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90658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511023390.5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它由燃料棒、中子管、冷却剂、包壳管、反射层、屏蔽层等成份构成。将中子管作为次临界微堆运行的中子源,均匀、分散布置在次临界堆芯内,从设计上主动展平了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分布。堆芯内每根中子管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中子量连续可调,使得反应堆内各处功率连续可调,实现堆芯各处输出功率的主动控制。事故工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断中子管电源,完成停堆,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以上优点,使得反应堆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反应堆几何尺寸的微型化和机动性的提高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077750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210593353.8
申请日:2012-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单层导向管实现远程更换的聚变堆液态氚增殖剂包层模块,它包括第一壁,第一壁内布满平行的第一壁氦气流道,第一壁氦气流道出口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第一壁的正面设有预留孔,单层导向管穿过无隔板阻挡的“U”形氚增殖区垂直于第一壁的正面安装在预留孔上,单层导向管的一端端面与第一壁氦气流道的后壁平齐,单层导向管的另一端固定在内部背板上,单层导向管远离预留孔的一端管口设有密封板,单层导向管包括带支管的单层导向管和带通气孔的单层导向管,支管和通气孔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本发明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易加工制造等优点,可用于核聚变装置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047232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510304910.3
申请日:2015-06-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层式堆芯结构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装置,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燃料组件改设计为燃料包层,并将外中子源与堆芯部分隔离。外中子源靶和燃料包层分别使用独自的回路进行冷却,这样,靶可以使用与燃料不同的冷却剂进行冷却,增加了设计灵活性。所有的燃料包层都共用电磁泵和换热器,另有一套系统备用。燃料包层冷却回路使用同心管相连,以减少管道布置。所有燃料包层和外中子源都放置在保护容器内,可以实现多重屏障。同时在保护容器内,包层外填充惰性气体,正常工况下可以通过惰性气体压力判断包层破口情况,事故工况下还可以直接填充冷却剂以实现停堆余热排出。控制棒系统根据需要布置在燃料包层的间隙。
-
公开(公告)号:CN103903652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10146982.5
申请日:2014-04-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2 ,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小模块化氚增殖包层系统,包括氚增殖包层和支撑结构。氚增殖包层采用模块化设计,为长方体结构。支撑结构有矩形和楔形,矩形支撑结构布置在氚增殖包层的背部,楔形支撑结构布置在氚增殖包层的四周。矩形支撑结构由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构成矩形中空盒体,盒体空腔填充石墨,石墨内部设有圆形管道,管道内部填充高压氦气。楔形支撑结构由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构成楔形中空盒体,盒体空腔填充石墨,石墨内部设有圆形管道,管道内部填充高压氦气。矩形支撑结构垂直方向预留圆形通道,布置氚增殖包层冷却剂管道。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拆卸方便,用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
-
公开(公告)号:CN103903652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146982.5
申请日:2014-04-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2 ,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模块化氚增殖包层系统,包括氚增殖包层和支撑结构。氚增殖包层采用模块化设计,为长方体结构。支撑结构有矩形和楔形,矩形支撑结构布置在氚增殖包层的背部,楔形支撑结构布置在氚增殖包层的四周。矩形支撑结构由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构成矩形中空盒体,盒体空腔填充石墨,石墨内部设有圆形管道,管道内部填充高压氦气。楔形支撑结构由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构成楔形中空盒体,盒体空腔填充石墨,石墨内部设有圆形管道,管道内部填充高压氦气。矩形支撑结构垂直方向预留圆形通道,布置氚增殖包层冷却剂管道。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拆卸方便,用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
-
公开(公告)号:CN103077750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210593353.8
申请日:2012-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B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单层导向管实现远程更换的聚变堆液态氚增殖剂包层模块,它包括第一壁,第一壁内布满平行的第一壁氦气流道,第一壁氦气流道出口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第一壁的正面设有预留孔,单层导向管穿过无隔板阻挡的“U”形氚增殖区垂直于第一壁的正面安装在预留孔上,单层导向管的一端端面与第一壁氦气流道的后壁平齐,单层导向管的另一端固定在内部背板上,单层导向管远离预留孔的一端管口设有密封板,单层导向管包括带支管的单层导向管和带通气孔的单层导向管,支管和通气孔与第二级氦气联箱连通。本发明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易加工制造等优点,可用于核聚变装置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225715B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510532463.7
申请日:2015-08-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D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斯特林循环的行李箱式核能发电装置,包括:堆芯,控制鼓驱动机构,斯特林直线发电机,余热废热排出装置,电压调节器,电力输出装置以及壳体。该装置通过将直线斯特林发动机的热腔置于堆芯燃料中心,加热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内热腔工质带走堆芯热量;经过加热后的工质推动斯特林发动机做功,再驱动斯特林发动机热腔和冷腔之间的直线反复运动,连杆的运动带动直线发电机进行发电。堆芯产生的废热通过热管导出与布置在外面的热管散热板连接,通过热管散热板进行散热,布置在热管散热板上的外电源驱动风扇可以增加对流散热。该发明利用核能能够更持久,更稳定为斯特林热腔提供热源,系统可以长期运行,性能可靠,体积小,质量轻,可移动性能强,功率质量比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590658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511023390.5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它由燃料棒、中子管、冷却剂、包壳管、反射层、屏蔽层等成份构成。将中子管作为次临界微堆运行的中子源,均匀、分散布置在次临界堆芯内,从设计上主动展平了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分布。堆芯内每根中子管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中子量连续可调,使得反应堆内各处功率连续可调,实现堆芯各处输出功率的主动控制。事故工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断中子管电源,完成停堆,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以上优点,使得反应堆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反应堆几何尺寸的微型化和机动性的提高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225715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532463.7
申请日:2015-08-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IPC: G21D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斯特林循环的行李箱式核能发电装置,包括:堆芯,控制鼓驱动机构,斯特林直线发电机,余热废热排出装置,电压调节器,电力输出装置以及壳体。该装置通过将直线斯特林发动机的热腔置于堆芯燃料中心,加热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内热腔工质带走堆芯热量;经过加热后的工质推动斯特林发动机做功,再驱动斯特林发动机热腔和冷腔之间的直线反复运动,连杆的运动带动直线发电机进行发电。堆芯产生的废热通过热管导出与布置在外面的热管散热板连接,通过热管散热板进行散热,布置在热管散热板上的外电源驱动风扇可以增加对流散热。该发明利用核能能够更持久,更稳定为斯特林热腔提供热源,系统可以长期运行,性能可靠,体积小,质量轻,可移动性能强,功率质量比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047232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304910.3
申请日:2015-06-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层式堆芯结构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装置,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燃料组件改设计为燃料包层,并将外中子源与堆芯部分隔离。外中子源靶和燃料包层分别使用独自的回路进行冷却,这样,靶可以使用与燃料不同的冷却剂进行冷却,增加了设计灵活性。所有的燃料包层都共用电磁泵和换热器,另有一套系统备用。燃料包层冷却回路使用同心管相连,以减少管道布置。所有燃料包层和外中子源都放置在保护容器内,可以实现多重屏障。同时在保护容器内,包层外填充惰性气体,正常工况下可以通过惰性气体压力判断包层破口情况,事故工况下还可以直接填充冷却剂以实现停堆余热排出。控制棒系统根据需要布置在燃料包层的间隙。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