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9169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111016552.8
申请日:2021-08-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随钻地层压力测试方法与装置。该装置包括:流量测量单元、压力测量单元与压力控制系统;流量测量单元包括泵入钻井液流量计量设备和返排钻井液流量计量设备;泵入钻井液流量计量设备用于计量注入钻进系统的钻井液的流量,返排钻井液流量计量设备用于计量自钻井系统排出的钻井液的流量;压力测量单元包括立管压力表、环空压力随钻测量工具和井口压力表;立管压力表安装在立管管汇处;环空压力随钻测量工具安装在底部钻具组合中,用于测量环空压力;井口压力表设置于井口返出管线上,用于计量井口返出钻井液的压力;压力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井口返出管线上的回压控制设备,用以实现调控井口回压。
-
公开(公告)号:CN11715345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09075.9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导电材料及感压外壳及压力测量装置。该多孔导电材料包含具有微米级孔隙和分布于微米级孔隙之间的纳米级孔隙的多孔骨架和分布于多孔骨架孔隙内的纳米级导电材料;多孔骨架以泊松比0.45‑0.55的不可压缩材料为基质,多孔骨架的基质中分布有纳米级导电材料。感压外壳包括厚度1‑5mm的外壳本体和设置于外壳本体外表面厚度不超过5mm的封装层,外壳本体围合形成腔体、材料选用上述多孔导电材料,封装层材料选用泊松比0.45‑0.55的不可压缩材料。压力测量装置包括上述感压外壳、设置于感压外壳的外壳本体围合形成的腔体中的电路组件以及电极;其中,电极设置于感压外壳的外壳本体内表面并与电路组件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707211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766830.4
申请日:2023-06-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下可控热源和修复油气井的方法,属于井下封堵修复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修复油井套管工艺复杂的问题,所述井下可控热源包括药剂装填筒(101)和电点火部件(1),药剂装填筒(101)内含有燃烧药剂,电点火部件(1)能够点燃所述燃烧药剂并使所述燃烧药剂持续燃烧和释放热量。所述井下可控热源和修复油气井的方法能够实现井下安全、快速、低成本的修井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15929283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1680827.8
申请日:2021-12-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下漏失层位定位方法及装置,属于石油、天然气钻完井与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投放井下微型测量芯片进入钻井液循环系统,当井下微型测量芯片从环空返出井筒后,读取井下微型测量芯片内部记录的压力测量值,得到井筒环空压力剖面,通过对压力剖面移位相减,获取移位压力差剖面,如移位压力差剖面存在有压力差突变点,通过读取该突变点的对应井深,可获得漏失层位深度;若进一步对移位压力差剖面进行一次移位相减运算,设置判别阈值,则判别压力差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可更方便定位漏失层位。该方法实现了钻井漏层的定位,并且克服了传统漏层定位精度低、速度慢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874979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655857.8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IPC: E21B33/1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井下封堵工具及井下封堵方法,应用于油气井封堵技术领域,包括悬挂件、支撑件、金属封堵件和引燃组件。悬挂件连接于支撑件,支撑件具有容置腔,金属封堵件由低熔点金属构成,导热连接于支撑件外侧,引燃组件包括点火器和可燃物,可燃物设置在容置腔内,点火器可点燃可燃物,可燃物燃烧时释放的热通过支撑件传递并熔化金属封堵件,以使熔融状态下的金属封堵件封堵井筒。相较于传统液体水泥封堵,本申请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水泥封堵中所形成的空隙,提高封堵效果,防止井筒封堵后内部的油气上窜泄露。
-
公开(公告)号:CN115822485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265288.6
申请日:2022-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深定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钻井液在井段内的流速以及所述钻井液与测量设备的滑移速度;获取滑移速度校正系数,并通过所述滑移速度校正系数对所述滑移速度进行校正;基于校正后的所述滑移速度和流速获取所述测量设备在所述井段内的运动速度;获取所述测量设备在所述井段内的运动时间;基于所述运动速度以及运动时间对井深进行定位。本发明通过校正测量设备与钻井液的滑移速度,进而提高测量设备的定位精度,通过获取测量设备的深度数据实现井深定位,旨在从而实现对井筒多物理场参数剖面的实时动态跟踪。
-
公开(公告)号:CN114482990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111675565.6
申请日:2021-12-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井溢流预警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钻井的录井数据和钻井工程数据,建立用于神经网络训练和神经网络输入的溢流数据集;建立BP‑LSTM神经网络模型;以训练样本数据集,对BP‑LST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溢流预警神经网络模型;将测试样本数据集,输入至溢流预警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第一钻井溢流发生概率;根据钻井的录井数据和钻井工程数据,进行井筒内压力计算,得到第二钻井溢流发生概率;对第一钻井溢流发生概率和第二钻井溢流发生概率进行加权计算,得到钻井溢流的加权概率;在加权概率超过预设数值时,发出钻井溢流的预警信息。本发明可提升钻井溢流预警的准确度和处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32446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550703.7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11 , G06Q50/02 , G06F18/2415 , G06N20/10 , G06F123/02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钻井溢流识别和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根据在历史钻井实钻过程中采集的实钻数据,确定候选数据;基于预设时间滑动窗口以及预设步长对时间维度的候选数据进行截取,得到训练数据;基于训练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得到钻井溢流识别模型,以基于钻井溢流识别模型对钻井的溢流情况进行识别。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根据实钻数据和滑动窗口的方式得到的训练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生成钻井溢流识别模型,通过该钻井溢流识别模型,能够实现对钻井过程中的溢流情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4991746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111425905.X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井工况智能标定方法和系统,涉及石油天然气钻探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钻井日志对数据进行自动标定,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标定的数据进行第一次修正,通过专家利用图形化工具对钻井数据进行第二次修正,再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利用修正的数据进行更新增加预测精度,通过本方案对钻井数据进行自动工况标定,提高工况标定的效率与准确率,快速地标定钻井工况,从而可以精确识别历史数据的工况以处分析历史数据,还可以准确、快速地实时识别钻井工况,从而为优化钻井、复杂预防打下坚实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707211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767265.3
申请日:2023-06-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多过流通道井筒流体降温系统及其方法,该多过流通道井筒流体降温系统至少包括降温循环系统和介质压缩系统,降温循环系统至少包括循环接头、循环管柱和转向接头,循环接头、循环管柱和转向接头之间形成相连通的过流通道,过流通道用于与钻杆的内部相连通,以将井筒流体注入至井筒内;循环接头、循环管柱和转向接头形成有循环通道;介质压缩系统对冷却介质进行增压,将压缩后的冷却介质注入循环通道,以对过流通道内的井筒流体进行降温,冷却介质在循环通道与介质压缩系统之间循环流动。本发明利用压缩后的冷却介质膨胀吸热原理,通过冷却介质与井筒内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实现井筒流体以及井底温度的有效降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