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077750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210593353.8
申请日:2012-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单层导向管实现远程更换的聚变堆液态氚增殖剂包层模块,它包括第一壁,第一壁内布满平行的第一壁氦气流道,第一壁氦气流道出口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第一壁的正面设有预留孔,单层导向管穿过无隔板阻挡的“U”形氚增殖区垂直于第一壁的正面安装在预留孔上,单层导向管的一端端面与第一壁氦气流道的后壁平齐,单层导向管的另一端固定在内部背板上,单层导向管远离预留孔的一端管口设有密封板,单层导向管包括带支管的单层导向管和带通气孔的单层导向管,支管和通气孔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本发明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易加工制造等优点,可用于核聚变装置中。
-
公开(公告)号:CN103903652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146982.5
申请日:2014-04-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2 ,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模块化氚增殖包层系统,包括氚增殖包层和支撑结构。氚增殖包层采用模块化设计,为长方体结构。支撑结构有矩形和楔形,矩形支撑结构布置在氚增殖包层的背部,楔形支撑结构布置在氚增殖包层的四周。矩形支撑结构由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构成矩形中空盒体,盒体空腔填充石墨,石墨内部设有圆形管道,管道内部填充高压氦气。楔形支撑结构由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构成楔形中空盒体,盒体空腔填充石墨,石墨内部设有圆形管道,管道内部填充高压氦气。矩形支撑结构垂直方向预留圆形通道,布置氚增殖包层冷却剂管道。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拆卸方便,用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
-
公开(公告)号:CN103077750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210593353.8
申请日:2012-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单层导向管实现远程更换的聚变堆液态氚增殖剂包层模块,它包括第一壁,第一壁内布满平行的第一壁氦气流道,第一壁氦气流道出口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第一壁的正面设有预留孔,单层导向管穿过无隔板阻挡的“U”形氚增殖区垂直于第一壁的正面安装在预留孔上,单层导向管的一端端面与第一壁氦气流道的后壁平齐,单层导向管的另一端固定在内部背板上,单层导向管远离预留孔的一端管口设有密封板,单层导向管包括带支管的单层导向管和带通气孔的单层导向管,支管和通气孔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本发明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易加工制造等优点,可用于核聚变装置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047232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304910.3
申请日:2015-06-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层式堆芯结构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装置,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燃料组件改设计为燃料包层,并将外中子源与堆芯部分隔离。外中子源靶和燃料包层分别使用独自的回路进行冷却,这样,靶可以使用与燃料不同的冷却剂进行冷却,增加了设计灵活性。所有的燃料包层都共用电磁泵和换热器,另有一套系统备用。燃料包层冷却回路使用同心管相连,以减少管道布置。所有燃料包层和外中子源都放置在保护容器内,可以实现多重屏障。同时在保护容器内,包层外填充惰性气体,正常工况下可以通过惰性气体压力判断包层破口情况,事故工况下还可以直接填充冷却剂以实现停堆余热排出。控制棒系统根据需要布置在燃料包层的间隙。
-
公开(公告)号:CN105405471B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510968390.6
申请日:2015-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变用低电导率液态氚增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氚增殖剂为液态基体与弥散颗粒组成的混合物,电导率区间在1‑106s/m,按体积百分数,氚增殖剂包含如下组分:液态增殖剂基体60%‑99.99%,弥散颗粒0.01%‑40%,弥散颗粒材质采用碳化硅、或三氧化二铝、或氧化铍、或二氧化硅、或氧化铒、或硅酸锂、或正硅酸锂、或钛酸锂、或氧化锂、或偏铝酸锂、或锆酸锂、或上述二者或多者混合。其制备方法是:在带气氛保护的高温炉中,通过机械搅拌,将煅烧后的弥散颗粒分散于液态金属中。本发明氚增殖剂在保证良好氚增殖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电导率,增强热导率,从而显著的降低液态金属氚增殖剂在强磁场下的磁流体动力学压降(MHD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6844996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74214.7
申请日:2017-0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的事故氚源项反演方法,属于辐射防护领域。它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氚动态大气弥散模型、多层次多类型土壤迁移模型和动态植物代谢模型;耦合源项反演算法,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对事故工况下的氚释放源项进行反演。该方法利用了植物氚的易收集和监测的优点,解决了传统方法中采用大气弥散模型来反演氚事故源项存在的气态氚(HTO/HT)在线监测技术上的障碍,为聚变堆氚事故后的辐射防护和相关应急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对聚变堆的氚事故应急准备和聚变堆安全系统设计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409108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410789127.6
申请日:2014-1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磁约束聚变反应堆的双层流液态第一壁包层,其结构包括真空室,真空室顶部液态金属喷入管,带有螺旋绝缘流道结构的外包层背壁,内包层背壁,底部液态金属排出结构。本发明针对液态第一壁在聚变堆中应用所面临的MHD效应、薄化效应等问题,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对于内包层,入口喷管从真空室顶部沿内包层背壁向下喷入液态金属。对于外包层,将液态金属沿真空室环向喷入,液态金属依靠自身惯性产生的离心力紧贴外包层背壁向下流动,并淹没设置在外包层背壁上的绝缘螺旋流道,从而形成绝缘流道内的环向流动与流道外部的自由表面流。液态金属最终流入底部液态金属排出结构,用于热量传递、氚提取、再循环,可有效减小MHD效应、薄化效应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405471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10968390.6
申请日:2015-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B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变用低电导率液态氚增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氚增殖剂为液态基体与弥散颗粒组成的混合物,电导率区间在1-106s/m,按体积百分数,氚增殖剂包含如下组分:液态增殖剂基体60%-99.99%,弥散颗粒0.01%-40%,弥散颗粒材质采用碳化硅、或三氧化二铝、或氧化铍、或二氧化硅、或氧化铒、或硅酸锂、或正硅酸锂、或钛酸锂、或氧化锂、或偏铝酸锂、或锆酸锂、或上述二者或多者混合。其制备方法是:在带气氛保护的高温炉中,通过机械搅拌,将煅烧后的弥散颗粒分散于液态金属中。本发明氚增殖剂在保证良好氚增殖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电导率,增强热导率,从而显著的降低液态金属氚增殖剂在强磁场下的磁流体动力学压降(MHD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4458108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764117.7
申请日:2014-1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01L13/0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强磁场下液态金属管道流磁流体压降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中液态金属在钢管内流动,磁场方向垂直于流动方向,则在钢管的两侧将产生电动势,可以在钢管两侧安装电势探针进行测量。测得的电势差理论计算后直接获得管道该处的压力梯度信息。当沿着管道方向磁场和管道均不变化时,压力梯度保持恒定,则管道出入口压降直接由压力梯度乘以管道长度获得。对于圆形管道,压力梯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式独立于管道内液态金属的物性参数和流速,只依赖于管道尺寸及物性参数和磁场的参数,所以仅通过测量管壁两侧电势差即可完成各种流动工况的压降测量。该方法不侵入流体进行测量,不干扰流体流动,可承受超高温流体,测量方便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4409108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789127.6
申请日:2014-12-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8 , G21B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磁约束聚变反应堆的双层流液态第一壁包层,其结构包括真空室,真空室顶部液态金属喷入管,带有螺旋绝缘流道结构的外包层背壁,内包层背壁,底部液态金属排出结构。本发明针对液态第一壁在聚变堆中应用所面临的MHD效应、薄化效应等问题,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对于内包层,入口喷管从真空室顶部沿内包层背壁向下喷入液态金属。对于外包层,将液态金属沿真空室环向喷入,液态金属依靠自身惯性产生的离心力紧贴外包层背壁向下流动,并淹没设置在在外包层背壁上的绝缘螺旋流道,从而形成绝缘流道内的环向流动与流道外部的自由表面流。液态金属最终流入底部液态金属排出结构,用于热量传递、氚提取、再循环,可有效减小MHD效应、薄化效应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