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355305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111635813.4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8L23/08 , C08L23/06 , C08J5/18 , C08F210/06 , C08F210/08 , C08F110/02 , C08F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膜用聚乙烯基础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用聚乙烯基础树脂组合物包括低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和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低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25000,分子量分布为3~5;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250000~360000,分子量分布为10~15;低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的质量占低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和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总质量的20%~36%。本发明通过将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原位生成于低分子量聚乙烯树脂中,提高了高低分子量树脂之间的混合性能,使得树脂组合物均匀性较好,韧性提高,加工性能改善,外观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912520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310693373.0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23/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X射线衍射技术的固体天然碱矿品位分析方法及应用,所述分析方法包括:S1、准备训练集样品;S2、化学滴定分析训练集样品获得碱矿品位数据;S3、采集训练集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获得物相组成数据;S4、基于物相组成数据对碱矿品位数据进行矫正并建立矫正后的碱矿品位数据和物相组成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型;S5、采集待测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获得物相组成数据,然后利用步骤S4建立的关系模型,分析获得待测样品的碱矿品位数据。本发明分析方法将单块样品检测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20分钟,检测误差5%以内,同时还能获取碱矿类型及矿物组成信息,完全适用于碱矿品位快速普查。
-
公开(公告)号:CN11903948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310617508.5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8F8/14 , C08F255/02 , C08F220/32 , C08F212/08 , C08L23/12 , C08L5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性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原料体系中加入引发剂进行第一接枝反应,得到第一接枝产物;使所述第一接枝产物与第二原料体系发生第二接枝反应,得到改性聚丙烯;其中,所述第一原料体系包括第一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所述第二原料体系包括第二聚丙烯、有受阻酚基团的羧酸类化合物。通过两步接枝反应,使得受阻酚基团部分接枝在聚丙烯上,能够有效克服抗氧剂容易析出的缺陷,最终得到耐抽提性能和热氧稳定性表现优异的改性聚丙烯。
-
公开(公告)号:CN118063655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211462799.7
申请日:2022-11-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8F120/36 , C08F293/00 , C08L23/12 , C08L23/16 , C08L53/00 , C08L3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阻胺稳定剂、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该受阻胺稳定剂包括结构单元A和结构单元B,该结构单元A与该结构单元B嵌段连接;该结构单元A的分子式为H(CH2CHR1)n,其中,R1为H或CH3,n为4~100的自然数;该结构单元B的单体为2,2,6,6‑四甲基哌啶醇基‑4‑甲基丙烯酸酯或1,2,2,6,6‑五甲基哌啶醇基‑4‑甲基丙烯酸酯。本发明提供的受阻胺稳定剂为聚合型受阻胺,其具有更高的分子量,可以有效避免受阻胺因溶剂抽提等原因从聚合物基体中析出,使其制得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辐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34322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210776276.3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8F210/16 , C08F210/06 , C08F210/08 , C08F2/00 , C08F2/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乙烯的转产方法,由生产低熔体流动速率聚乙烯切换为多釜串联生产聚乙烯,包括:停止向第一釜通入α‑烯烃;同时提高第一釜内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氢气的进料量,使主催化剂的进料量比多釜串联生产聚乙烯稳定生产时高25~80%,使氢气与乙烯的体积比比多釜串联生产聚乙烯稳定生产时第一釜的氢气与乙烯的体积比高20~90%,助催化剂和主催化剂的进料量比值比多釜串联生产聚乙烯稳定生产时第一釜的助催化剂和主催化剂的进料量比值高15~50%;当第一釜中聚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达到100~1000g/10min时,将主催化剂进料量、助催化剂和主催化剂的进料量比值和氢气与乙烯的体积比调整至多釜串联生产聚乙烯稳定生产时范围。本发明方法可以缩短转产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2443321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1910754212.1
申请日:2019-08-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储层品质指数的油层识别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测井数据,所述测井数据包括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密度测井、录井岩屑的含油级别及气测全烃值;根据所述测井数据,确定储层品质参数,所述储层品质参数包括基质孔隙度、裂缝发育程度、录井含油性、全烃指示及泥质含量;根据所述储层品质参数,确定储层品质指数;利用所述储层品质指数对油层进行识别。本发明的油层识别简易可行,基于储层品质对油层的识别有较高参考价值,准确性较高,实用性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09308381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10986720.8
申请日:2018-08-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确定原油体积系数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层段的地层脱气原油密度以及地面脱气原油密度确定脱气原油体积系数;根据目标层段的原始溶解气油比确定溶解气原油体积系数;根据所述脱气原油体积系数以及溶解气原油体积系数确定所述目标层段的原油体积系数。利用本说明书各实施例,可以更加准确的获得预探区块各目标层段的原油体积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925862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310829932.6
申请日:2023-07-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用内置过滤器,包括依次通过弹性密封连接的上连接管、外壳体和内壳体,且可拆卸;所述内壳体上设有单向过滤装置;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有过滤膜。该医用内置过滤器通过在内壳体上设有单向过滤装置;并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置过滤膜,形成两层过滤的结构,在防止液体倒流的同时,能够将药液分两次进行有效过滤,能够将医用注射器与药液长期接触产生的落屑和不溶性微粒进行过滤,并将过滤的杂质阻挡防止其再次随滤液进入人体,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2248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780341.4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V1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碱矿勘查的地震预测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通过测井岩性解释结合录井和岩心资料,识别天然碱发育层段及单层厚度,确定天然碱敏感性测井曲线;应用井‑震联合解释技术,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追踪含矿层位,确定含碱矿层位顶、底界构造特征及矿体地震相特征;基于含碱矿层位顶、底界构造特征,创建层位约束的构造模型,选取敏感性测井曲线重构特征曲线,作为控制波形进行地震波形模拟反演,预测天然碱矿体的分布范围及矿层厚度;基于地震波形模拟反演结果,刻画天然碱矿体的空间形态,并结合矿床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圈出首采区。本发明将地震预测技术首次用到天然碱矿勘查中,提高勘查效率与钻探成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27149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724037.X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8F210/06 , C08F210/08 , C08F4/649 , C08F4/6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透明丙丁共聚物的催化体系、高透明丙丁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以二酯二醚类化合物为内给电子体的主催化剂,二醚类内给电子体可以有效提高丁烯的插入率从而降低聚丙烯的结晶性能,提高共聚物的透明性,同时引入含有硅杂1,3‑二醚化合物的外给电子体,硅杂1,3‑二醚化合物氢调敏感性好,有利于调控聚合物熔融指数以改善丙丁共聚物的力学和加工性能。同时将含二酯二醚类结构的内给电子体与含有硅杂1,3‑二醚化合物为外给电子体配合使用有利于制备丁烯插入率高、透明性好的丙丁共聚物,且所制备共聚物熔融指数可以调节,并且本发明催化剂体系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这些都优于传统的透明丙丁共聚物的催化剂体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