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31844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2211095093.1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Inventor: 肖鹏 , 王永明 , 卢迪 , 黄灿 , 廖鸿宽 , 赵德华 , 刘同先 , 胥俊勇 , 于颖锐 , 刘明权 , 李庆 , 王丹 , 关仲华 , 唐霄 , 陈飞飞 , 刘佳艺 , 彭星杰 , 李向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次临界下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及系统,在核反应堆处于次临界状态下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包括:在监管部门释放临界控制点之前:与控制棒束组件落棒时间测量相结合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或与控制棒驱动机构性能检查相结合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或在热态落棒时间测量之后直接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在监管部门释放临界控制点之后,核反应堆临界前直接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本发明在不违反调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次临界控制棒价值测量试验的具体条件和试验方法,从而在保证试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试验占用的关键路径,甚至减少总试验时间,提高电厂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331844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095093.1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Inventor: 肖鹏 , 王永明 , 卢迪 , 黄灿 , 廖鸿宽 , 赵德华 , 刘同先 , 胥俊勇 , 于颖锐 , 刘明权 , 李庆 , 王丹 , 关仲华 , 唐霄 , 陈飞飞 , 刘佳艺 , 彭星杰 , 李向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次临界下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及系统,在核反应堆处于次临界状态下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包括:在监管部门释放临界控制点之前:与控制棒束组件落棒时间测量相结合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或与控制棒驱动机构性能检查相结合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或在热态落棒时间测量之后直接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在监管部门释放临界控制点之后,核反应堆临界前直接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本发明在不违反调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次临界控制棒价值测量试验的具体条件和试验方法,从而在保证试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试验占用的关键路径,甚至减少总试验时间,提高电厂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415849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10717175.7
申请日:2019-08-0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D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对排热增加叠加SWCCF事故的保护系统,所述保护系统用于在核电厂的安全级平台发生SWCCF的工况下,且反应堆主保护系统丧失保护功能,对核电厂进行保护,所述保护系统包括: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核电厂的相关安全数据;处理传输通道,所述处理传输通道用于将测量获得的相关安全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递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将传输通道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基于判断的结果对核电厂进行保护操作;本系统提高了核电厂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415849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17175.7
申请日:2019-08-0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D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对排热增加叠加SWCCF事故的保护系统,所述保护系统用于在核电厂的安全级平台发生SWCCF的工况下,且反应堆主保护系统丧失保护功能,对核电厂进行保护,所述保护系统包括: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核电厂的相关安全数据;处理传输通道,所述处理传输通道用于将测量获得的相关安全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递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将传输通道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基于判断的结果对核电厂进行保护操作;本系统提高了核电厂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04259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776028.4
申请日:2014-12-1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19/00
Abstract: 核电厂安全壳主动排放的决策评价方法,包括超压威胁缓解决策评价步骤,还进一步包括氢气威胁缓解决策评价步骤、排放终止决策评价步骤、放射性裂变产物释放缓解评价步骤,超压威胁缓解决策评价步骤包括:计算主动排放的放射性剂量后果期望值M1;先计算M1和不排放的放射性剂量后果期望值N1相等时的安全壳超压临界失效概率;再确定安全壳超压临界失效压力F1;考虑一定裕量后计算安全壳压力推荐整定值F0;安全壳的压力达到F0时请求执行主动排放。本发明为严重事故下安全壳主动排放的决策提供了评价方法,为应急指挥提供决策依据,主动实施安全壳排放,缓解安全壳超压或氢气威胁,缓解裂变产物释放,减少严重事故后的放射性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1446014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010265019.4
申请日:2020-04-0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104 , G21C17/108 , G21C17/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源量程探测器信号作为信号源的次临界刻棒方法,是一种能够在反应堆处于较深次临界时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的方法,记录某一控制棒组提出或插入堆芯后堆芯处于待测状态时源量程探测器中子计数率信号,调取次临界修正因子,经次临界修正因子修正源量程探测器中子计数率信号,再采用修正后的信号进行与基准状态源量程探测器计数率及反应性作对比,最终获得各待测状态下的堆芯反应性,完成刻棒,在保障测量精度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经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018448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314688.7
申请日:2021-11-0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朱加良 , 何正熙 , 张显均 , 徐涛 , 何鹏 , 余俊辉 , 王丹 , 关仲华 , 王远兵 , 李小芬 , 陈静 , 李红霞 , 吴茜 , 朱毖微 , 徐思捷 , 邓志光 , 郑嵩华 , 向美琼 , 吕鑫 , 王雪梅 , 叶宇衡 , 秦越 , 李卓玥 , 董晨龙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VDT压力传感器、安全壳内过程压力测量系统及方法,LVDT压力传感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感压元件、测量杆、感应线圈;当所述感压元件发生形变或位移时,所述感压元件改变所述测量杆与所述感应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所述感应线圈中的电感发生变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VDT压力传感器、安全壳内过程压力测量系统及方法,对布置和电源设计要求较低,结构简单,且事故下测量性能好。
-
公开(公告)号:CN110415848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10717159.8
申请日:2019-08-0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对排热减少叠加SWCCF事故的保护系统,所述保护系统用于在核电厂发生一回路排热减少的事故,且核电厂的安全级平台发生SWCCF的工况下,且反应堆主保护系统丧失保护功能,对核电厂进行保护,所述保护系统包括: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核电厂的相关安全数据;处理传输通道,所述处理传输通道用于将测量获得的相关安全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递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将传输通道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基于判断的结果对核电厂进行保护操作;能够在主保护系统失效时触发紧急停堆、启动辅助给水系统,避免核电厂失去保护,从而保证堆芯的安全和安全壳的完整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147969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1069319.4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核反应堆熔融物堆芯滞留非能动冷却系统,在核反应堆严重事故状态下,通过低压安注水箱注水系统和非能动注水冷却系统,带出堆芯衰变热,实现全部或大部分燃料组件包壳保持棒状结构状态、堆芯支承板保持较低温度,能够支撑燃料组件和堆芯熔池、压力容器下封头内的水不会干涸,即实现熔融物堆芯滞留,防止堆芯熔融物迁移重定位于下封头内导致下封头被融化的情况出现。
-
公开(公告)号:CN104021829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410219740.4
申请日:2014-05-2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多用途的浮动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安全壳内的反应堆,反应堆的热管道输送到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反应堆的热管道还直接连接到海水淡化系统、民用暖气系统、以及稠油开采系统,且汽轮机排出的高温热气经过二次管道输送到海水淡化系统、民用暖气系统、以及稠油开采系统。本发明将驳船承载的反应堆作为动力源,将其产生的动力进行导流,除了用于汽轮机发电以外,还用于海水淡化、供暖、稠油开采等,将核反应堆的动能进行了多样化处理,解决了目前的浮动式核电站只能用于发电的问题,丰富了能源的种类,有利于海上作业等特殊项目的复合式能源提供;采用经过驱动汽轮机的能源进行二次利用,大大提高了核反应堆的利用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