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17042B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1910971837.3
申请日:2019-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高耗水层带发育油藏分层注水调控方法。包括:步骤1,搜集并整理区块地质及开发相关资料;步骤2,应用数模模拟方法,得到分层开发指标;步骤3,优选耗水层带评价指标,对高耗水层带级别划分;步骤4,结合开发状况,根据耗水层带级别,筛选注水调控层位,对单元分层注水进行优化;步骤5,整理优化结果,完善分层注水调控方案,进行现场实施。该方法通过高耗水层带分类系数,区别划分耗水层带级别,针对不同耗水层带级别,将油藏工程理论建立的水驱开发指标计算方法与最优分割法化理论相结合,降低耗水,延长油田经济寿命期,最终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810006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110107926.0
申请日:2021-01-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均相驱后分层注水调控高耗水层带潜力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搜集并整理区块地质及开发相关资料,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步骤2,基于响应面分析方法,筛选高耗水层带调控效果的主要控制因素;步骤3,根据筛选的主要控制因素,设计数值模拟模型,预测高耗水层带的发育状况和调控效果;步骤4,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高耗水层带调控效果的预测模型;步骤5,根据预测模型,得到不同单元高耗水层带调控潜力的对比。该非均相驱后分层注水调控高耗水层带潜力评价方法建立高耗水层带调控效果评价方法,评价高耗水层带的调控潜力,对各开发单元调控潜力进行筛选排队,最终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达到油田最大的收益成果。
-
公开(公告)号:CN107766689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610682791.X
申请日:2016-08-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发动态约束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模型的建立方法,该开发动态约束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步骤1,研究不同含水阶段储层渗透率的时变规律;步骤2,表征不同时期的过液量的平面分布;步骤3,测井二次解释储层渗透率;以及步骤4,建立三维时变模型。该开发动态约束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模型的建立方法所需要的参数容易获取,操作简便易行,能够建立渗透率参数时变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6934987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210364060.6
申请日:2022-04-0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新钻井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场更新方法,该基于新钻井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场更新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新钻井井点处孔隙度和渗透率校正量的计算;步骤2,插值得到地质模型孔隙度场和渗透率场的校正量;步骤3,校正得到孔隙度场和渗透率场更为准确的地质模型。该基于新钻井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场更新方法可为油藏数值模拟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地质模型,大幅提升矿场开发方案编制效率和效果评价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632200B
公开(公告)日:2017-06-16
申请号:CN201310567113.5
申请日:2013-11-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nventor: 王宁 , 柳世成 , 黄迎松 , 任侨 , 李响 , 陈德坡 , 陈宁宁 , 杨仁金 , 赵培坤 , 郭士博 , 张林 , 张娣 , 房士然 , 郭长春 , 孙永杰 , 赖书敏 , 陶丽 , 刘洋 , 吕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流相多层及厚层油藏精细建模方法,该河流相多层及厚层油藏精细建模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井点储层精细对比划分结果,形成井点韵律段分层数据库,采用储层界面控制法建立储层韵律段的精细格架模型;步骤2、根据测井微相模式,形成井点微相数据库,采用平面微相展布模式控制法建立沉积相模型;以及步骤3、根据测井精细解释模型,形成测井精细解释井点参数数据库,采用相模型控制法建立储层的属性模型。储层精细模型的建立能够准确描述出油藏的平面、纵向非均质性特征,从而达到指导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345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110813968.6
申请日:2021-07-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1/08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均相驱后剩余油定量预测方法,该非均相驱后剩余油定量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收集整理单元地质静态资料及开发状况动态资料;步骤2,筛选影响单元非均相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步骤3,根据筛选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非均相驱后剩余评价体系构建;步骤4,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非均相驱后剩余油定量预测表征;步骤5,结合取心井及数值模拟结果对剩余油定量表征结果进行评价。该非均相驱后剩余油定量预测方法通过对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借助数值模拟手段,对非均相驱后的剩余油进行了定量表征评价,提高了非均相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认识,为变流线非均相驱后剩余油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813496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0065610.X
申请日:2021-01-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储层精细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坝砂体内侧积层遮挡能力及变化率的判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点坝砂体内侧积层概念模型;分析侧积层渗透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对不同渗透率侧积层遮挡能力的判别;对不同渗透率侧积层遮挡能力变化率的判别。本发明方法所需参数容易获取,操作简便易行,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够有效评价侧积层遮挡能力,指导储层非均质对剩余油的影响研究,为后期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0617042A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910971837.3
申请日:2019-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高耗水层带发育油藏分层注水调控方法。包括:步骤1,搜集并整理区块地质及开发相关资料;步骤2,应用数模模拟方法,得到分层开发指标;步骤3,优选耗水层带评价指标,对高耗水层带级别划分;步骤4,结合开发状况,根据耗水层带级别,筛选注水调控层位,对单元分层注水进行优化;步骤5,整理优化结果,完善分层注水调控方案,进行现场实施。该方法通过高耗水层带分类系数,区别划分耗水层带级别,针对不同耗水层带级别,将油藏工程理论建立的水驱开发指标计算方法与最优分割法化理论相结合,降低耗水,延长油田经济寿命期,最终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6401575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510454316.2
申请日:2015-07-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E21B4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特高含水期取心井水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包括:考察油藏的构造、储层的地质条件,收集原始状态下取心井的油层有效孔隙度、取心分析的原始含油饱和度数据;以岩样常规分析油水饱和度数据为基础,获取地下油水饱和度;利用压缩校正后的有效孔隙度与脱气校正后的油饱和度,考虑分砂层组、分段或分油组,分别建立回归关系式;明确对子井筛选原则,确定特高含水期密闭取心井各层段对应的原始状态下的对子井;求取特高含水期的原始物性参数;将复原后的储层物性参数分砂层组代入回归关系式,从而求出特高含水期原始饱和度。该特高含水期取心井水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解决了现有求取特高含水期取心井水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方法存在的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933611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210359052.2
申请日:2022-04-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资料综合应用的非均相驱剩余油模拟方法,该基于多资料综合应用的非均相驱剩余油模拟方法包括:步骤1,基于测井、动态监测资料,进行地质模型校正;步骤2,对非均相驱过程参数进行设置,模拟非均相驱替过程中PPG颗粒的变化规律;步骤3,调整化学剂参数进行非均相驱历史拟合;步骤4,综合利用多种资料检测模型拟合精度;步骤5,开展非均相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非均相驱后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变化规律。该基于多资料综合应用的非均相驱剩余油模拟方法大大提高了非均相驱剩余油的研究准确度,对非均相驱后油藏剩余油潜力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