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能适应水位变幅的逃生通道的大型通航隧洞

    公开(公告)号:CN11946587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62602.9

    申请日:2024-1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能适应水位变幅的逃生通道的大型通航隧洞,包括多个逃生通道、逃生连接栈道、多个逃生爬梯、辅助交通洞;逃生通道的第一端连通大型通航隧洞,第二端连通辅助交通洞;多个逃生通道的第一端位于不同的高程;大型通航隧洞的侧壁上设有逃生连接栈道,每个逃生通道的第一端附近的逃生连接栈道向下设有至少一个逃生爬梯。通过将多个逃生通道的第一端位于不同的高程,大型通航隧洞的侧壁上设有逃生连接栈道,每个逃生通道的第一端附近的逃生连接栈道向下设有至少一个逃生爬梯,将处于不同高程的多个逃生通道的第一端连通起来,使得在不同水位情况下,各个洞段都能通过逃生爬梯‑逃生连接栈道‑逃生通道‑辅助交通洞及时逃生。

    一种用于恢复滨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海堤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7150058U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20530697.3

    申请日:2022-03-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恢复滨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海堤系统。适用于海堤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恢复滨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海堤系统,布设在滨海海岸带上,其特征在于:在滨海海岸带上沿由海向陆方向依次布置鸟类停驻带、一级生态海堤和二级生态海堤;所述鸟类停驻带具有若干鸟类停驻桩,鸟类停驻桩锚入在滨海海岸带上;所述二级生态海堤的顶部高于滨海海岸带上多年平均高潮位,一级生态海堤的顶部高于滨海海岸带上多年平均低潮位并低于滨海海岸带上多年平均高潮位,在二级生态海堤与一级生态海堤之间形成滞留塘,在滞留塘内投放礁石,在一级生态海堤与鸟类停驻带之间的区域内投放礁石。

    用于恢复滨海生物生境的块体及海堤生态改造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20666095U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20101815.3

    申请日:2023-02-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恢复滨海生物生境的块体及海堤生态改造结构,具有块体主体,该块体主体表面制有至少一条缝隙,块体主体内部制有与表面缝隙对应的通道,通道与相对应的缝隙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本体上的缝隙和通道配合可利于微生物、藻类附着,同时起到良好的遮荫效果,避免夏季烈日暴晒,为海洋底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极大提升海岸生物多样性与景观性。本实用新型中块体主体可在放置于海堤临海侧后起到消浪作用,块体主体上的缝隙和通道能起到生物庇护作用,本实用新型集生物庇护和消浪功能于一体,能够有效促进海岸带生态功能的修复和恢复,实现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

    一种生态板、阵列及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8233352U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20947188.0

    申请日:2022-04-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板、阵列以及海堤临海侧生态改造结构,所述生态板包括生态板母体、处于生态板母体中央的潮汐池以及处于潮汐池底部的多个洞穴;所述潮汐池顶部呈全开放式,所述生态板母体整体呈平板状。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缺少浅滩,且冲刷相对强烈,水流较为复杂的堤段,生态板模仿自然潮间带,储水遮荫,提供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和庇护空间,让海洋物种栖息和生长,提升生物多样性,形成有生命的海堤;生态板表面的复杂程度为动物提供遮荫和庇护,同时降低栖息处的温度;多孔隙(多种不同规格的洞穴)随潮涨潮落可形成潮汐池。

    一种浅海塔型生态鱼礁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627129U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220128468.9

    申请日:2022-0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浅海塔型生态鱼礁。适用于人工鱼礁建设领域。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浅海塔型生态鱼礁,其特征在于:具有底座和鱼礁本体,鱼礁本体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底座和鱼礁本体在鱼礁本体轴向方向上设有通长的通孔,在鱼礁本体的侧壁上均匀设有若干导流孔,在鱼礁本体的外侧壁上均匀镶嵌有牡蛎壳。本实用新型中鱼礁本体通过底座安装在海底,结构稳定,鱼礁本体上具有沿鱼礁本体轴向方向的通孔,并在鱼礁本体的侧壁上均开设导流孔,有利于降低鱼礁受到的海水冲击并保持预定的姿态立于海底,同时贯穿鱼礁本体的通孔和鱼礁本体侧壁上的导流孔之间形成较为强烈的上升流效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