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3740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891890.X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F16F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咬合式金属片减振器,其包括咬合座及金属片,其中咬合座为环状,且包括底座以及咬合齿,其中咬合齿周向均匀地分布于底座的第一表面,金属片设置于两个相对设置的咬合座之间,其中两个咬合座的咬合齿分别与金属片的相对的两个表面接触,且金属片为环状。形变金属片通过两组咬合座固定在中部,通过咬合座的相对挤压动作迫使金属片发生拉伸形变,间接实现利用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实现减振吸能的功能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131920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0115997.4
申请日:2021-02-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IPC: H04B7/185 , H04B17/39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卫星数传链路传输系统,包括:天线三维模型及主要功能指标数据库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现有卫星天线构建并存储天线三维模型,以及获取并存储天线三维模型的主要功能指标;天线链路计算功能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数传系统配置和天线三维模型的主要功能指标,计算系统星地链路的误码率;数据评估功能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系统星地链路的误码率对数据流进行处理,得出卫星数传链路故障评估结果,包括链路有效时间计算功能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星地距离、通信距离、链路时间和数据有效传输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619813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111092844.X
申请日:2021-09-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轨空间碎片快速遍历天基光学观测系统及方法,包括:低轨观测卫星,被配置为在近地轨道对0度纬度的地球同步带进行观测,以协同配合对第一经度范围的地球同步带进行观测;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观测卫星,被配置为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上对0度纬度第二经度范围的地球同步带进行观测;其中,第一经度范围的中心点与逆光盲区相背,第二经度范围包括逆光盲区。
-
公开(公告)号:CN110954087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1292909.8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覆盖率的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系统,包括:控制台,其被配置为执行下列动作:确定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其中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的切点被确定为使得所述切点和地球球心的连线与该卫星和地球球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为 其中N为观测卫星的数目;根据切点确定观测卫星的轨道高度;以及确定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上边缘;以及N个观测卫星,其中每个观测卫星分别处于所确定的轨道高度,其中每个观测卫星具有多个望远镜,其被定向为具有由所述观测上边缘和观测下边缘构成的相应视野。通过本发明,可以显著提高观测星座的覆盖率,同时还可以降低观测卫星的望远镜载荷量,从而提高观测可靠性并降低观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08093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131159.6
申请日:2023-0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紧凑式子母星结构,包括:母星(500)和子星(300),其中,母星(500)包括外侧面的母星承力筒(502),母星承力筒(502)的上方连接母星顶板(503),母星承力筒(502)的下方连接母星底板(501);母星承力筒(502)的外侧面连接若干子星(300),每一个子星(300)都通过一个分离机构(400)连接到母星承力筒(502)。本发明卫星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结构重量占比低,子星(300)安装高度低,传力路径简洁高效,有助于优化子星(300)的搭载力学环境,子星(300)相互间距沿分离方向呈扇形扩大,子星(300)分离相互碰撞风险低。
-
公开(公告)号:CN112083445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0960707.2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观测卫星的数目的方法,包括:确定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观测卫星的数目N;确定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其中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的切点被确定为使得所述切点和地球球心的连线与该观测卫星和地球球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为根据每个观测卫星的所确定的切点确定该观测卫星的轨道高度;确定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上边缘;以及由每个观测卫星在由所述观测上边缘和观测下边缘构成的视野中观测空间目标。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相应的观测星座,根据观测距离和观测角度确定观测卫星的光学望远镜的载荷。显著提高观测星座的覆盖率,同时还可以降低观测卫星的望远镜载荷量,从而提高观测可靠性并降低观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1609857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483246.4
申请日:2020-06-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间碎片定轨遍历观测方法及系统,通过控制布置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卫星+Y轴方向安装的相机绕+Z轴转动,实现从起始偏转角到结束偏转角的“大范围扫描”,进而实现同步带空间碎片定轨遍历观测,在观测过程中,通过实时计算,控制卫星绕卫星本体+X轴转动的角度,以保证相机的视轴始终垂直于指定纬度的地球同步带。
-
公开(公告)号:CN110954087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911292909.8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覆盖率的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系统,包括:控制台,其被配置为执行下列动作:确定用于观测空间目标的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其中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下边缘的切点被确定为使得所述切点和地球球心的连线与该卫星和地球球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为其中N为观测卫星的数目;根据切点确定观测卫星的轨道高度;以及确定每个观测卫星的观测上边缘;以及N个观测卫星,其中每个观测卫星分别处于所确定的轨道高度,其中每个观测卫星具有多个望远镜,其被定向为具有由所述观测上边缘和观测下边缘构成的相应视野。通过本发明,可以显著提高观测星座的覆盖率,同时还可以降低观测卫星的望远镜载荷量,从而提高观测可靠性并降低观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82585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190533.9
申请日:2025-0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金属蜂窝结构的环形减振器,其包括缓冲模块以及金属板,其中缓冲模块为环形,且包括蜂窝结构,该蜂窝结构沿环形减振器的中心轴方向设置,且其密度根据环形减振器所需的低通滤波阈值及压溃空间确定,金属板设置于缓冲模块的两端,且覆盖蜂窝结构的端面。环形结构可减小局部应力,优化系统的受力均匀度,而蜂窝结构,一方面可以降低减振器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其仅在指定冲击能量阈值以上才会发生压溃变形产生作用,极大地保留了初始动能,进而可提高整体系统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66485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951411.9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二级减振的抗大冲击飞行器结构,包括:飞行器结构本体,其内部设置有多个星内单机;多个第一级减振器,其套设在所述飞行器结构本体上,且被配置为通过自身压缩形变来削减所述飞行器结构本体受到的冲击过载力;多个第二级减振器,其设置在所述多个星内单机与所述飞行器结构本体之间,进一步削减所述星内单机受到的冲击过载力;以及驱动部件,其与所述第一级减振器紧密接触,且被配置为承受冲击过载力,并将冲击过载力传递给所述第一级减振器。本发明的抗大冲击飞行器结构中设置有第一级减振器和第二级减振器,通过二级复合减振可实现时域近万g级冲击的大衰减比减振,保护飞行器单机的正常工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