯 , 林峰 , 杨雪 , 尤嘉 , 沈敬伟 , 杨琦 , 张彬 , 陈梦 , 孙婷婷 , 杨振华 , 栗文韬 , 白国帅 , 邓永刚 , 郭星宇 , 张秀峰 , 江珂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激光雷达探测的周界入侵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铁路安全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读取预设激光雷达的探测约束条件;得到雷达布设位置,按照雷达布设位置在预定铁路周界区域设置预设激光雷达;获得背景点云数据集,并构建第一基准坐标系;生成周界探测点云数据集;得到实时入侵点云数据;获得多个点云聚集数据;调用入侵特征画像数据库进行入侵特征匹配,获得周界入侵识别结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于激光雷达的在恶劣环境下的去噪处理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对于恶劣环境的抗干扰性能不足,周界入侵识别准确度不足的技术问题,达到有效提升激光雷达在恶劣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能,进而提升探测精度和周界入侵识别准确度的技术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