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04840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0573761.X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低轨轨道协同对低轨目标探测及成像的卫星系统及方法,卫星系统包含了三颗太阳同步轨道的侦察卫星,其轨道高度为600km,800km,1000km。卫星搭载具备光学成像能力及探测能力的相机载荷。卫星具备掠飞成像、绕飞成像及联合探测定位模式三种工作模式。优点在于可以对500~1100km轨道高度范围内的卫星进行实时多角度探测,提供目标的高精度的定位与定轨;以及进行高频率的掠飞成像,且最小成像距离近(小于等于100km),成像效果好,具备多观测角度。可以对500~1100km轨道高度范围内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快速形成绕飞成像构型,对目标进行绕飞成像。
-
公开(公告)号:CN117664144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311398211.0
申请日:2023-10-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空间异面目标交会成像的最优交线点的方法,根据空间交会成像任务需求,考虑主动航天器姿态以及载荷约束,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交线点参数,并基于聚类算法筛选出最优的交线点参数;所述交线点参数的定义为主动航天器与目标卫星在交线点的高度差和相位差。
-
公开(公告)号:CN11766414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398211.0
申请日:2023-10-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空间异面目标交会成像的最优交线点的方法,根据空间交会成像任务需求,考虑主动航天器姿态以及载荷约束,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交线点参数,并基于聚类算法筛选出最优的交线点参数;所述交线点参数的定义为主动航天器与目标卫星在交线点的高度差和相位差。
-
公开(公告)号:CN11750864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390289.8
申请日:2023-10-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B64G1/24
Abstract: 本专利公开了考虑误差收敛和碰撞预警的异面目标多脉冲交会分解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根据交会时间精度要求,给出多脉冲控制量分配满足条件;步骤二、考虑碰撞预警的处理时间和任务要求,给出可行的控制间隔和控制量分配策略;步骤三、根据任务所需的单脉冲控制速度增量以及航天器单次控制约束,给出多脉冲控制次数。能够充分考虑交会精度和碰撞预警,给出单脉冲速度增量到多脉冲控制的分解策略,包括控制次数、控制间隔以及每次控制的控制量分配,给出切实可行的多脉冲分解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619813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111092844.X
申请日:2021-09-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轨空间碎片快速遍历天基光学观测系统及方法,包括:低轨观测卫星,被配置为在近地轨道对0度纬度的地球同步带进行观测,以协同配合对第一经度范围的地球同步带进行观测;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观测卫星,被配置为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上对0度纬度第二经度范围的地球同步带进行观测;其中,第一经度范围的中心点与逆光盲区相背,第二经度范围包括逆光盲区。
-
公开(公告)号:CN110954087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1292909.8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覆盖率的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系统,包括:控制台,其被配置为执行下列动作:确定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其中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的切点被确定为使得所述切点和地球球心的连线与该卫星和地球球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为 其中N为观测卫星的数目;根据切点确定观测卫星的轨道高度;以及确定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上边缘;以及N个观测卫星,其中每个观测卫星分别处于所确定的轨道高度,其中每个观测卫星具有多个望远镜,其被定向为具有由所述观测上边缘和观测下边缘构成的相应视野。通过本发明,可以显著提高观测星座的覆盖率,同时还可以降低观测卫星的望远镜载荷量,从而提高观测可靠性并降低观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44256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0213426.9
申请日:2024-02-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G06F30/20 , G06F17/10 , G06F111/0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对低多星观测任务规划设计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明确低对低多星观测任务系统中目标星座轨道部署相关参数,所述目标星座轨道部署相关参数具体包括:目标星座轨道高度HTar,目标星座轨道倾角iTar,目标星座轨道面数PTar和目标星座同一轨道面卫星颗数NTar值;步骤2)参考目标星座轨道高度分布特点确定监测卫星的轨道高度;步骤3)结合目标星座轨道部署相关参数和任务时间要求确定监测卫星系统需要部署的轨道面数以及每面监测卫星数量;步骤4)根据给出的特定任务,分析任务需求,提出单颗卫星对多颗卫星的任务规划策略;步骤5)完成多颗卫星对多目标仿真分析,给出低对低多星观测任务结果。该方法将机动变轨和自然交会两种技术相结合,成功解决了单对单目标异面掠飞自主任务规划算法在工程实际使用中存在成像窗口窄的问题,且最终实现了低耗、高效的多目标观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60484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573761.X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低轨轨道协同对低轨目标探测及成像的卫星系统及方法,卫星系统包含了三颗太阳同步轨道的侦察卫星,其轨道高度为600km,800km,1000km。卫星搭载具备光学成像能力及探测能力的相机载荷。卫星具备掠飞成像、绕飞成像及联合探测定位模式三种工作模式。优点在于可以对500~1100km轨道高度范围内的卫星进行实时多角度探测,提供目标的高精度的定位与定轨;以及进行高频率的掠飞成像,且最小成像距离近(小于等于100km),成像效果好,具备多观测角度。可以对500~1100km轨道高度范围内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快速形成绕飞成像构型,对目标进行绕飞成像。
-
公开(公告)号:CN11849478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413800.X
申请日:2024-04-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星载高精度转台指向实时连续引导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卫星平台、二维转台和载荷相机,其中二维转台一端固定在卫星平台上,另一端与载荷相机连接,二维转台通过方位转动、俯仰转动带动载荷相机指向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卫星在轨状态初始值;步骤S2,对卫星做位置外推计算;步骤S3,计算轨道插值;步骤S4,对卫星做姿态外推计算;步骤S5,计算转台实时指向。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实时根据卫星的姿态和目标的位置,实时计算指向,屏蔽地面预测偏差和卫星转台转动过程带来的控制耦合误差,因此可以抑制干扰,指向精度高,支持动态协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3108776B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010818642.8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覆盖率的空间目标观测方法,包括:将N个观测卫星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圆周之上;其中所述N个观测卫星在同一轨道面上运行,并且所述N个观测卫星的视野彼此相接以构成围绕地球的观测环带;其中由所述N个观测卫星中的第一观测卫星在第一观测卫星的第一视野中观测空间目标,并且由所述N个观测卫星中的与第一观测卫星相邻的第二卫星在第二观测卫星的第二视野中观测空间目标,其中第一视野覆盖未被第二视野覆盖的空间的一部分,并且第二视野覆盖未被第一视野覆盖的空间的一部分。通过本发明,可以显著提高观测星座的覆盖率,同时还可以降低观测卫星的望远镜载荷量,从而提高观测可靠性并降低观测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