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反应堆联合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026239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961700.5

    申请日:2018-0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K27/00 F01D15/10 F03G6/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联合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回路、第二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上设有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所述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经过第一循环回路上循环管道传入到热交换器内,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上设有太阳能集热模块和蒸汽发生器,所述第二循环回路将太阳能集热模块和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传递到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所述蒸汽运送到第三循环回路上的蒸汽推动汽轮机,所述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将核反应堆与太阳能光热发电相结合,形成核反应堆联合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解决了太阳能光热夜晚不能发电以及因此引起的机组频繁启停问题,提高了太阳能光热发电的稳定性。

    一种深海核电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122623A

    公开(公告)日:2018-06-05

    申请号:CN201711414720.2

    申请日:2017-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核电装置,包括反应堆、热电转换模块、二回路、二回路驱动泵、流道夹层、压力腔和辅助系统组成。其中,所述的热电转换模块为静态热电转换模块,将反应堆提供热量转化为电能,废热通过二回路经压力腔排放至深海环境中。本发明无动部件,可突破传统核电装置的连续运行限制;静态热电转换系统与反应堆直接换热,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

    公开(公告)号:CN105590658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511023390.5

    申请日:2015-12-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它由燃料棒、中子管、冷却剂、包壳管、反射层、屏蔽层等成份构成。将中子管作为次临界微堆运行的中子源,均匀、分散布置在次临界堆芯内,从设计上主动展平了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分布。堆芯内每根中子管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中子量连续可调,使得反应堆内各处功率连续可调,实现堆芯各处输出功率的主动控制。事故工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断中子管电源,完成停堆,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以上优点,使得反应堆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反应堆几何尺寸的微型化和机动性的提高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种用于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的控制棒

    公开(公告)号:CN103236276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139282.9

    申请日:2013-04-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5 Y02E30/39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的控制棒,属于核反应堆领域,控制棒是控制棒组件的一部分,与燃料组件等一起插入反应堆的芯部,控制反应性。这种控制棒包括:(1)高密度中子吸收体,(2)空隙,(3)包壳。本发明中提出的控制棒在满足铅铋/铅冷却反应堆反应性控制能力基础上,克服了传统的控制棒在铅铋/铅冷却剂环境中由于密度过小,而不能在事故状态下依靠重力下落和在反应堆换料操作时稳定停留在堆芯中的问题。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便于维修。

    一种次临界行波堆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766591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38505.9

    申请日:2018-06-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次临界行波堆,该次临界行波堆包括:气动磁镜(GDT)中子源子系统、能量产生子系统和能量输出子系统。GDT中子源子系统,用于发生聚变反应,基于聚变反应产生高能中子,高能中子驱动能量产生子系统。能量产生子系统与GDT中子源子系统相连,基于高能中子驱动能量产生子系统在次临界状态下发生链式反应并增殖,并基于高能中子驱动能量产生子系统进行燃烧增殖,产生能量,将能量传输至能量输出子系统。能量输出子系统与能量产生子系统相连,用于将接收到的能量输出。利用该GDT中子源参数调整来维持行波堆在次临界状态下自持增殖燃烧,以实现在降低行波堆所必须的高燃耗和高辐照需求的基础上,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反应堆安全性的目的。

    一种用于聚变裂变混合堆的包层燃料管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37548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510083715.2

    申请日:2015-02-16

    Abstract: 一种用于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新型包层燃料管理方法,包括一定数量的内包层模块、外包层模块、屏蔽模块、环形屏蔽层、径向滑轨及环向滑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转换组成,以期达到有效提高包层的整体燃耗性能。所述的内外包层模块沿径向布置,外包层模块安装在内包层模块之后;所述的屏蔽模块填补包层模块间的空隙,环状屏蔽层布置在最外层;混合堆运行一段时间后,将燃耗较低的外包层模块通过径向及环向滑轨替换到燃耗较高的内包层模块,然后再补充新的外包层模块,实现聚变裂变混合堆的包层燃料管理。与现有的混合堆包层相比,本发明采用双层包层,内外包层模块能够进行空间转换,可有效提高包层整体的燃耗,从而提高混合堆的经济性。

    一种用于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的控制棒

    公开(公告)号:CN103236276B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310139282.9

    申请日:2013-04-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5 Y02E30/39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的控制棒,属于核反应堆领域,控制棒是控制棒组件的一部分,与燃料组件等一起插入反应堆的芯部,控制反应性。这种控制棒包括:(1)高密度中子吸收体,(2)空隙(,3)包壳。本发明中提出的控制棒在满足铅铋/铅冷却反应堆反应性控制能力基础上,克服了传统的控制棒在铅铋/铅冷却剂环境中由于密度过小,而不能在事故状态下依靠重力下落和在反应堆换料操作时稳定停留在堆芯中的问题。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便于维修。

    一种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的事故氚源项反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44996B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710074214.7

    申请日:2017-0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的事故氚源项反演方法,属于辐射防护领域。它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氚动态大气弥散模型、多层次多类型土壤迁移模型和动态植物代谢模型;耦合源项反演算法,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对事故工况下的氚释放源项进行反演。该方法利用了植物氚的易收集和监测的优点,解决了传统方法中采用大气弥散模型来反演氚事故源项存在的气态氚(HTO/HT)在线监测技术上的障碍,为聚变堆氚事故后的辐射防护和相关应急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对聚变堆的氚事故应急准备和聚变堆安全系统设计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