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8374053U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21735294.9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沿运营地铁的转换结构,涉及地铁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地铁盾构隧道,所述地铁盾构隧道两侧相对布设地铁保护线;其中,地铁保护线外侧施工全回转钢护筒钻孔灌注桩,所述全回转钢护筒钻孔灌注桩沿地铁盾构隧道两侧布置;全回转钢护筒钻孔灌注桩各桩位于地铁保护线外侧,通过设置地铁保护线对全回转钢护筒钻孔灌注桩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地铁保护线是将桩基施工对地铁盾构隧道土体影响降到最小的保护线,是全回转钢护筒钻孔灌注桩群正常施工的保证,本发明沿运营地铁的转换结构,解决了传统桩基施工既无法充分利用地铁隧道所穿区域空间土地,又影响紧邻地铁隧道安全的问题,达到整合地上资源、节约土地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19175330U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223103081.7
申请日:2022-11-22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铁上方基坑施工支护结构,包括水平支板和侧支护板,所述水平支板和侧支护板通过连接销轴转动连接,且水平支板位于侧支护板的上部,且水平支板上设置有多个插杆,所述插杆用于将水平支板固定在基坑边缘地面上;顶压组件,所述顶压组件用于驱动侧支护板转动,且顶压组件安装在侧支护板远离基坑侧壁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水平支板通过插杆安装在基坑边缘的地面上,使得对基坑侧壁的支护受力点在边缘地面,从而降低基坑坑底的受力,可以减小在对基坑支护时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36161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63575.2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F16L55/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管施工洞口止水装置,涉及顶管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嵌入封堵框。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顶管施工洞口止水装置具有在使用该止水装置时,坑洞内部与止水装置接触处逐步堆积有水体和泥土,过滤挡板将该水体中携带的泥土进行阻挡,阻挡的过程中,缓冲弹簧杆起到缓冲卸力的效果,降低泥土和水体的挤压对止水装置造成的冲击,每隔一段时间,启动环形电动导轨,环形电动导轨带动各个电动滑块进行旋转,从而通过各个刮水板将位于下方的积水向着上方带动,旋转至上方的水体逐步通过各个导水管进入膨胀气囊和嵌入封堵框之间,从而实现积水的处理,确保顶管推入的过程中,积水与顶管之间的相互挤压不会造成止水装置的松动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468469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0502987.0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并行施工叠加效应分析的隧道施工监测方法,涉及智能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采集并行施工中叠加的多个施工信息,分别进行应力场分析,获得多个应力场信息;构建获得隧道孪生模型,并划分获得多层隧道孪生子模型;进行应力场划分,并分别进行隧道偏移信息分析,获得多个隧道偏移信息集合,进行隧道偏移叠加分析;根据多个叠加隧道偏移信息,进行隧道施工变形分析,并输出占比最大的隧道变形模式作为施工监测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并行施工情况下的隧道变形监测准确性低,并存在滞后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通过逐层进行隧道偏移分析和隧道变形模式监测,提高监测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362411B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97050.0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坑开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模拟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的试验装置及方法,针对传统的隧道侧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不能直观的通过模拟器表现出来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夹持机构和模拟土壤压力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于支撑底座上表面左右两侧靠近边缘处的侧夹持板。本发明在正常未开挖的情况下隧道支撑管所受到的弯矩为零,一旦其中一侧开始挖掘,此时该侧上下两个施力压块失去平衡,反应在模拟土层上即为土层的内应力发生变化,此时再观察隧道支撑管各个关键位置的压力值变化即可推测计算出隧道位置产生的形变,若不及时支护甚至可以直接看出隧道支撑管的弯曲。
-
公开(公告)号:CN11830909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732383.5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沉井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城市核心区沉井施工装置及方法;包括施工基座,所述施工基座上套设有防尘方盒,防尘方盒和施工基座上设有井身,井身贯穿于防尘方盒和施工基座上;所述施工基座的四周上安装有螺旋锥柱;所述施工基座的侧面通过螺栓安装有联动方板,联动方板上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上连接有同位锁持机构;所述同位锁持机构包括设置于驱动电机输出端上的驱动滑轮,驱动滑轮上设有两个第一传动带;两个第一传动带分别与两个联动滑轮连接;通过同位锁持机构,能够对井身四周进行限位,避免井身出现提前下沉等情况,使其根据事先规划好路径下沉的同时避免发生倾斜,提升了施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装置在使用时的局限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6241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97050.0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坑开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模拟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的试验装置及方法,针对传统的隧道侧基坑开挖引起隧道变形不能直观的通过模拟器表现出来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夹持机构和模拟土壤压力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于支撑底座上表面左右两侧靠近边缘处的侧夹持板。本发明在正常未开挖的情况下隧道支撑管所受到的弯矩为零,一旦其中一侧开始挖掘,此时该侧上下两个施力压块失去平衡,反应在模拟土层上即为土层的内应力发生变化,此时再观察隧道支撑管各个关键位置的压力值变化即可推测计算出隧道位置产生的形变,若不及时支护甚至可以直接看出隧道支撑管的弯曲。
-
公开(公告)号:CN118361613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63575.2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F16L55/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管施工洞口止水装置,涉及顶管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嵌入封堵框。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顶管施工洞口止水装置具有在使用该止水装置时,坑洞内部与止水装置接触处逐步堆积有水体和泥土,过滤挡板将该水体中携带的泥土进行阻挡,阻挡的过程中,缓冲弹簧杆起到缓冲卸力的效果,降低泥土和水体的挤压对止水装置造成的冲击,每隔一段时间,启动环形电动导轨,环形电动导轨带动各个电动滑块进行旋转,从而通过各个刮水板将位于下方的积水向着上方带动,旋转至上方的水体逐步通过各个导水管进入膨胀气囊和嵌入封堵框之间,从而实现积水的处理,确保顶管推入的过程中,积水与顶管之间的相互挤压不会造成止水装置的松动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309096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32383.5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沉井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城市核心区沉井施工装置及方法;包括施工基座,所述施工基座上套设有防尘方盒,防尘方盒和施工基座上设有井身,井身贯穿于防尘方盒和施工基座上;所述施工基座的四周上安装有螺旋锥柱;所述施工基座的侧面通过螺栓安装有联动方板,联动方板上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上连接有同位锁持机构;所述同位锁持机构包括设置于驱动电机输出端上的驱动滑轮,驱动滑轮上设有两个第一传动带;两个第一传动带分别与两个联动滑轮连接;通过同位锁持机构,能够对井身四周进行限位,避免井身出现提前下沉等情况,使其根据事先规划好路径下沉的同时避免发生倾斜,提升了施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装置在使用时的局限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61585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780330.0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雨污水顶管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市政雨污水顶管施工用顶进导向装置及导向方法,包括固定台、若干个移动轮、升降台、半圆导向座以及顶管固定座,若干个所述移动轮对称设置在固定台上,所述升降台活动设置在固定台上且两者之间弹性连接,所述半圆导向座设置在升降台上,所述固定台设置在升降台上且位于半圆导向座的一侧,所述顶进导向装置还包括顶管导向组件以及顶管结构,所述顶管导向组件设置在半圆导向座上,用于为排水管提供导向,所述顶管结构设置在固定座上且位于顶管导向组件的一侧,传统的需要人工在一旁辅助导向,非常不便且导致整个排水管的安装周期延长,本装置能够有效规避前述的传统顶进装置的缺陷。
-
-
-
-
-
-
-
-
-